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软件站(网络销售平台有哪些软件)
作者|刘玉洁,王雨桐
36Kr了解到,Figma创始人在其官网公布了收购消息:Adobe将以大约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线设计协作平台Figma,其中包括大约一半的现金和一半的股票。如果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该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
这也是Adobe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
此前,Figma上一轮融资是在2021年6月,完成2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到100亿美元。据美国媒体报道,fig ma 2020年营收已达7500万美元,2021年预计营收接近1.5亿美元;2020年5月进行上一轮融资时,其估值为20亿美元,而Figma在2020年的收入已经达到7500万美元。不难发现,Figma的估值在一年内翻了5倍,2021年估值已经达到营收的百倍。
200亿美元的收购也达到了Figma估值的两倍。与此同时,Adobe宣布,Figma在2022年的营收很可能达到4亿美元,是上一年的近3倍。更值得注意的是,Figma的毛利率为90%。
看似强强联合,但二级市场并不买账——美股开盘后,Adobe股价一路下跌,最新跌幅超过17%。一些分析师指出,这笔交易的规模可能需要Adobe大举借贷。截至9月2日,Adobe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38.7亿美元。
200亿美元,就算借钱也要以两倍的估值买。Adobe在Figma身上看到了什么?
01 Figma:杀死Sketch,从Adobe的梦幻设计帝国中突出重围
Figma成立于2012年,第一个版本于2015年推出。这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协作式在线UI设计SaaS(软件即服务)工具。用户群体主要是UI设计师、R&D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从内容创作到设计输出、流程管理等。,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个页面上设计和交付输出,从而通过团队的实时协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特点是实时性、共享性、协作性、可追溯性、透明管理等。打开浏览器就可以操作,省去了设计师“各行其是”四处引导文件的麻烦。
Figma可以估值过百亿美元,2021年成为增长最快的公司,这和设计赛道本身的发展有关。
平面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海报、横幅等平面设计。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工具是Adobe Photoshop,替代产品通常是Canva,这是一款面向更广泛营销人员的模板排版设计工具。另一类是数字经济日益发展的产品设计领域,如用户界面设计、Web端、App等前端设计开发。10年前,这种设计需求刚刚出现的时候,主要是通过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这两个本土的设计工具来完成,通过图层和图形的组合和变化来实现页面效果的“笨重”。至于设计协作,它主要是基于常见格式的传输,如。私营部门司"和"。艾”,这是众所周知的。几乎没有什么协作体验可言,出现了很多类似下图的协作和版本管理痛点。
源网络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爆炸式增长,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等。对用户界面设计、适配和实时协作有大量需求。于是在2010年,Sketch应运而生,它可以帮助设计图纸进行标注和注释,解决协作和交流的问题。Sketch正式打破了Adobe在两个时代的生产力垄断,站在了专业设计师认可的顶端。
UX:2017年界面设计工具的流行
2017年,设计师最喜欢的设计方法是“笔和纸”。
直到2017年,设计师们主要是用纸和笔进行头脑风暴。近两年,各种新鲜优秀的思维导图、白板等工具层出不穷,这可能是灵感笔记/设计思维垂直轨迹比设计工具发展更迅速的原因。
素描的突破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平面设计领域的创举。它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中提炼提炼出UI设计师这个职位。也正是在素描时代,国内设计协作市场终于萌芽。比如blue lagoon,作为草图设计稿的标注工具,被越来越多的UI设计师所熟知。
为了对抗Sketch的冲击,Adobe在2016年推出了XD产品,可以理解为轻量级Sketch。
同样是在2016年,完全“篡改”了具有云经验的UI设计师的制作方法和职业习惯的Figma,再次实现了超越Adobe平面设计双星的壮举,专业人气跃升至第二名:Figma结合了Adobe XD和Sketch的优点,但摒弃了Adobe XD和Sketch的本地化、流程复杂、功能不全的缺点:
