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来历)
现在我们经常庆祝两个情人节。一个是西方的情人节,在公历2月14日。它也被称为情人节,它来自于罗马圣徒瓦伦丁的死刑。
大家都很熟悉情人节,它在中国土生土长。也叫七夕,也叫乞巧。被赋予了特别浪漫的“牛郎织女”传说。
然而,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情人节不是真正的情人节呢?
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艺术节,其中“乞巧”一词的意思是祈祷。我们都知道节日里会有祭祀,就是向天祈求自己的愿望,七夕也不是偶然。“乞”字的意思是向天祈求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样的愿望?
就是乞后面的“巧”字。
众所周知,古代有文化的男人都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希望获得官衔,祭祖。古诗词里还有一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你一举成名。“可见科举对当时男同胞的重要。
男人的梦想是成为田舍郎,在黄昏时登上皇帝的殿堂。那么女人大多数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呢?
你不能整天在家睡觉。
一般来说,女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纺纱,也就是做衣服。我们初中都学过一篇文章叫《木兰词》。第一句话是,“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这表明妇女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事纺织活动。
古代不像现代,女性结婚的标准不仅仅是颜值,而是要求女性在纺织水平上也要过关。有时候,男人不看女方的长相,更看重她的针线活。所以,在古代,纺织是一个大工程。通常,当一个女人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会教她纺织技术,以便找到一个好女婿。
女生可以自己坐。如果你出现在古代,你能找到如意郎君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纺织对女人这么重要,这个“巧合”就是向上帝祈祷我的纺织技术能有织女一样的水平,因为织女是上帝的女儿,她也是织云女神。相传,乞巧之日,姑娘们会在月光下把线穿进针里。如果他们能穿线,那就意味着这个女孩以后的纺织技术会越来越好。
毕竟在古代,乞巧节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女用纺织品的节日。
再者,中国情人节已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事实上,正是在现代,2006年中国情人节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因为七夕有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七夕被称为情人节。
然而,在中国情人节之前,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情人节。
那么,我们古代人没有情人节吗?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但不是求技之日。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古代的情人节实际上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
不要惊讶。我们先来看看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和春节。
我们重点说一下“上元”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和当时的道教有关。相传道教有三位神,合称“三元”。比如天官是上元,地方官是中原,水官是夏媛。在这三个要素中,因为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今天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难道不是巧合吗,尤其是在唐代,这是一个推崇道教的时代?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街上通宵点灯,老百姓也出门赏灯。这个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让我们看看元宵节。在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之为“宵”,所以农历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一般大家认为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吃元宵,然后赏灯。《猜灯谜》怎么会和言情扯上关系?
众所周知,在古代,女人,尤其是家境好的,或者小家碧玉的,都是“三步出闺门”,但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去。他们总有一天会出去。那时候只有一个节日可以突破家庭的藩篱,走到街上,那就是元宵节!
在元宵节,男人和女人会上街看灯笼。这个时候,青春期的男女就会突破心灵和地域的限制,相遇。
主要原因是唐朝大部分时间实行宵禁,晚上不能出门。只有在元宵节,整个城市才会解除宵禁三天。这可以说是一次大型的官方相亲活动,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一次大型的相亲活动。
“去年大年三十,花市灯火如昼,柳梢月上,人约黄昏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宵节的功能场景,男女选择在这一天见面。
《大明宫词》中记载的唐朝太平公主,在元宵节那天偷偷溜出皇宫,然后在集市上赏灯的时候遇到了梦中情人薛绍。
我们有理由相信,元宵节比七夕更有内涵,比求爱更有技巧,有作为情人节的地位。
现在,你还过着那个巧妙的情人节吗?
春节过去了,元宵节如约而至。这个时候,在一个灯火通明的城市,你不仅要想着吃元宵,还要想着那个让你思念了很久的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无数的少年和少女会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把那句话告诉那个最想你的人。就像那句话,灯红酒绿钱塘上三五夜,明月如霜,风景如画。
元宵节“婚恋文化”的这种更深层次的内涵,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
如今,元宵节是国家法定假日。其实在古代,它也是有节假日的。历朝历代,都是五天左右,虽然不尽相同。
如果你现在有合适的男人或合适的女人在你身边,而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何不去一次古代的约会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