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电报(一什么胶带填量词)
今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电报诞生175周年。
1844年5月24日,塞缪尔·莫尔斯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部电报。不要把这看作一封普通的电报。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打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
然而,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知道在电报出现之前的那些年里,人类为交流付出了多少努力吗?
先说说在电报出现之前,人类是如何实现远距离通信的。
长距离通信的早期
我觉得要从人类有语言这个事实出发。都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本质上是信息传递。后来有了文字和书写系统,可以在泥板、纸莎草、竹简、纸张上记录信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但是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一直是人类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在中国古代,长途通讯系统主要依靠驿道和驿站。也就是说,在古代,一匹马跑多快,信息传递就有多快。
在西方,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也有类似中国古代的驿道和驿站,可以把信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到西班牙。整个过程用了10天左右。
当时的恺撒大帝一般在出行前都会派出使者,但经常会出现恺撒已经到了,而使者还没有到的情况。邮路和驿站的本质是用马把信息运送到接收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太慢。
将信息进行编码
驿站和驿站系统的信息传递速度在军事上往往是不够的,所以在古代使用其他的方法。
以中国为例,大多数人能想到的长途通信就是烽火台。而烽火台实际上能传递的信息非常少,只能传递“有敌情”或者“没有敌情”。
这种“有敌情”或者“没有敌情”是用节目编码一次的。也就是说,其实当时的人是看到了狼烟,而不是看到了“有敌情”这几个字,才确定“有敌情”。将语言等同于特定对应的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
类似狼烟,战场上也有信息传递,比如击鼓、鸣金。这是关于曹刿的辩论。
一次召集,然后拒绝,三次又筋疲力尽。
《孙子兵法·军事斗争》中也有。
所以夜战金鼓多,白天战旗多,让人耳目一新。
事实上,将军的决定被编码成一种乐器的声音,然后通过声波传播。但这里的问题其实和秀烟很像,就是能表达的信息量很小,只能传递简单的指令。而且两者都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例如,如果有人在两个烽火台中间点火,很可能会出现错误信息。
可以说,远距离快速通信的困难一直持续到18世纪。
信息塔
18、19世纪之交,法国兄弟克劳德·查普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远距离通信”。
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大型机械臂的信号塔。每个信号臂可以做196种动作,他们把这些动作编码成196种信息。
这些信号塔建在高山上,信号臂很高,十几公里外的人都能看到。你也可以用它来传递信息。具体过程是,一个信号塔向视距内的另一个信号塔发送信号,从而一个一个传递下去。与烽火台相比,信号塔可以表达更多的信息。信号塔本质上是利用光波的传播。
当时法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克劳迪斯·夏普兄弟被授权修建一条从巴黎到里尔的线路,全长近200公里。共建成信号塔18座,全部投入使用。传递的第一条信息是从里尔到法国,总共用了9分钟。交付的是:
法国军队打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
马来人传递信息至少需要一天,信号塔的强大功能让所有法国人都非常满意。于是,法国一口气建了556座信号塔,形成了一个线路总长4800公里的通信网络。后来,许多国家开始向法国学习建设通信网络。短短几年,信号塔遍布全球。
我们熟悉的用于长途通信的英文单词“电报”,后来用来形容电报,实际上是用来指信号塔、百叶窗、信号机。
但要知道,信号塔,说白了就是把人的视觉能力用光了。如果下雨或有雾,这将失败。还是算了吧。让我们想想我们年轻时玩的传递信息的游戏。通常,这种消息在传递时会变得陈旧。
信号塔也有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传输错误。所以只是那个时代的最佳解决方案,但还是没有解决信息远距离传输的问题。
电气时代的序幕
1831年,法拉第开始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还发现了电磁感应。从此,“电”和“磁”成为一门科学。人类可以开始控制“电”和“磁”。
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用电线进行信息传输?然而,当时有人认为电线与信号塔相比并不安全。例如,电线很容易切断。
然而,对“电”的误解被一个人的出现消除了,他不仅解决了用导线传递信息的问题,还使这项技术大规模商用。他就是塞缪尔·莫尔斯。
莫尔斯是如何解决远距离通信问题的?
想知道会发生什么,请戳:引领人类走向信息时代的世界第一部电报诞生175周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刘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