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什么起伏(波浪起伏是成语吗)

【伟大的祖国,难忘的歌声⑩】

作者:晋松(福州大学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经常有白鹭飞来,所以被称为白鹭岛。有一个“卫星岛”叫鼓浪屿,与金门隔海相望。40年来,一曲《鼓浪屿浪》唱响海内外。微波起伏的旋律深情感人,富有诗意的歌词拨动了许多思乡人的心弦,甚至唱出了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心声。

“思乡之水激起千层浪”

据记载,鼓浪屿呈椭圆形,四周海滩环绕,故原名“圆沙洲”。在岛的西南角,海边有两块重叠的岩石,在海水的侵蚀下出现了一个洞。每次涨潮汹涌,海浪拍打岩石,发出巨响,故名“鼓浪屿”。明代,洲改名为鼓浪屿。鼓浪屿的最高点是日光岩,原名“黄岩”。明朝末年,为了收复被荷兰侵占的台湾省,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这里修建了水上平台,训练海军。他抬头称赞它的景色比日本的日光山(另一个名字是吉林图们的日光山)好,于是把“晃”字拆成两个字,故名“日光岩”。鼓浪屿因郑成功的历史功绩而闻名于世,成为集“英雄”与“乡愁”于一身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的独特符号。

1981年12月,以“两岸和平统一”为主题,福建省委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省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联合举办音乐采风创作活动。来自福建省内外的14位词曲作者赴惠安平潭、晋江、崇武、厦门等地,体验福建沿海地方文化,创作了100多首台湾省题材歌曲。歌曲作者钟立民,作词人张莉和张洪树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在鼓浪屿,三位词曲作者一起登上了日光岩,获得了直接的体验,在各自澎湃的灵感中创作出了《鼓浪屿浪》。

钟立民,江西南昌人,对台湾省民歌情有独钟。他喜欢听绿岛人讲的台湾省亲戚的故事,也喜欢听外婆的澎湖湾之类的歌。他亲身感受到海峡两岸闽南独特的音乐魅力,为歌曲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年,55岁的钟立民第三次来到厦门。他住在鼓浪屿的时候,听着海浪拍打沙滩岩石的声音,海浪般的旋律活了过来。除了鼓浪屿波,他还创作了类似题材的作品,如《我爱鼓浪屿》、《爱鼓浪屿》、《啊鼓浪屿》、《集美学村的灯》、《厦门为什么这么美》、《凤凰花开》等。

张莉是辽宁大连人,作词有《绿篱墙的影子》《亚洲的荣耀》《我的人民》《我的祖国》《山不转水转》。当时他为钟立民的曲子填词,也是受到鼓浪屿海浪的启发。当时他和一个室友睡在一起,室友的鼾声让他夜不能寐。自然界海浪的拍击声与人类的鼾声形成了一首奇特的交响乐,也是被钟丽敏优美的曲调所感应。再加上白天爬上去眺望日光岩的经历,成就了鼓浪屿海浪的诗意。

张莉造成了台湾同胞登上日光岩吉姆海峡东岸思念家乡的局面。“鼓浪屿四周是茫茫大海,海水汹涌。鼓浪屿面对台湾省岛,台湾省是我的家乡。爬上日光岩往外看,只有云海是绿的……”通过写风景,然后表达感情,“我渴望,我渴望,快点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歌词和歌曲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希望团圆统一的作品;像一艘满载亲情的船,很快驶入了两岸百万同胞的心中。

张洪树,原济南军区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济南军区前卫艺术团艺术总监。他对张写的《鼓浪屿浪》歌词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并被采纳,于是成为歌词的合著者之一。

三位词曲作者都不是厦门人,却能写出闽南韵味浓厚的感人歌曲,因为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都有祈求台湾省回归的共同心愿。

从“和弦声音”到吉尼斯世界纪录

那次巡演,厦门歌手吕凡负责接待初次见面的钟丽敏等词曲作者,带他们逛鼓浪屿,爬日光岩,为旅行团收集台湾省歌。第二年,陆帆收到了钟立民的一封信,里面有一页乐谱。作曲家让他试唱《鼓浪屿的波浪》,并给出他的评价。

1982年1月20日,“海峡之声音乐会——唱给台胞的歌”在京举行,李光羲首次演唱《鼓浪屿浪》。据厦门词作家朱嘉琦说,钟立民曾经告诉他,当李光羲唱歌时,一些听众说它“很丑”。可以看出,当时有些人不习惯改革开放初期从死板的音乐风格向柔和旋律转变的审美趣味。当然,这只是微弱的“和弦声音”。这首《随波逐流》很快就广为流传。

1983年,女高音郑绪岚演唱《鼓浪屿的海浪》,该曲获得全国新歌优秀作品奖。

1984年,张暴默在中央电视台春晚演唱,立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7年,女高音尹秀梅在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个人专辑中录制了《鼓浪屿浪》。

1988年,这首歌获得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奖特别荣誉奖。

1991年,尹秀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广播节目中演唱,再次把她的深情厚谊送到了台湾海峡东岸。

1998年9月,鼓浪屿波的总谱被镌刻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路环岛上,成为独一无二的音乐雕塑。它长247.59米,被列为吉尼斯世界之最。

鼓浪屿的波浪频繁出现在厦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用于厦门海关的钟楼,以及当地各种节日、仪式等活动中。已被改编成合唱、钢琴曲等。,并且出现了京剧版等一些新的形式,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多少人被它吸引,来到厦门,鼓浪屿,站在日光岩眺望海峡对岸。这首歌唱出了两岸人民统一祖国的共同心声,也为厦门带来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交流。

“反向表达”与“正向抒情”

很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分析了鼓浪屿的歌词和歌曲的特点,并解释了歌曲的含义。从众多评论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意见都充分肯定了歌曲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公认再现单、二声部音乐结构的旋律优美动听,海峡之音丰富。但也有同事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是“反向表达”,即台湾同胞在鼓浪屿表达对家乡台湾省的向往,而不是大陆同胞对台湾省回归祖国的热切期盼。祖国统一主题领域仍有提升空间。

所以有一些重新填词的例子。这些新词是“积极的表达”,其中一些受到了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但不赞成新词的同事指出,新词存在语言声调与旋律声调匹配度低的问题。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一首歌是否被社会接受和传唱,取决于广大听众的认可。从实际情况来看,鼓浪屿的最初版本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一直在世代相传。从理论上讲,原歌词的表达角度与作者写歌词时的处境和身心状态密切相关。作词人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到鼓浪屿,站在日光岩上。很自然地,他从“人在异乡为异客”的角度构思歌词。Sunrock鸟瞰全岛,显然它乐于融入当地,以异乡为故乡。夜听陶的思想,以“倒写”的方式实现了“正抒情”。台湾省的台胞来大陆,从海东到海西已经绑了一根绳子。大陆乡愁,从海西到海东系着一根绳子。这两根绳子就像一根根结实的弦,把大陆和台湾省紧紧地拉在一起。这让表面柔软的《鼓浪屿的波浪》有了内在的张力。

与大陆台湾省相隔70年,鼓浪屿波已传唱近40年。今天,这首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会继续唱出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两岸人民与海浪一起祈祷团圆,深沉而有力。

鼓浪屿的浪,亲情的浪。

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0日09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刘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