我要上学校(一年级《上学歌》)
【迈出上学的第一步】
“小主人,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样样都是小能手,自学也是小能手……”近日,南京市中央路小学一年级新生收到了学校精心准备的《入学适应支持手册》,并配有该校二年级孩子录制的“开箱视频”。
“手册中四个板块的挑战游戏分别对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包括10个挑战游戏,比如跳绳、射球、找一些线、分类整理文具等。还可以通过扫描手册中的二维码,听到老师录制的绘本故事和唱的儿歌,引导学生熟悉校园环境,逐步调整作息,在玩、画、动中激发。相关老师说。
新学期伊始,对于学校大家庭迎来的“新面孔”,肯定有新奇、喜悦、紧张、焦虑。孩子能适应小学的新环境吗?没必要上幼升小补习班吗?学校会安排哪些新的教育或衔接教学环节?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记者就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此类问题进行了采访。
1.柔和的“破冰”,减少换环境的不适感。
北京市朝阳区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家长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中,他最担心孩子的学习:教室环境能否适应,作业能否按时完成,学校的课表能否适应等等。,所以他让他的孩子在一个年轻的连接班注册。
“身心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浙江宁波四眼岐小学党支部书记林敏理解家长们最大的担忧。她说,刚步入小学的孩子对上小学、成为小学生充满期待,但在当今教育关注度特别高的环境下,还是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有些孩子会感到焦虑和慌张。“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转折点。孩子能否适应第一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未来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绪,影响着他未来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上了小学,就得戴红领巾。”“上学不用一直坐在教室里,课间做操也很好玩。”……对于四眼旗小学樱花校区很多一年级的“小萌新”来说,“什么是上小学”在幼儿园班级阶段就已经有了朦胧的认识。据介绍,每年4、5月份,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期间,学校都会为李惠里樱花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和家长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和父母一起来学校,看哥哥姐姐们的课间操,听高一的课堂教学,和高一的老师和哥哥姐姐们互动,让我作为“准大一新生”的认同感更加鲜明。
“是的,这是浴室。你是怎么找到的?”“有一个小人代表男孩女孩。”“真聪明,戳你!”…打卡盖章。校园里的“定向越野”活动,是四眼旗小学每年新生的“破冰课”。大一新生每人拿着一张任务卡,在学长“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通过游戏熟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天下来,孩子们认识了很多朋友,觉得小学生活挺好玩的,对整个学校的环境、教室、厕所、操场都很熟悉。”林敏说。
穿上衣服,问候老师,用朱砂开导心灵,送上老师的礼物,打开笔,感谢父母的恩情,成双入对入学...这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八女英雄冷云红军小学一年级“小红娃”的第一课。据校长卢介绍,开学第一节课,高一的“小红娃”就和她二年级年龄相近、容易沟通的哥哥姐姐们组成了“小红娃帮扶队”。师兄师姐们一对一的为他们介绍了一年级学习生活的特点,用亲身经历为“小红宝宝”讲解和答疑解惑。之后,“小红宝贝”同学们在二年级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冷云纪念馆和校园文化,初步了解了学校的面貌和红色文化,为自己快速融入新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将高一上学期设定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在适应期,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课表,提供一定数量的绘本、玩具和作业资料,调整一年级课程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营造包容、支持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孩子的陌生体验和不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五育并举”贯穿衔接课程,成为“双减”后的新特点
面对新的人生阶段,新的环境,新的校园,哪方面“适应”最重要?
林敏说,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教学应尽可能采取活动、游戏和生活的形式。“比如语文课,对于简单的汉字,老师在白板上画甲骨文让学生猜,让学生体验汉字的变化;课堂上的练习、猜字谜、驾驶火车和角色表演等游戏活动也是课堂上的常态。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体验,穿插‘科学阅读’和‘科学魔术’,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索。”
“我们把每年9月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习惯养成月。我们还会组织拼音朗读比赛、字母数字书写展示、‘我是小演说家’的自我介绍、听口令的动作课比赛、‘我比妈妈快’的书包比赛。”卢说,这一系列的比赛和展示,本着慢推慢行的原则,不求时间上的快,只求修养上的扎实,帮助他们建立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在习惯养成方面,四眼旗小学精心挑选了八本绘本。比如绘本《大卫去上学》就融合了早睡早起的日常规律、能够主动喝水、学习保护视力的基本方法、注意卫生、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的基本要求等教育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绘本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读、说、画、编、演等。,结合故事中大卫的实际案例。
记者注意到,贯穿衔接阶段的“五育并举”课程成为“双减”后的新特点。从进校门开始,各个学校就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爱上一项运动,一门艺术,卢说,为了培养小红娃的兴趣爱好,享受快乐健康的生活,学校创设了红色跳绳、筷子舞、七彩绳操等参与的基础体育训练项目。“我们每天大课间都会指导学生跳绳,每天的作业里也有跳绳。”一个学期下来,99%的“小红娃”都能一分钟跳120下,学校还有花样跳绳俱乐部,供有兴趣的“小红娃”进一步提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我们还成立了剪纸、钢笔画、纸画、三角插、脸谱、蛋壳画、科技、音乐诗舞团、铃鼓、二胡、葫芦丝、舞蹈、口才、排球、篮球等57个社团,丰富了校园生活,为“小红娃”的多彩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一的菜单课程中,我们设置了田径、舞蹈、创意儿童画、经典阅读、故事鉴赏、数学思维、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中国象棋等十余门课程。根据我们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特长的机会,使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林敏简介。
3.“静待花开”,父母一定要有好的心态。
“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班?因为身边的人都在举报,孩子放假也没什么问题,所以我想举报一下,看看。”面对身边家长“提前学习”的“催”压,吴刚(化名)选择让孩子在衔接班学习拼音等知识。“我以前挺好的,不太着急。我读的书就像赵世平的《准备上一年级的孩子》。但是在即将上一年级的暑假,我突然焦虑起来。个人感觉连课的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家长,我有点焦虑,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有些紧张。”
真的有必要去上那数不胜数的“青年趋同”、“预科班”吗?需要担心“我跟不上大家,班里的孩子跟不上”吗?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我们不提倡提前学习。为什么特别强调零起点录取?因为提前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反而可能有害。以后孩子上小学,要按照学校老师的教学计划来。这种‘跟上’需要适应。但是如果提前学,老师开始说其实是在反复学。最后,即使他学得好,也不代表他有好的学习能力。一些提前学习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完全得不偿失。”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钟小林说:“此外,年轻衔接班的教师问题也需要考虑。是否有教师资格证,标准是否足够专业,需要警惕。”
钟小林说,在年轻的融合阶段做一些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不代表不启蒙孩子。“比如文学和阅读的启蒙可以渗透到家庭生活中,靠的是孩子天生的感知和兴趣;再比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书包要自己整理,作业要自己记,衣服要根据冷热增减。还有,做好口头认知的准备,理解老师的指示,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学会拒绝等。”
“其实小学尤其是一年级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老师的教学和课后练习,是可以掌握的。反而是听、问、专注的习惯更重要。”林敏说,父母应该利用学前时间。一是让他们的孩子在头脑中意识到“我在慢慢长大,我要进入小学了,我会在小学学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二是慢慢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把东西整理好,看完书把书整理好,按照时间和计划看绘本,不懂就问爸爸妈妈,到了学校就问老师等等。
“如果让我为新生家长选择一句话,我宁愿说‘等待花开’”,林敏说。家长一定要心态好。孩子潜力很大。即使他们一年级不适应,学不会,到二年级或三年级也可能很快就能赶上,所以没必要鼓励他们。
(记者周、杨威)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龙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