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客户端(下载350客户端)
登上这架开往远古的“时光机”,你遇到的不仅仅是恐龙。
新华社开创了融媒体新栏目《古发现》,以生动有趣的报道揭开古生物研究的神秘面纱。
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开往古代,你愿意看到恐龙吗?
事情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有些恐龙真的很大。在新疆哈密发现的中国丝路龙,保守估计有20多米长;有些恐龙比想象的要小。四川发现的恐龙脚印比一毛钱还小,脚印的主人估计只有麻雀大小。有的恐龙就“不一样”了,不仅身体越来越小,还变了“味”,吃白蚁……
遥远而神秘的史前世界,远不止恐龙这样的“神奇生物”。一条4.1亿年前的小鱼,为什么看起来像古代武器三叉戟?一头肩高5米,体重24吨的巨犀曾经穿越青藏高原。它的目的是什么?1000万年前剑齿虎进入北美是从哪里来的?
所有这些奇怪的问题都可以在国家学会新创建的媒体专栏“古代发现”中找到答案。
探索史前世界的“时间机器”
今年4月14日,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播发了一篇“有点味道”的稿件——《一亿年前谁留下了这两只poo?,这是《古代发现》栏目第一次与读者见面。
事实上,作为国社最核心、最“传统”的报道部门,在新华社推动媒体融合转型的大潮中,国内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新媒体报道中“突破圈子”。部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媒体报道的组织策划,在转型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恰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话题备受关注。中国部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覆盖,抓住众多读者对未知古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推出了古生物学领域的科普专栏《古发现》。
这是一个90后青年主编,面向年轻人,用年轻人的视角和喜欢的方式做科普。4月以来,已发表文章近40篇,受到媒体用户和读者的欢迎,平均有近200篇媒体采用。其中7月初播出的《龙人》!Ta离现代人有多近?它被508家媒体采用。在新华社客户端,稿件平均阅读量接近200万,读者评论经常破千,微信上也收获了不少“10万+”的文章。
“这些奇怪的现象真是让人大开眼界”“6亿年前的海绵化石太牛逼了”“为什么1亿年前的龟蛋蛋壳特别厚”“这条巨型鲨鱼竟然是顶级掠食者,一看就特别厉害”……这档聚焦古生物研究发现的科普节目就像一台“时光机”,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空,用生动有趣的
在这里你会发现,化石的种类是如此之多:不仅有骨头,还有粪便、脚印,甚至还有蛋。古生物学家用这些化石来解决“实际问题”:用化石古生物学的大小来估算“主人”的身高和体重;用一串恐龙足迹,推断出创造者的移动速度;扫描鱼的粪便化石中有哪些“食物残渣”,看看它的消化系统如何...
有时候你会发现,古生物学家不仅要懂数学,还要有一定的推理天赋。比如1.35亿年前,翼龙在准噶尔盆地的一个地方留下了极其密集的114个爪印。这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不同的脚印意味着不同年代的翼龙生活在这里;脚印前进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反的主方向,说明翼龙可能在这一带来回穿行;当时主要是一个大湖,翼龙留下了很大的足迹,很可能和在湖边觅食有关。
你觉得古生物学研究挺有意思的吗?“古发现”栏目希望通过科普报道,让读者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古生物研究的魅力。
开篇专栏重点说便便,听起来“不太严重”。一上来就奠定了“古代发现”不是一个“高冷范”的科普栏目。其实,这一研究的发现虽是巧合,但用“有温度的”、接地气的方式做科普,是编辑的本意。
科技报道,因为涉及很多专业知识,难免显得“冷淡”,阅读门槛高,缺乏趣味性。如何用更“有温度”的方式把原本“冰冷”的科学知识讲给更多的普通读者?
《古代发现》专栏最后提出,第一原则是生动有趣简单,专业知识转化。正因如此,编辑稿件的语言要简洁,要突出科学家自己对相关研究中“温度”的解释。
以这两块一亿年前的便便为例。它们是谁的便便?它是如何存活至今的?看完下面这段话,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在古老的缅甸雨林中,一种昆虫刚刚吃了花粉。它排泄由花粉粒组成的粪便,身体和两侧布满花粉粒。就在这时,一块树脂掉了下来,把昆虫和它的粪便包裹在里面,一直保留到大约一亿年后的今天。”
原来是两只蜣螂养在琥珀里!当我收到记者的初稿时,我觉得缺少对粪便如何进入琥珀的解释。为此,记者对科学家进行了补充采访,最终弥补了这一对当时场景的还原。一段充满画面感的文字,顿时让稿子生动起来。
随着栏目一个又一个最新研究成果的播出,与史前生物、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有关的“秘密”被一一解开。恐龙、剑齿虎、各种史前鱼类和昆虫带领读者领略多姿多彩的史前世界。透过手稿,我们也可以一窥地球的变迁:现在是高寒草甸地貌的青藏高原中部,曾经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郁郁葱葱的森林;五百万年前,闽南有一片热带雨林,这里长满了鲜花和苔藓,大量的蜗牛、蜜蜂、蟋蟀等活跃在这里。几亿年前的贵州,曾经是一片“史前海洋”...
“科普+融合媒体”满足你的好奇心。
虽然现在栏目走上了正轨,但在一开始,编辑们对如何将“科普”与“媒体融合”有机结合感到困惑和担忧。很多经验都是编辑“摸着石头过河”,边工作边摸索得来的。
如今,分发“古代发现”手稿的海报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可以回忆起第一张海报的诞生,但只能用“手忙脚乱”来形容。
开专栏的那天,稿子准备好了,编辑突然想到一些科普百科里有很多精美的插图。专栏能否也为每一个发现配上“图文并茂的海报”?
