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虽然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1947年之前还不是一个国家。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只不过是一片由土邦组成的散沙:雅利安人、马其顿人、土耳其人等外来征服者陆续来到印度。几千年来,印度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不同征服者的统治,但统一的印度民族的概念却从未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古代,“印度”这个词更多的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一直以种族、语言和宗教博物馆而闻名。关于印度人种的划分,历来众说纷纭。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最广泛的分类法是由B.S .古哈于1935年提出的。印度的种族分为六种主要类型: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蒙古人和北欧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灌溉农业和城市建筑。这个文明是由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拉维人创造的。

印度民族构成()

作为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达摩人是黑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的混血儿。今天,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大约有2 . 17亿达摩人。但达摩人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要民族。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经完全征服了开启印度河文明的达摩人。

印度民族构成()

雅利安人在征服达卢皮人的过程中,逐渐从原始部落转变为成熟的民族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阶级社会的象征性产物。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和达拉维塔斯的黑皮肤土著人之间的肤色差异。雅利安人作为征服者,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极其不愿意与达尔文派融合。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雅利安人发明种姓制度是为了扮演种族隔离的角色。

印度民族构成()

所以最早的种姓制度类似于美国、南非等国家的种族隔离制度。所有姓氏都必须严格按照种姓从事特定职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走在一起,不能一起吃饭,跨种姓通婚被视为粗暴的侵犯。雅利安人以种姓制度奴役被征服的土著,而终生为奴的达洛维塔土著则缺乏民族认同感。种下了所有种族和民族之间心理隔阂的种子。种姓制度中作为祭司的婆罗门排在第一位,而由国王和官员组成的查提里只排在第二位。

印度民族构成()

这种过度的宗教影响削弱了世俗王权的作用。在种姓制度下,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无法凭借中央政府的权威对当地实施有效控制。直接控制当地人思想的寺庙和婆罗门,是平民恐惧的对象。这样,作为中央集权的基本行政制度,浮官制度就无法有效实施,而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则被地方世袭贵族和祭司瓜分瓦解。印度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分裂主义的隐患。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半岛被山脉、河流、沙漠等自然地理屏障分为四个区域:北部毗邻喜马拉雅山的高山;因为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形成的北部平原地区;南印度的德干高原;从东高止山脉到Koromand海岸和西高止山脉到马拉巴海岸的沿海地区。这四个地区被天然的地理屏障隔开,所以长期以来缺乏交流。作为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地理联系也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阻隔。

印度民族构成()

塔尔沙漠的屏障效应,使得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无法像地缘关系密切的长江和黄河流域那样,整合成一股合力,而是逐渐走向分离和对立。事实上,印度河流域的大部分现在位于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是基于宗教,也就是说印度河流域这个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其实早就被伊斯兰文明同化了。这种同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东部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之间的地理屏障。

印度民族构成()

古印度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东、南、西三面被海洋包围,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从海上征服印度是不可能的,跨越喜马拉雅山征服印度也是不可能的。印度地理环境的唯一缺口是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自古以来就是外来征服者进入印度的必经之路。生活在波斯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不断穿越兴都库什山脉,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

印度民族构成()

正是从这个缺口,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并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达尔文人。此后,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相继从这个缺口入侵印度次大陆。13至16世纪,土耳其人和阿富汗人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正在这个地区大力发展伊斯兰教。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拥有蒙古和突厥血统的莫卧儿王朝所取代:拥有中亚突厥血统的莫卧儿王朝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随后开始在印度全境大力推行伊斯兰教。

印度民族构成()

由于当地印度教徒数量太多,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无法完全同化他们。然而,通过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和其他措施,伊斯兰教在印度河流域站稳了脚跟。至此,印度河流域逐渐从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占多数,转变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后裔占多数。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现在变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的领土。

印度民族构成()

自中国秦始皇以来,虽然经历了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分合,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始终是大一统。相比之下,印度历史的主流趋势是分裂的: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很大程度上统一南亚的孔雀王朝的疆域达到了420万平方公里。孔雀王朝,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地,比今天的印度还大,但即便如此,孔雀王朝最南端的领土也只到了今天的迈索尔。

印度民族构成()

至于印度半岛的最南端,直到现代英国人的到来,才被纳入印度文明的覆盖范围。统一了除迈索尔之外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只存在了130年。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次大陆完全形成了碎片化的政治版图。之后只有圭双王朝、笈多王朝、军阀王朝实现了北印度的地区统一。很多时候,连这种区域统一都做不到。长期以来,北印度和南印度似乎是两个孤立的世界。

印度民族构成()

