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向而行(相向而行是相遇问题吗)
[主题:整顿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作者:刘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回顾世界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的疆域在分合合中不断演进。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多样的人类文明在分合中逐渐承担起人类的共同使命。今天,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之间的合作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智慧,为人类文明指明了方向,成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全球化时代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文明关系下,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公室空是一幅“天无私、地无私、日月无私、四季无私、万物昌盛”的美好画卷。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只有共同努力,携手前进,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文明观,“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旧观念”。2011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从“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继党的十八大报告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应该相互面对。中国共产党新的平等包容观强调,实现文明和谐的基本前提是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理念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更加美好、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频繁交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场合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理念,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判断,发出了“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践行”的呼吁。2017年,建设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的理念分别被纳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今天,命运共同体的蓝图越来越清晰,影响范围远远超出欧亚大陆,有效阻止了世界向单极方向发展。
可见,作为中华民族响应时代召唤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多样文明不断演进的前提。首先,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的构建以人类的“命运”为内涵,取代语言、地域、历史、血缘等因素为识别对象,以“人类共同命运”为纽带,将全人类的权利和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超越了以往文明观的建筑基石。其次,构建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通过将“命运”概念纳入共同体范畴,有效遏制了西方长期以来奉行的“霸权和冲突的文明观”的肆虐,打破了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建立单一文明主宰世界的幻想。第三,构建人类文明理念的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秩序,把合作共赢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共同形象,让世界各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所体现的文明差异并不一定导致冲突,从而培育不同特色文明和谐共处的真正合作和友谊,坚定信念,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巨大画卷。在西方文明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构建提供路径的同时,中华文明也为人类的概念范畴提供了对共享未来共同体的新诠释积蓄了力量。中华民族对“和而不同”理念的实践,为人类愿景中的命运共同体的描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的中国智慧贡献和责任担当。
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和发展现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大趋势。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寻求自我保护的现实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世界各国人民”以“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克服了“文明优越”和“文明冲突”的非理性本质,强调文明交流的理念是“合作”,倡导“建立更加平等均衡、同舟共济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旨在减少甚至消除国家之间的壁垒甚至冲突。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赢,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它克服了“文明的优越性”和“文明的冲突”与现实脱节的顽疾,把全人类的共赢理念与世界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超越了“文明的优越性”和“文明的冲突”的不切实际的特点。
人类实践经受了考验,只有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构建新时代人类社会形态的科学理念,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不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精神家园,而是一个世界人民重建互信的新世界。随着“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人类坚持和谐理念,汇聚向上力量,不断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书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