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官网(正品海外代购网站哪个最好)
算汇率、转运、拼邮件、交税……这些海淘术语对于当代海淘族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在过去的五年里,“海淘江湖”经历了一轮洗牌。
近日,成立于2010年的海淘老院洋码头被告知“人去楼空空”,欠下2亿货款。
洋码头创始人兼CEO曾碧波8月23日发表致洋码头平台全球买家的公开信称,洋码头上海总部与静安区北部高新园区的租期于8月到期,团队开始启动远程家庭办公常态化。同时,公司使用自有经营资金向采购商结算收款,进一步恶化了现金流状况,并引发了众多外部供应商的债权诉讼和银行采购的连锁反应。
虽然解释合理,但略显苍白。洋码头作为国内跨境电商独角兽的代表,曾经占据国内独立跨境电商市场份额第一,一度冲击市场,如今已是落魄。
不仅仅是洋码头,国内独立跨境电商这几年日子也不好过。成立于2011年,以“进口母婴品牌特卖”为特色的蜜芽App,不久前停止了服务。海淘App,原本是海豚村这样的小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年了。
「洋码头」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中国的跨境电商有好日子过吗?
海洋码头的兴衰
从买家开始,陷入疫情,最后是C2C。
2014-2016年是中国海淘快速发展的时期。
艾媒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为1500万,2016年增长至4100万,2016年增长率达到78.3%。全民海淘时代开始了。牛奶、奶粉、高端零食、手表、手机、电脑是海淘的主要品类。
来源:艾媒北极星
当时,成立于2011年的洋码头是跨境电商领域的先行者。《2017Q1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洋码头在独立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份额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小红书、蜜芽、HIGO、达令等。
不用翻墙,不用计算汇率,不用自己找转运和邮寄,跨境直邮5天到家。毫不夸张地说,洋码头开启了“现代海淘”时代。因为方便快捷,洋码头的业务量迅速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洋码头在鼎盛时期拥有8万名认证买家,覆盖六大洲83个国家,每天可供购买的商品超过80万种。
图片:洋码头官网截图
洋码头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青睐。自成立以来,洋码头已完成七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史圣投资、新浪微博和帆船资本。天眼查数据显示,洋码头上一轮融资是在2021年3月,完成了数亿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是史圣投资公司。
一年的时间,怎么会突然失效?
根据曾碧波的公开信《致洋码头平台全球买家》,自爆发以来,洋码头的日子就不好过。
首先是海外商品供应和运输的变化。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当时的海外环境。“美国的奥特莱斯关门了,日本的中古店关门了,相当于很多商品被封了。”
曾碧波还在公开信中指出,受疫情影响,各种国际进口快递国际航班运力下降,口岸通关时间延长,买家的资金结算和提现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用户等待时间变长,订单取消率比以前高,导致洋码头业务持续下滑。
其次,购物方式的改变。因为家里疫情,带货直播兴起。
现场展示、实时互动、更优惠的价格、更便捷的下单方式,直播迅速成为疫情下新的购物战场。“消费者习惯在直播间买东西,用户根本不会来找你的App。”
洋码头也试图跟上直播的节奏,但收效甚微。在接受采访时,曾碧波回忆说,他曾在Tik Tok的一个直播节目中与一位明星合作,并准备了更好的折扣和更多的优惠券。明星也很厉害,直播的时候一直喊。但最终的结果是,Tik Tok的用户还在Tik Tok,根本没有App导入洋码头。
“流量困境”不仅是洋码头的问题,也是直播兴起后所有独立电商面临的共同困境。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分析,疫情下,海淘市场大减,需求迅速减少,经营困难。像洋码头这样的独立app,在用户获取上有天然的短板,没有办法吸引足够的用户流量,所以没有办法用低流量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导致亏损。
如果说疫情是压垮洋码头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口碑的下滑就是洋码头衰落的根源。
其引以为傲的C2C买手制商业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保证稳定的货源和彻底杜绝假货。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3700条与洋码头相关的笔记。2020年以来,维权笔记数量迅速增加。这也是第三方数据验证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洋码头的投诉多达3558条,主要投诉为“平台卖假货”、“长时间不退款”。
一方面是买家信誉的下降,一方面是卖家对洋码头信任的丧失。
一位在洋码头做了五年直播的箱包头部卖家告诉一个有趣的报道,从2021年开始,部分商家拿不到钱,很多商家选择退出洋码头。但他一直在坚持,为了他过去的努力,也为了曾碧波在2021年底说的一句话:“到现在还在坚守洋码头的卖家们,你们是在给洋码头背黑锅。”
但最终他还是因为担心卖货付不了账,选择了结束洋码头的直播。结果洋码头今年1月中旬就开始欠钱了,最后一次付款是3月初。目前仍有近110万货款和11万运营保证金被“冻结”。他失望多于愤怒,焦虑和无奈。
在小红书的平台上,有很多买家讲述被欠钱的经历。对此,趣报试图联系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截至发稿没有任何回应。
互联网巨头开启中国跨境电商新格局
阿里占比超六成