完整的云端协作体验 vs 以本地化软件为主
首先,Figma的文件最大的特点是,虽然其文件也可以保存为离线文档,但在大多数场景下会体现为简单的在线URL链接。像其他在线文档一样,任何被邀请的人都可以在文件中查看、编辑和协作。同时,源文件可以在Figma上轻松复制,对于设计行业“打破信息鸿沟”、“打破技术壁垒”的开放性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Adobe XD也可以创建脱机或联机文件,但它们不能互换。例如,如果用户想从XD上的在线设计文件创建一个分支,他必须创建一个离线文件并手动复制所有内容。
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11月,AdobeXD仅推出了“协同编辑”的测试功能,其工作方式类似于Figma特色的实时多人编辑功能。目前两者唯一明显的区别是,你在Adob e XD上看不到其他设计师在文档上工作的实时光标,但在Figma上可以实现。
Figma直接在官网向Adobe XD宣战。
开放的资源社区和资产管理 vs 基于Adobe云的资源管理
Figma的开源社区可以直接从桌面App或Web端应用(基于浏览器)访问,它可以像复制一份word一样简单地将整个可编辑的设计文档复制到自己的资源库中,具有非常直观和开放的专业资源共享环境。同时,Figma自带的品牌资产库功能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组织、收集和管理这些资源。在Adobe的这一端,目前作为Adobe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工具,无论是Photoshop、Illustrator还是Adobe XD都缺乏内部的资源社区和资产管理功能。相关内容通过介绍Adobe Creative Cloud的资源库来完成。虽然文档有很好的互操作性,但是就资源和资产的体验而言,多元化的开放社区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此外,Adobe目前的资源生态仍然主要依赖于大量的第三方素材网站,大部分优质素材都是付费的。所以会出现专门用于设计素材管理的工具,比如Eagle。这在社区开放度、资产管理等体验上,是Figma内部集成的原生社区无法相比的。
C端免费 vs 为订阅“全家桶”付费
Figma和Adob e Creative Cloud的另一个主要区别是价格。Figma对个人用户是免费的。免费用户有很大的产品功能使用权,溢价几乎不会影响个人用户或小团队的产品完整性体验。此外,受过教育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高级版本。相比之下,C端价格问题一直是Adobe系列产品的痛点,没有免费或低价的个人用户方案,造成了盗版猖獗的市场局面。近年来,专注于企业服务的Adobe始终没有做出打击C端盗版的努力,但伴随盗版而来的第三方广告和病毒也直接损害了Adobe的品牌形象。此外,由于盗版用户无法享受云体验,对于90%的C端用户来说,即使很多人有十年以上的PS/AI操作经验,Adobe提供的云应用和跨设备、跨平台的资产管理仍然聊胜于无。
Adobe Creative Cloud美国个人用户定价:54.99美元/月(总计385元/月)
面向个人用户的Figma免费方案不限制设计文档和协作的数量,专业版方案增加了无限制的版本历史管理功能。
菲格玛的“信徒”越来越多。2021年,根据业内权威榜单UXTools的调查,其在UI/UX设计师中的受欢迎程度和作为主要生产力工具的占比已经超过第二名Sketch的两倍。
UX:主要UI设计UXTools的流行(2021)
UXTools:近年来主流UI设计工具的占比
因此,我们不难判断,Adobe是想把设计领域的另一半掌控在自己手中,来填补Adobe在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空白”。毕竟互联网在未来一定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轨道,它所能带来的增长是不可估量的。
收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Adobe想通过Figma打开自己的云市场。
在Figma扼杀上个时代的设计协作问题之前,基于浏览器的云生产力工具轻便敏捷,但却意味着不专业、不安全、容易因宽带问题丢失文件。在Figma招募了一批饱受版本管理之苦的“互联网信徒”后,cloud native实际上成为了用户心目中最安全、实时、高效的生产力形式。
自成立以来,Adobe最广泛使用的产品都部署在本地,这与全球越来越流行的协作概念背道而驰。虽然Adobe之前也推出过creative cloud,但是一直不温不火,没有激起一点波澜。
不仅仅是在设计方面,在视频剪辑电路上,国内越来越多的剪辑需求都可以通过基于云的、协同的产品来完成,比如Byte的剪辑或者一些创业公司比如Minute frame。Adobe的公关产品也正在失去这个市场。
此次收购Figma后,市场可能会弱化Adobe本地部署的标签,进一步增强其协作和云化的意识。
总而言之,Adobe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市场被Figma打败了。幸运的是,Figma尽管功能强大,口碑极佳,但毕竟是一家创业公司。对于Adobe来说,如果打不过,在答辩阶段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02 Adobe估价下跌的原因:独立?融合?