现在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他们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6.3%左右。印度斯坦虽然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但在印度总人口中只占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其他民族人口加起来也远多于印度斯坦。尤其是长期与印度中部隔绝的南印度,民族结构复杂。达摩人作为印度次大陆最早的土著,在南印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印度民族构成()

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少数几个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南印度的王朝之一。然而,莫卧儿王朝并不是印度本土的王朝。这个由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建立的王朝,进入次大陆后并没有把印度建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有大量当地土著国家名义上向莫卧儿帝国投降,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直到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散落着土邦的印度才整合成一个整体。

印度民族构成()

1833年,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终于在印度诞生了。然而,这个中央政府是由英国殖民者建立的。是英国人培养了印度最早的职业公务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是在英国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印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是在殖民主义者的塑造下形成的。分裂了几千年的印度之所以现在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实与英国人在印度建立的一整套行政机构密切相关。

印度民族构成()

然而,作为一个殖民统治者,英国的最终诉求是掠夺印度。至于客观上促进印度的统一,也不是英国的初衷。英国在印度的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印度人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意识。但另一方面,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操纵和利用了印度的分裂局面。因此,英国的殖民政策在印度历史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把分裂的印度塑造成了一个整体,但另一方面,英国也一直在试图分裂印度。

印度民族构成()

英国对印度的分治加上印度自身复杂的种族、民族、语言和宗教结构,加剧了印度人之间的离心倾向。虽然英国在印度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但同时英国并没有完全剥夺当地诸侯的自治权,只是将其置于殖民政府的监管之下。英国殖民时期,殖民政府直属的地区称为英属印度,土邦王公统治的地区称为印度土邦。

印度民族构成()

吐蕃与英国殖民政府缔结了各种条约:英国承认各吐蕃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同时各吐蕃在军事和外交上也要接受英国的监护。土邦诸侯的继位也需要英国的批准,英国向土邦派驻官员进行间接统治。英国政府来印度时,印度有554个土著邦,约占印度总面积的2/5,人口的1/4左右。此后,土著邦的数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1941年,印度土著邦人口为9318万,约占印度总人口的24%。

印度民族构成()

1947年英国殖民者从英属印度撤出时,根据宗教将其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巴分治后,民族、语言、宗教差异过大的传统局面并未改变。今天印度仍有14种官方语言,英语只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14种语言只是印度宪法明确规定为官方语言。事实上,印度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主要语言有33种。

印度民族构成()

截至目前,官方认可的20多种地区语言(包括梵语、巴利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都印在印度卢比上。南部的居民几乎都不会说印度斯坦的印地语。印度的宗教和语言几乎一样复杂:约82%的印度人口信奉印度教,约12%信奉伊斯兰教。此外,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占0.41%,拜火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的信徒约占0.43%。

印度民族构成()

几乎任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甚至一些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不存在的古老宗教也可以在印度找到。印度独特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语言、宗教地位,使得印度人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与此同时,种姓制度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巨大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各邦之间的离心倾向。种姓制度这种延续千年的陋习,让低种姓很难看到改善生活的希望。

印度民族构成()

低种姓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相对有限,因为国家根本帮不了他们。印度总人口中最富有的1%拥有印度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印度总人口中最富有的5%拥有全国财富的68.6%,印度总人口中最富有的10%拥有全国财富的76.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来自印度。8亿多印度人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元)。印度的贫民窟人口已经达到1.7亿。

印度民族构成()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约40%的儿童遭受贫困、缺乏教育、营养不良和边缘化。印度正在被巨大的贫富差距撕裂成两个国家:一个是由政府官僚、商业家族和宝莱坞电影明星组成的高端上流的印度,一个是由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组成的肮脏的印度。这样一个民族、语言、宗教情况如此复杂,深受种姓制度和贫富差距困扰的国家,似乎有着巨大的解体潜力。

印度民族构成()

实事求是地说,印度目前存在一定的分裂和解体风险,但至少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风险并不大。印度这个由英国殖民者拼凑而成的庞大国家,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然而,70多年过去了,印度所谓的解体仍然只是一种风险(并没有成为现实)。要知道,70年来,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都经历过分裂。

印度民族构成()

相反,为什么印度这个似乎永远都有潜在分裂的国家,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是一个由散沙聚集而成的国家,但今天的印度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国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印度分裂的风险,而不是印度传统的分裂。事实上,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印度次大陆早在1947年就被英国殖民者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民族构成()

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来,两国之间已经发生了三次战争。时至今日,印巴边境冲突仍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分治计划的实施所导致的大规模宗教迁徙,改善了印度宗教杂居的状况。印度分治后,大量穆斯林移民到巴基斯坦。客观上,这大大提高了今天印度共和国中印度教徒的比例。这对印度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印度民族构成()