洋码头的没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跨境电商的大蛋糕还在。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报告(上)》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为7.1万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7万亿元,市场巨大。
依托阿里、JD.COM等互联网巨头的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根据易观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季度监测报告》,天猫国际份额为37.7%,排名第一;考拉海购23.9%,排名第二;JD。COM的国际份额为20.1%,排名第三;其次是唯品会国际的9.4%。
从数据可以看出,阿里系(天猫国际+考拉海购)以6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跨境电商进口市场的龙头地位。
事实上,天猫国际、考拉海购(原网易考拉)、JD.COM国际(原JD.COM全球购)都是在洋码头全球中心布局基本完成的2014-2015年间成立的。即便如此,洋码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导致2016年C轮融资搁置。
然而后来,就连像网易考拉这种日子过得不错的独立跨境电商,也选择投入阿里的怀抱,洋码头还在寻求并购。
相比之下,互联网巨头拥有更多的技术能力、资本能力和渠道能力,使得其综合性跨境电商平台发展迅速。
天猫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在天猫国际购买的进口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2%;今年618期间,JD.COM国际400多个品牌的营业额同比增长超过100%。
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从技术角度来说,综合电商的算法能力,让垂直的人在综合电商上看到垂直的内容,保持用户粘性。
从商业模式来看,阿里系(天猫国际、考拉国际)、JD.COM全球购、唯品国际都采用B2C模式,可以直接对接品牌商家,为其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天猫国际向趣报介绍,天猫“海外直购”模式通过灵活的海外仓供应链模式,实现海量商品的高效导入;“平台模式”帮助品牌开设海外旗舰店,沉淀品牌会员;“自营模式”可以提高销售效率,孵化爆款产品。过去一年,已有300多个海外品牌成功试水,在天猫国际开设海外旗舰店。
此外,天猫国际还推出了多项降本增效措施,如与支付宝合作,为跨境商家提供超过40亿快捷支付额度;在业内率先试行保证金共享减免机制,降低50%的保证金。
有了政策支持,天猫国际这样的大平台,对商家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消费者就受益了。
有资深海淘人士表示,以前在亚马逊或者代购买东西,现在基本都是天猫国际和JD.COM国际。这些平台在日常促销中总能提供更低的价格。
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流量入口。
以在跨境电商领域活得不错的唯品会为例。2021年活跃用户数9390万,比不上阿里和JD.COM。2021年,淘宝天猫活跃用户数达到9亿,JD.COM为5.7亿。
跨境电商生意不容易。
即使对于阿里和JD.COM这样的电子商务巨头,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对他们来说也不容易。
第一个问题是质量和服务。
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点女宝”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月,“点女宝”受理的跨境电商领域用户有效投诉量排名,跨境电商平台前三名分别是:寺库、洋码头、全球速卖通。天猫全球排名第四。主要投诉集中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网上售假、网络欺诈、货不对板等方面。
对此,张毅表示,跨境电商竞争的核心,除了流量和成本的竞争,主要还是质量保障。各平台也在想尽办法解决假货问题。比如考拉在2021年3月推出“正品溯源计划”,让消费者更直观地追溯商品的产地和生产过程;今年8月,JD.COM国际还联合中检等权威认证机构发起“国际买家联盟”,扩大JD.COM国际“正品认证”服务覆盖面,实现交付前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提升消费体验。
其次,来自国内产品的挑战。
张毅表示,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设计能力、基础研究能力都很好,中国制造的质量也在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商品。消费者也充分认可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的实力,国货的崛起,国潮品牌的涌入。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之前,我们所说的跨境电商主要是以进口为主。2020年以后,跨境电商以出口为主。虽然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整体增长,但进口规模有所收缩。
《Q2 2022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Q2 2022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规模为1171亿元,同比下降9.3%。
或许,国内跨境电商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还会继续。
[1]跨境电商火热的洋码头遇上寒冬| 21世纪经济报道
[2]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夏普金融
【3】跨境电商三分天下格局已定,洋码头再融资难独领风骚?郭颂金融
*文章标题来自官网,洋码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悦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