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鞋批发市场(2-10元店货源批发)
一、女鞋行业产业链
女鞋是女性日常着装搭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女人都想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子。漂亮的鞋子不合脚会让你酸痛出血。只合脚的鞋不会让脚流血。舒适是最重要的。女鞋产业链的上游材料主要有纺织面料、皮革、合成材料、PU和PVC等。,而下游则是女鞋零售业:
女鞋产业链示意图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女鞋行业市场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服装、鞋帽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日俱增,女鞋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中国女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14亿元。截至2018年,中国女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68.1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9年中国女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15.75亿元。
2013-2019年中国女鞋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
资料来源: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据统计,2020年7月女鞋TOP100颜色以浓郁的秋冬色为主。除了基本的黑白经典色之外,棕色、酒红色和数字绿都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女鞋前100种颜色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款式方面,单鞋和长靴分别占30%和37%,以秋冬为主。从款式来看,时尚休闲占44%,运动休闲占38%,休闲平底靴依然是国内最受关注的款式。
2020年7月,女鞋100大款式比例
资料来源: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相关报告:华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女鞋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行业展望报告》。
三。女鞋行业不同内销渠道的利弊
中国女鞋行业国内销售渠道主要有商场/百货商场专柜、大型超市、鞋类超市、专卖店/工厂直营店、专卖店、批发市场、电商。这些渠道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是:
女鞋行业不同国内销售渠道的利弊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女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女鞋行业的上市企业主要有奥康国际、星期六、天创时尚。2020年,受疫情影响,三家女鞋企业营收均出现负增长。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奥康国际女鞋业务收入3.46亿元,同比下降18.24%,周六女鞋业务收入3.31亿元,同比下降41.85%,天创时尚女鞋业务收入0.73亿元
2020年H1女鞋行业女鞋业务收入及增长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由华晶工业研究所整理。
星期六股份是中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鞋企,是中国历史上领先的多品牌鞋业。
其中一个操作员。星期六女鞋业务主要以高端多品牌的矩阵发展。核心品牌矩阵包括Saturday (ST&SAT)、SAFIYA(萨菲亚)、fonde beryl(D:FUSE)等。品牌涵盖时尚、运动、商业、奢侈品等领域。营收方面,周六品牌占比最高。2019年,该品牌营收占鞋服行业营收的54%。
2019年星球六大品牌营收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星期六的鞋类业务主要在线下的分销店和自营店销售,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这项业务。
有一定的积压。近年来,商店的数量一直在减少。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2044家下降到2019年的1231家,业务收入保持稳步下降。
2015-2019年周六女鞋店铺数量基本信息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从周六店铺效率的基本情况来看,据统计,2019年周六女鞋渠道店铺效率为100.3万元/店,比2018年增长1.8%。
2015-2019周六女鞋频道门店效率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景产业研究所编制。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女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近年来,消费者在购买频率和单价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在大众消费者中,低收入和年轻消费者由于消费能力有限,不会少买鞋类,他们的鞋类消费远高于中高收入人群。女鞋购买更像是一种刚需,与收入、年龄、等级市场联系不紧密。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变化。
随着消费升级、城市化和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从原来的一双鞋,变成了根据活动场景选择合适的鞋子搭配衣服;同时,将通过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和时尚论坛等获取女鞋流行趋势和最佳购买渠道的信息。各种信息和丰富的资料促进了消费者随机购买行为概率的增加。所以需要广泛的全渠道覆盖,良好的页面内容展示/店铺展示,优质的产品质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品牌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凸显。
消费需求的变化将导致市场呈哑铃状增长,消费两极分化明显。高端品牌和低端品牌增长很快,而大量中间品牌明显下滑。
近年来,在奢侈品市场整体的带动下,设计感较强的轻奢和洋品牌女鞋增速较高。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购买需求更加丰富和理性,奢侈品将逐渐让位于价格合理的高端设计品牌。
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对时尚搭配的意识,样式厚重的平价女鞋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许多本土品牌在中低端细分市场竞争激烈,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时尚和性价比维度。
华景资讯网隶属于华景产业研究院,专注于大中华地区的产业经济信息与研究。目前,其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和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老年健康医疗、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对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