Figma风靡全球,Adobe是设计领域当之无愧的厂商,甚至一度是SaaS领域市值最高的公司。二级市场为什么不买?
Adobe股价周四(美国东部时间)收跌近17%;截至周四,Adobe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了约45%。幸运的是,Adobe并不是唯一一家股价低迷的公司。收益倍数最高的三只云股雪花、Atlassian和Cloudflare今年分别暴跌41%、33%和51%。据悉,截至周四,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已下跌约26%,整体远期市盈率从2021年2月的约25倍降至营收的9倍多一点。
对于Adob e来说,Figma标志着该公司4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它之前最大的一笔交易发生在2018年,当时Adob e以47.5亿美元收购了营销软件提供商Marketo。在此之前,最大的一家是Macromedia,2005年以34亿美元收购。
尽管Adobe的市值在巅峰时期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Adobe的营收从未高得离谱:Adobe第三财季的净收入为11.4亿美元,营收为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它还发布了低于华尔街预期的第四季度收入指南,理由是美元升值带来的外汇挑战。
因此,有分析师指出,这笔交易的规模可能需要Adobe大举借贷。截至9月2日,Adobe持有38.7亿美元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在股价和市场都不理想的时候,这么大一笔现金(100亿美元)几乎要拿走所赚收入的三分之二。投资者自然会感受到压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股市甚至整个经济环境低迷的时候,正是大厂招兵买马的好机会。36Kr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相关结论。Adobe数字媒体业务总裁大卫·瓦德瓦尼(David Wadhwani)也表示,股市的低迷让科技创业公司更难以他们想要的估值上市,这有助于促成这笔交易。“我认为这样的时刻创造了其他时候不存在的机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市场的不认可不仅仅在于短期的“价格”,更在于对交易后双方产品磨合的担忧。
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Figma的价格更优惠,甚至免费的pro版也会对很多人开放;但是Adobe从来没有见过免费版本。大量用户担心收购后Figma的收费是否会与Adobe看齐。
其次,收购Adobe会让Figma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也是未知数。毕竟Adobe有一款直接类似Figma的产品,Adobe XD,是Adobe自己的儿子。有人认为Adobe可能会削弱甚至模仿Figma扩展Adobe XD权力的能力。
尽管Adobe声称让Figma独立运营,但Figma CEO仍需向Adobe数字媒体业务总裁David Wadhwani汇报。那么如何控制独立与融合的平衡呢?
最后,从更长远来看,Adobe作为一个巨头,多年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近年来,Figma、Canva等独立设计工具的兴起,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对Adobe起到了制衡作用。现在Figma已经被Adobe收购,下一个有没有可能是为Photoshop和Illustrator拓展用户画像的Canva?设计赛道会重新回到主导地位吗?
当然,此刻的担心可能有点多余。融合与独立的平衡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03 国内设计赛道:追随者众
一只估值百倍、百亿美元的独角兽,足以引起全世界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的疯狂。那么国内有哪些类似figma的厂商呢?
