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工作内容(企业微信运营工具)

编辑导语:做社群运营,首先要思考:你的生意适合做社群运营吗?适合什么样的社区?笔者分析四种常见的社区类型,希望能给你在开展社区业务之前一个参考。

社群运营工作内容(企业微信运营工具)你在自己的小区,或者很多品牌经营的小区,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吗:

有羊毛福利的时候大家活跃,没羊毛时群内一片死寂尽管声明了群规,群内广告链接依旧乱飞,最终沦为垃圾群活动结束后,群主想把闪群变成长期运营群,却怎么也运营不起来

很多人找我咨询业务的时候,经常会说“过年了,为什么我的社区不行?”“新的一年,社区应该如何促进生活?”

在解释这个“宏达”问题之前,我一般会引导对方思考:你的企业适合做社区吗?适合什么样的社区?

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根据社群的特点,整理出几种常见的社群类型,供你在开展社群业务之前参考。

一、消费型社群

顾名思义,这种社群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卖货。衡量一个社区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和产出。但按卖货方式可分为产品型卖货和羊毛福利型卖货。

这种社群成员之间不需要互动,也很难互动,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顾客之间互动很少。

1. 产品导向型卖货社群

这类社群对价格不敏感,相反更注重品牌、产品、服务流程的质量。典型的,比如一些社交电商大佬的销售群。我在杭州认识一个组长,三个人的运营团队,一个月能稳定销售200万。

要成为这个群体,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要养人+养群:社交电商社群成立的前提,是先有社交,再有电商,群成员、私域好友从你这里买货的前提,是跟团长之间建立信任。品控+服务:要有靠谱的供应链和售后,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让用户在每完成1次交易之后,加深与团长之间的信任,极容易产生裂变、老带新;而一旦在品上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用户对我们信任度的降低,甚至用户流失。2. 羊毛福利型社群

这种社群多以品牌方的“特价团”、“福利团”的名义存在。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幸的福利群,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群内发放优惠券,引导用户花里胡哨的下单。

衡量这类社区好坏的标准是福利折扣到消费的转化漏斗,比如优惠券的取消率,到店优惠券的取消率等等。

经营这个集团还有两个关键因素:

羊毛薅多了,大家对福利的心理预期会不断提高,所以,要学会换着花样送福利,给群成员持续的刺激。关注社群生命周期,数据达不到预期目标值时,要及时将仍活跃用户导入新群,并为新群引流,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死群”上。二、同好(hào)型社群

同源社群是基于某种标签和兴趣的社群。常见的同源社区有母婴交流群、可爱宠物交流群、瑜伽交流群、滑板交流群、车友群等等。

这类社群的典型特征是,同一标签越精细、越垂直,社群的粘性和活跃度越高,社群的商业价值越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宠物交流群”、“猫交流群”、“浦东猫群”、“xx社区猫友协会”。随着标签越来越垂直,地域越来越接近,社群的粘性和活跃度通常会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社群,普通人想建几个群,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赚点外快都可以,品牌方也可以规模化运营(我的一篇文章详细讲过母婴群的运营,戳蓝字补课)。

这种社区的运作有四个关键:

为了社群的长久健康度,群成员入群需要设立门槛,群标签越细、品类越垂直越好。运营前期,要不断通过内容和共同话题的刺激,让用户养成活跃习惯。尽量多举行线下活动,加深用户之间的连接,加强社群粘性。小而美的精细运营,可以大大拉长社群生命周期,但变现动作要巧妙而克制,不要因为过度的营销行为,让社群在早期就变“死群”。三、强IP型社群

这类社群一般都是在某个强势个人或品牌IP的号召下建立起来的,比如小米社群,刘润的粉丝群,一些相对较小的独立品牌形成的粉丝群等等。

这类社群适合达人、大V、博主、有一定圈子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方搭建。其显著特点是用户由爱驱动,对某个特定IP有较高的共鸣,也有较高的参与共创意愿。

所以IP和品牌在考虑搭建这类社区之前,一定要理性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IP号召力让用户加入并留在社区,否则可能要从其他类型的社区切入。

这种社区的运作有三个关键:

要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比如刘润要在社群中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个人观点,小米要持续产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好物,好的内容和产品,是持续黏住用户的利器,也是社群天然的话题发酵品。充分动员用户的参与感,引导用户进行IP/品牌共创,比如手机用户反馈、邀请用户试用等等,并持续给予参与用户正向反馈。通过固定的“会员日”、线下粉丝见面会、独有的社群语言体系(比如表情包、“米粉”等语言体系),形成独特的社群文化,以圈层效应打造社群牢固的凝聚力。四、学习型社群

基于某种学习目标而加入的社群,可以称为学习成长社群。我们常见的考研、公考群、跑步打卡群、减肥营、副业赚社群等等都可以归类到这里。

这类社群的目的性很强,群成员的诉求是获取信息和学习相关技能。所以管理相对更清晰,更适合走知识付费路线的老板。

运营这种社区有四个关键点:

做好用户分层,将相同知识层面的人分到相同社群,比如分为初、中、高阶3个层级,分层运营,避免高阶用户听到小白基础知识时会流失的尴尬。设立入群门槛,过滤“白嫖型用户”。多维度内容运营,通过相关学习话题的讨论、嘉宾大咖的分享、案例的拆解等多种形式,提高群用户的获得感。明确交付标准,避免群用户对价值感产生怀疑。五、小结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的家人,同学,同事算什么?

其实社群是一个载体,帮助我们承载和运营用户关系。以上四种主流社群类型中,基本上都是先有社群,再有基于社群的关系,再有基于关系的交易和变现。

但在家庭、同学、同事的场景中,先有关系,后有社群。社群活跃与否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也不会有普遍的商业价值。

肯定也有人问:和做社区一样。为什么有人仅凭三个人的努力就能一个月卖出200万件商品,而有的品牌党和整个部门却无法盘活自己的社群?

所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类型时,会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作者:大年(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大年聊私域)深耕私域运营7年,擅长品牌私域系统化建设和流量裂变。他曾经运营过惠氏、麦当劳、阿斯利康等世界500强企业的私有域项目,在90天内拆分了8000万可用社区流量。

本文最初由@发布中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