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编年史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采用的体裁。编年史是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是鲁的国史。这部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的修订,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蕴,因此被列为经部之书,被尊为《春秋》。

继编年体之后,出现了传记体。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对历史事件的整理。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很容易知道什么是传记体。《史记》始于《史记》,记载了历代帝王的言行;之后是“表”,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王侯、王子、大臣的名字;之后是“书”,记载国家的法律法规,后来正史改名为“志”;之后是“家”,记录诸侯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最后是《列传》,介绍了皇帝、诸侯之外值得记录的人物事迹。年龄、家庭和传记的设置清楚地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自《史记》以来,后世的正史都采用了纪传体,因此纪传体成为一种不可动摇的传统。民国初年修订清史稿时,编者都主张遵循传记体。争论的焦点在于具体的文章:一派认为应仿《明史》体例安排文章;一派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清朝的历史呈现出许多与明朝不同的特点。“史例因时而变”,用更多的篇幅写出清朝历史中的新因素,关注群众生活,而不是帝王将相的家事。这两派意见,最后,前者胜出。

虽然传记体影响很大,但编年体并没有消亡。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同治鉴》采用编年体,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子同治鉴》衍生出一系列的史书,其中南宋史家袁术的《通鉴年谱》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编年史的结局是什么?如果说年代体以时间线索为中心,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那么年代体则以事件为中心。像《子同治鉴》这样的巨著,在以时间线索排列历史事件方面言简意赅,但有些事件跨越几年甚至十几年,其记载又分散在不同的年份,读者很难把握事件的全貌。很容易读完一年就忘了下一年,编年史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在《通鉴年谱》中说:“故事以年为间隔,故事以年为分析,但到了最后,就像一座山,像无边的海,充满了身体。”看了朋友写的《通鉴编年史》,“生逢其时,自己看。

童《集本万》使《本万年谱》在史学上站稳了脚跟。此后产生了许多编年史本万史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朝代编年史本万,如清代顾应台的《史明编年史本万》;一种是专史编年史,如《平定金川之策》,记载乾隆如何平定大小金川。清代有不少这种“谋略”的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同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