现在印度斯坦作为印度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6.3%。虽然这个比例还不到一半,但实际上已经相当接近一半了。换句话说,印度斯坦作为印度的主体民族,人口并不比其他民族加起来少多少。如果算上像印度斯坦这样信仰印度教的其他民族,可以占到印度总人口的82%左右。印度教在印度这个巨大的种族、语言、宗教博物馆的存在,使得印度实际上拥有了一个相对强大的“主体民族”。

印度民族构成()

当然,在印度的主要民族之外还有各种差异很大的少数民族,在印度这个巨大的种族、语言、宗教的博物馆里,民族教派矛盾确实很尖锐。问题是这些民族和主体民族之间有矛盾,民族之间也有客观矛盾。这意味着印度的少数民族很难团结起来发起脱离主体民族的独立运动。虽然客观上有些地区存在一些分裂活动,但在强大的印度中央政府面前总是被压制。

印度民族构成()

1947年印度独立后,开始改革英国人留下的省级行政区划:将英国殖民当局以前的“省”和新增加的“本土邦”整合为现代印度的邦级行政区划。印度不同的邦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由英国总督治下的省转化而来的邦,治理形式不变,只是省的总督由英国人变成了印度人;由原来由专员管辖的省转化而来的邦由印度中央政府管理,而由原生邦转化而来的邦则被赋予了更大的自治权。

印度民族构成()

此时的印度在地方行政上可以说是“一国三制”,但这种“一国三制”并不利于印度的统一。那些由原生州改造而来的州,大多有着强烈的独立情绪,原生州的诸侯在当地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印度中央政府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加入印度国家后,图邦只需交出国防、外交、交通三项权利,其余权利仍由图邦王公本人掌控。然而,如果拒绝交出权利,Tubang将面临战争。

印度民族构成()

在中央政府的强势下,地方各邦只能选择服从。1956年,印度中央政府又进行了一次行政区划改革:通过赎买,地方诸侯彻底交出权力,然后各邦按照语言的划分重新整合。重新划分后,各州不再像过去那样分为三种,而是平等地采用同样的管理形式。直到那时,印度的联邦制度才最终稳定下来。印度各邦的行政长官不是由自己的人民选举出来的,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在这方面与其他联邦制国家明显不同,但各邦的行政长官不能担任邦议会议员。每个州的行政长官都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人事权力以及批准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但立法权和司法权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仍然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尽管印度各邦的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它们的议会和司法系统仍相对独立。印度的联邦制赋予了中央政府相当大的权力,但同时也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各邦的自治权小于美国、俄罗斯等国的邦,但大于中国、日本等单一制国家的省和县。因此,印度的联邦制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半联邦制”。印度之所以想出如此特殊的制度,是为了同时兼顾联邦制和单一集权制各自的优势。印度别出心裁的政治制度,目前看来是有效的。我们知道,美国自独立以来,除了南北战争,几乎没有发生过内战和政变。

印度民族构成()

但看起来混乱的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今天的印度,虽然局部地区客观存在分离主义运动,但70年来印度从未出现过大规模内乱。事实证明,70多年来,印度的议会制行之有效。除了有效的政治制度,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加强了印度的团结: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使印度中央政府与各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的民族、语言、宗教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确实相当复杂,印度历史上也确实有分裂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印度国家诞生70多年来,全国各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逐渐加强。一方面,印度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印度的分裂活动很难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事实上,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的解体都有外部势力的参与。

印度民族构成()

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的解体,本质上是西方势力向东渗透扩张的冲击造成的。先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南斯拉夫等国进行和平演变,然后通过战争直接介入科索沃问题。今天的科索沃问题因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变得复杂。现在乌克兰事实上的分离也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地缘政治博弈造成的。虽然客观上印度存在一些分裂活动,但这些分裂活动很难得到外部大国的支持。

印度民族构成()

长期以来,印度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印度在美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似乎陡然上升,如今印度已经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与美国走得更近的印度也与俄罗斯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印度拒绝跟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印度民族构成()

目前,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约占总武器进口的62%,而美国是印度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这种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同时极力拉拢的待遇,除了印度,很少有国家享受得到。印度在美俄等国亚太战略中的分量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的大小。虽然印度工业化水平有限,贫富差距悬殊,基础设施落后,但印度庞大的体量注定了它是当今国际体系中各方都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力量。

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只有保持目前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资源禀赋,才能成为世界上有分量的国家。印度只有保持这样的分量,才适合作为美俄等外部大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否则,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将无足轻重。换句话说,一个分裂的印度不符合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利益。这意味着印度的分裂势力很难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所以分裂势力在强大的印度中央政府面前终究掀不起什么大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高书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