虽然是临时的想法,但还是要去做!在Logo一栏哪里可以找到?请隔壁摄影部的同事帮我们快速设计一个专栏的Logo用在海报上。海报做好以后要不要更好看?然后问部门里会做海报的同事怎么调图……过了一个中午,终于发布了一张化石图和一张复原图,与稿件中精彩句子相匹配的海报为后续专栏稿件中海报的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制作第一张海报,到拥有第一张动画海报,再到配以手稿中的视频和漫画,《远古发现》的融合媒体产品品类越来越齐全,加上穿插的化石图片和复原图片,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融合媒体盛宴”。
做好融媒体专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媒体,关键是在思维方式上要突破传统,内容要适应新媒体的语境。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迁徙和繁衍的?古代的生物、气候、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远古生物和今天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灭绝?做好古生物领域的科普报道,抓住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专栏就成功了一半。
正因如此,《古代发现》栏目在标题上下功夫,突出稿件中的亮点,希望用简单日常的语言找到与读者的连接点。
有些标题试图从研究本身挖掘出有趣的点,比如“侏罗纪早期,这只恐龙宝宝为什么会死?”5.5亿年前,柴达木盆地和华北是“邻居”?“等等。还有的希望能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古生物学也有“托儿所”之类的?”穿越“石头”空打开贵州史前大海的“盲盒”,有哪些?“等等。
标题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却是每一篇稿子最有思想的部分。比如有一篇手稿,原标题是《2.52亿年前的大灭绝,地球用了1000多万年治愈伤痛》。编辑收到后觉得《疗伤止痛》好像有点“文艺”,不太生动。怎么改?
对于这件事,专栏编辑和首席记者一早就商量好了。编辑觉得可以用“慢”这个词,把标题改成“地球用了一千多万年才‘慢’下来”。但是主任认为“慢”这个词太轻了,不准确。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最后,酋长提议用“活”字,把标题改为“2.52亿年前的大灭绝,地球用了1000多万年才“活过来”。
对于这样的标题和几个字“纠结再三”,是《古代发现》栏目运营的常态。有时候为了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栏目的标题也要变。
比如在做一篇关于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甲虫“木乃伊化”肌肉的稿件时,为了适应微信的传播规律,编辑特意为微信官方账号想了一个标题,中国的“新华视点”——“一亿年前的胸肌”何,不仅点击率不错,还引起了读者的讨论。有读者评论说“快去健身房,不然一亿年后你会被边肖说”哇,这一亿年前的肥肉。"
自专栏推出以来,与众不同的标题已经成为“古代发现”的一个“符号”。有同事评价“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古代发现》的手稿。”
“冷知识”需要更好的规划。
北移的云南象是否打动了你的心?
那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大象最早出现在中国是什么时候?这是大象第一次北移吗?
想知道答案,不妨看一下《古代发现》的手稿——《一路向北,大象几百万年发生了这么多次!》。
今年端午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古代发现》刊登了这篇稿件,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最终,稿件被285家媒体采用,微信读者30万,新华客户端170万。
一些读者评论说,“动物的许多行为值得我们思考”,“大象已经进行了数百万年的行走旅行”,“因为气候变化和其他原因,大象迁徙是正常的”...
趁着云南大象北移的热点,能不能做一个关于古代大象的稿子?国内一些管理部门领导对“古发现”栏目提出要求,转发了一条举报线索。
一旦收到请求,编辑器就采取行动。一方面联系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看看当地有没有科研院所做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和中科院的记者取得联系,问问他们能不能找到中科院的相关专家。
很快,记者得到了回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一位研究古大象的专家。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之前的研究刚好还原了几百万年来中国南北大象的迁徙过程!
找到合适的面试对象,一切就水到渠成了。这篇稿子播出顺利,在铺天盖地的大象北迁报道中独辟蹊径,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大象迁徙的视角。
也正是从这篇稿件开始,《古代发现》栏目在报道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编辑部的主动策划功能,多方面挖掘新闻资源,使栏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影响力增加。
挖掘“冷门”博物馆,主动做策划,是《古代发现》栏目的又一次尝试。8月底,该栏目挖掘位于甘肃某小县城的博物馆、郑铮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联合推出新华社甘肃分社策划的一组三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稿件平均使用媒体140个,新华社客户端平均阅读量超过350万,评论超过700条。
一个“冷门”的博物馆和一组“静态”的手稿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编辑和记者的精心策划和包装。
从这三篇手稿的标题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玄机: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这个“动物园”非同寻常,史前巨兽竞赛:谁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西北一直干旱多雨?听听史前动物是如何“说”的
你找到了吗?虽然依托博物馆进行规划,但题目中既没有“博物馆”,也没有“化石”。
在策划阶段,编辑根据博物馆的特点,为这组稿件确定了“走进史前动物园”的主题,这一理念也贯穿了整组策划。
一个充满史前动物的“动物园”已经足够反差,而避免使用“化石”则是希望这个“动物园”热闹起来,里面的史前动物有生命力。
"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古代世界."“这个发现太有意义了。”“我最喜欢恐龙。”“奇怪的知识点又多了。”……每次出版后,读者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回报,编辑往往会从读者对内容的讨论中获得新的灵感。
在国家学会的众多专栏中,历时5个月的“古代发现”才刚刚起步。这台开往古代的“时光机”未来会有什么精彩的旅程?让我们一起努力。(记者金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