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AND(easyhome什么意思)
IT之家(www.ithome.com):中国移动的4G“和他”单挑了“沃”和“天翼”
据说在新的一年里,曾经飘满校园的标志性“动感地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移动的“和他”,这显然意味着4G的品牌将是3G历史的耻辱。
去年12月18日,在全球合作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了新的商业品牌“和合”。原来的三个品牌“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都归在“和他”下面,作为俱乐部运营。截至目前,占4G用户99.8%的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处于4G领先地位。开学季伊始,与电信天翼、联通沃分庭抗礼的中国移动携全新品牌“和”亮相。似乎不再和“朋友”在一个维度上竞争。留在一群群学生心目中的橙黄色“动感地带”,曾被认为是中国移动三大客户品牌中唯一具有“进攻”属性的品牌。如此仓促的退出对中国移动来说是福是祸?
骤然抽离老品牌的用户沉淀,或者造成基石不稳。
为了抢先4G,中国移动的“和他”彻底“接手”了老品牌,统一了产品和服务。无论对于动感地带、神州行还是GSM用户,都是一种生硬冷漠的情感退出。
3G兴起的时候,中国联通推出了“沃”这个品牌,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至于中国移动,大家或多或少对“G3”这个logo都有印象。“G3”虽然属于运营商网络标识,但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客户品牌存在,而是完全融入中国移动三大品牌进行推广。但作为中国移动推出的服务品牌,“G3”却成了3G推广中的一个噱头,“G3”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已经度过了这段不光彩的时期。但公认的是,中国移动的“G3”品牌基本输掉了3G这场游戏。今天的“和而”与当年的“G3”颇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从嵌入式存在到另类统帅的转变。
十年来,在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三驾马车的帮助下,中国移动实现了更好的消费者认知提升和品牌维护。过去,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业务如火如荼的时候,即使3G上的移动“G3”概念被掩盖,但凭借年轻人贴上的“动感地带”标签、普通大众喜爱的“神州行”和高端商务人士的“全球通”,品牌定位仍然得到了现有市场和用户的认可。结果,当联通拿出iPhone与自己的移动“全球通”客户“翻脸”时,很多商务人士依然不为所动。无论如何,除了“G3”,中国移动的多品牌战略在2G市场竞争中困住了大量“死忠”用户,而在3G的激战中,即使是拖着糟糕的网速冒充3G,也鲜有原有用户“离开”。尤其是在校园里流行的“动感地带”,师生们都固守着自己的手机号卡,度过了整个通信行业的更换期。
当时在没有优势的特殊“国情”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通过单一品牌发力,或者说在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全力以赴。现在有人说中国移动简单粗暴地用“和他”,比较别扭。就像中国移动的根基一样,三大品牌都牢牢把握住了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所以“连横”的唐突,且不说新品牌能否成功取代老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在用户市场细分方面已经完全处于混乱状态。
孤注一掷在4G上,或成为中国移动打败3G后的转机。
TD-LTE发牌后,中国移动完成了一系列4G组合拳,从宣布4G正式商用,发布主要商用品牌“和合”,发布4G基站和终端战略,发布4G全网统一资费方案,到推出自主品牌4G手机。中国移动在4G系统的早期卡位,为其“领先他人一步”的优势和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空目前,从中国移动在新增用户和4G表现来看,其围绕4G各方面的精心布局已经初显成效。
上半年,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流失534万户,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新增1402万户,中国移动用户新增2341万户,其中4G用户新增近1400万户。在8月26日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市场部副总经理徐刚表示,中国移动4G用户已经达到3000万。在短短两个月内,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量飙升了1600万。究其原因,除了中国移动在4G上的抢先部署,还与6月份FDD试验网牌照发放有关。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本该联姻之际,“三网融合”的政策和频段上对中国移动的诸多优势,确保了它能够在更多街区之外摆脱后来者。
在中国移动的一系列动作中,4G时代全新业务品牌的规划是整个4G组合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嵌入三大老品牌的“G3”以失败告终,终于迎来4G的曙光时,中国移动押下了“和而不同”的最大赌注。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和”有连接沟通的意思,也是“一个新的梦想”的首字母缩略组合。不过这一次,送4G梦想的中国移动似乎火力有点过了。希望它不要重蹈新中国“破四旧”的覆辙,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最终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神州行”是真的,“全球通”是真的,“动感地带”更是真的。中国移动历史上的三大功臣,相信整个中国移动集团对品牌战略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不可否认的是,4G商用以来,中国移动一马当先,曾经称霸2G时代。在“携号转网”遥不可及的现状下,老用户换号成本高,三大运营商想尽办法拉拢新用户无可厚非。在国资委(SASAC)强制各大运营商降低营销费用的今天,中国移动依然在高校定向战中变相充值、送礼。是否也暗示了其在3G洪水中溺水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并毫不犹豫地暴露了其打“擦边球”的底气不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原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