36Kr对中国PLG赛道进行了系统梳理,以Figma为代表的设计协作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在中国,协作轨道的设计大多基于Figma在美国;另一家国内公司乐于竞购的设计合作公司Canva成立于2013年。目前其用户遍布全球,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
根据36Kr的公开资料
Adobe在设计师中的口碑一直很好,所以这次收购Figma可能会让一批国内设计师转而选择国内替代品。这为国内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机会:
蓝色泻湖自称中国版Figma,C+轮融资达10亿元,率先进入独角兽赛道;即时科技一年密集融入B轮,今年6月完成数千万美元融资;想成为中国版的“土坯”万兴科技布局Pixso M&A墨刀。
除了资本的看好,客观因素是设计师比例和权重的上升,使得设计协作平台成为刚需。
根据36Kr的公开资料
根据36Kr的公开资料
而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与北美相差甚远,导致国内设计相关软件商业化的弱势。
北美的大多数企业服务软件都是集成的——每个小工具和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专业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焦点。当前主流的生产力工具的共同特点是比以前的时代有更好的协作性和集成性,就像思维导图中的一个文本块,周围是可以快速链接到其他文本块的节点。如果用户想体验任何新产品,可以适当迁移或者嵌入到工作流中,不妨碍其他环节的操作。
但国内企业更喜欢做集成产品——就像Adobe的巨石阵,企业客户在很多生产环节的工作流程往往只连接一个企业服务厂商,其多个产品可以解决不同的需求。这也导致了新产品的存在更加稀少和困难,因为在国内不需要外部整合,强调内部模块化整合的生态下,用户体验新产品的迁移成本往往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庞大的产品体系和越来越明显的toB式打法,会削弱国内软件厂商的C端裂变力。由于国内应用在打击盗版、防止某宝低价订阅等措施上做得更好,C端用户要么被有限的免费版功能和高昂的订阅价格所劝阻,要么根本没有机会体验同类产品。相比海外协作的生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应用的用户规模和估值。
以上两种现象导致,尤其是在设计和协作领域,北美的B端和C端界限模糊,而中国的软件仍然需要toB、to company、to决策者,使得中国的PLG模式进展缓慢。
虽然国内设计协作领域已经走在了PLG模式的前列,几大厂商也对个人用户和小团队做出了免费友好的承诺,但上述国内主流商业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端用户的工作流想象空间,这或许也是PLG模式在国内市场“破壁”的关键。
蓝色泻湖的MasterGo定价方案
即时设计定价方案
另一方面,据说目前国内这条赛道的头部公司蓝色泻湖的营收并不乐观。微博中有消息称,蓝泻湖最近在裁员,裁员比例可能是40%。
与此同时,一位资深设计师告诉36Kr,国内的原型设计工具“目前都在向Figma致敬,也在追随fig ma的脚步”,所以功能都差不多,“将实时动态设计的细节与社区的开放性(即材料的生态丰富性)进行对比”。据了解,后起之秀实时设计在社区中做得很好。不过,蓝泻湖毕竟是素描时代就有的公司,所以有先发优势。在国内,很多前端开发供应商在沟通对接的时候会问,问设计师能不能“把设计稿导出到蓝色泻湖”。
那么这些国内设计相关的公司有没有可能被大厂收购呢?由于国内没有垂直赛道的大厂,我们可以把目标缩小到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百度。此前,阿里和字节跳动在赛道设计方面已经有所发力:阿里在2016年已经推出了中文最大的矢量图标平台iconfont,其服务于自身商业生态的智能设计平台鲁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再比如,发力较晚的字节跳动也在庞大的引擎下,在智能建站等相关设计布局上展开。2020年推出免费图标资源库iconpark,进一步将内部设计开发资源公开化。其中,字节跳动投资和收购了更多的协同和PLG逻辑产品,如投资石墨、收购窗帘等。类似的产品也更符合Byte的tob产品舒菲的调性。
虽然中国的PLG模式长期以来并不友好,但幸运的是,它略有改善。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团队经理,越来越多的软件工具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未来,中国也可能发展出自己的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协作和办公工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何楠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