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记录伪造(伪造聊天记录的软件)

□本报记者王春

□本报记者潘妃

在大家都很忙的今天,见面聊天成为一种奢侈,可以说微信搭建了一座亲友之间了解彼此生活的桥梁。它集成了语音、短信、支付、游戏等功能。人们用微信打车、购物,甚至借钱、谈生意。在诉讼中,微信聊天记录往往会作为证据提交。今年1-7月,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法院科技城法庭审结买卖合同纠纷案件288件,其中以短信、微信聊天记录为证据的案件92件(其中17件仅提交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占31.94%。

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篡改伪造,不一定被法院采信。那么,在微信的日常使用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踩“雷”呢?

王老板开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主要卖茶叶、枸杞等农副产品。2012年至2013年,邓女士从王老板处购买了一些茶叶、茶具等产品,价值2万余元。因为资金紧张,她和王老板商量,等了一段时间才付款。对于客户资源,王老板没多想就答应了,然后匆匆做了一份发货清单给邓女士查看。核对后,邓女士在单子上签了字。王老板还小心翼翼地打开收据,告诉邓女士下次来付款时直接拿着收据。

有些“心大”的老板第二天就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2021年,王老板整理账目时,发现邓女士所欠货款至今未支付。时隔多年,我与邓女士再无联系。王老板想了想两万多,挺多的。他通过很多朋友查询了邓女士的微信,并联系了她。多年后,邓女士坚称从未买过王老板的东西。无奈之下,老板只能起诉到桐庐法院,要求邓女士支付逾期付款。

为了证明双方业务关系的存在,王老板向法院提交了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开庭时,邓女士不认可微信聊天记录的真实性,法官当即要求王老板出示微信聊天记录原件。在这一点上,王老板犯了一个很难的错误,因为他有更多的业务往来。他有经常清理聊天记录的习惯,手机里的原始记录已经被清理,无法提供。由于王老板无法证明微信聊天记录的真实性,法院最终不予采信微信聊天记录。好在王老板提交证据时,一并提交了当初交易时的提货单和收据,可以证明邓女士所欠的款项数额。因此,法院支持了王老板的诉讼请求。

在这里提醒大家,微信聊天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备份聊天记录的好习惯。如果手机换了或者储物室空不够用,可以提前在电脑上备份聊天记录。同时可以酌情使用“腾讯e签”功能。“腾讯e签”小程序主要用于管理各种收据,签订租房合同。电子合同通过这个小程序签订,签订过程和结果将通过区块链科技全程固定保存,最大程度杜绝篡改的可能,避免证据丢失,保证证据安全。

看了王老板的案例,你心里有疑问吗:微信聊天记录怎么会被法院采信为证据?李老板的做法值得借鉴。

李老板经营一家针织厂,一直和张老板有生意往来。为方便核对,双方每年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文件确认收付。双方一直有默契,这边发货,那边付款。合作挺愉快的。然而,合作多年后,偏偏今年出现了矛盾。2021年,李老板查账后发现张老板还有20多万的货款,于是直接通过微信问张老板。但张老板说只欠李老板六七万,李老板不高兴,坚持要20多万。微信上双方各执一词。由于账目不符和拖延,老板李灿只能向桐庐法院起诉。

为了打赢官司,李老板向法院提交了与张老板的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没想到开庭时,张老板直接否认了微信聊天记录的真实性,怀疑微信聊天记录是虚假伪造的。李老板当庭拿出手机,演示了双方的微信号、微信头像、微信聊天原始记录,并播放了语音。当法官问张老板微信账号是否归他所有时,张老板只能点头承认。面对确凿的证据,张老板坦言:跟李老板合作了这么久,希望能再跟李老板核实一下,确认付款后再付全款。最终,张老板和李老板达成调解协议,承诺在规定期限内还清货款。

通过李老板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起诉时要提交双方的个人信息界面——微信头像、昵称、微信号、地域等信息,以此来判断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同时要提交完整的不间断的微信聊天记录。不能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语音要转换成文字,视频要用光盘等存储设备保存。庭审中,根据法官要求,应当使用保存微信聊天记录的设备登录微信,显示双方个人信息界面核实身份,显示聊天内容证明证据真实性,开启语音、视频、图片、转账信息等内容显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微信聊天记录、微博、电子邮件、电子支付记录等都属于电子证据。当事人以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原件。原始载体包括手机、电脑或其他存储电子数据的电子设备。提交微信聊天记录时,需要提供用终端设备登录我司微信账号的过程演示、双方个人信息界面、完整的聊天记录。

电子数据不代表打印出来,或者手机截图后就可以放心“删录”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比传统证据更加多变。所以,如果要用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要注意三点:第一,必须提供原始载体;第二,需要证明微信聊天的对方是案件的对方,也就是证明对方是微信号的使用者;第三,原载体上的聊天记录要完整,不能随意删除,否则完整性会受到质疑,可能导致证据不被采信。

来源:法治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