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新风尚(国潮新风尚)

众信。中新网8月14日电(中新网财经记者谢)“GAP关店快清仓”“GAP关柜快清货,价格相当于‘白菜’”...最近很多网友都发布了GAP店关闭清仓的信息。

春夏新风尚(国潮新风尚)截图来自某社交电商平台。

进入中国市场12年,GAP店已经遍布多个城市的商场。现在一些商店可能要和你说“再见”了。

不同城市的几家GAP店将被关闭。

在北京海淀区单玲街1号会展购物广场3楼,这里的GAP店正在进行最后的拆柜清仓活动。

“8月27日是最后一个营业时间。”该店店员告诉中新财经记者。

据她介绍,该店清仓活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现在会员在正常价格的商品上享受40%的折扣,在减价商品上享受50%的额外折扣."

但店内客流并没有因为清仓活动而明显增加。“还是正常的客流。周末可能人会多一点。”店员说。

虽然已经进入关店倒计时,但店员告诉记者,“因为还在营业时间,所以会时不时补货,货源还是够的。”

此外,彩虹百货北京上空GAP店也向媒体确认,将于8月15日正式撤店。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GAP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门店也在撤店清仓。

对于关店原因,上述店员表示不清楚。当记者向GAP官方询问关店原因时,官方客服表示,“没有收到相关信息。”

GAP中国总部近日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时尚界变化很快,尤其是大中华区。”所以GAP会定期检讨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模式,包括店铺组合,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业内非常重要的常规做法,以最好地适应新环境,并确保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在适当的地方开设适当的商店。”

不过这次GAP门店的关闭也让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再次得到关注。2021年3月,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GAP正在考虑包括出售在华业务在内的潜在选项,以调整在华业务。

在此之前,已经在中国经营了六年的GAP集团快时尚品牌老海军已经宣布退出中国。

春夏新风尚(国潮新风尚)信息:GAP经典蓝色logo。中新财经记者谢摄

如今在大陆只有150多家店。

近年来,GAP线下门店数量大幅缩水。在北京,仅2020年一年,GAP就先后关闭了王府井APM店、西单大悦城店、靛蓝店等多家门店,其中APM店是GAP在2010年开设的中国首家旗舰店。

11日,记者在GAP商城小程序中查询,搜索结果显示,内地门店仅剩150余家。

随着门店数量的减少,GAP的销量也在减少。GAP 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销售额同比下降13%,至35亿美元,净亏损1.62亿美元。

“GAP集团还存在门店流量下降、电商增长落后、品牌影响力下降、服装价格通缩、利润率下降等问题,急需重大转型。”摩根士丹利此前的报告指出。

国际快时尚品牌纷纷在中国“抛锚”。

公开资料显示,H&于1969年在美国成立,与美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H&M Zara合作。

GAP在中国屡次关店,另外两家在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此前,H & M关闭中国首家门店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截至2021年底,H & M已在中国关闭60家门店,占门店总数的12%。H & ampm的低价快时尚品牌Monki天猫旗舰店也于4月1日正式关闭。

H & ampm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很快就关门了。7月31日,Zara三大姊妹品牌Bershka、Pull & Bear、Stradivarus同时关闭天猫旗舰店,告别中国市场。2021年初,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宣布,将彻底关闭旗下三个品牌在中国的所有线下门店,仅保留线上渠道。

Inditex集团的财报显示,从2021年4月30日到2022年4月30日,Inditex几乎所有品牌的门店都呈萎缩趋势,集团门店总数从6758家减少到6423家。

优衣库也选择了减少门店。其母公司日本迅销集团2022财年中期报告显示,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下滑,公司已暂时关闭大中华区133家门店。

春夏新风尚(国潮新风尚)图:重庆某商场。张艳摄

年轻人不爱国际快时尚品牌?

曾经,中国市场是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它在中国开店。近年来,为什么集体选择减少门店?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姜泽忠认为,一方面,与多地疫情蔓延有关;另一方面,这些快时尚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体正在流失。

“一些快时尚品牌需要保证商品的数量,降低成本和费用,管理价格,增加商业运营的投入,而在设计上的投入,无论是产品的精致程度还是加工的细致程度,都有所减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江泽忠指出。

记者梳理发现,Zara、H & M、GAP等快时尚品牌曾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被罚款。

“另外,近年来国内年轻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认可度开始减弱,这给国产品牌带来了机会,国产品牌跟风。"江泽忠补充道,与此同时,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快时尚品牌如果不做出相应调整,自然会失去市场。

《2021春夏新时尚报告》曾显示,从消费偏好来看,IP联名商品、国潮商品等特色品类更受z世代青睐。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前浪’的风格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或者得不到当前环境的支持,退出就是常规现象。”江泽忠表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快时尚品牌,都要把握消费趋势。(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刘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