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2021被踢出北大核心的期刊)
编辑评论/注释
如果说自由碰撞的思想如遍野繁花如果自由碰撞的想法像鲜花一样遍地开花
那么会被捧起来的书就是沃土。
就是播种神奇的田原。
在北京大学,我们习惯了
倾听彼此美妙的声音。
阅读用词严谨、意思密集的文章。
或者惊叹视角的独特。
还是屈从于枝叶的投机。
呈现给我们的是这张布满云彩的纸
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有这样一群人
巧的是,多年来一直如此。
做工精致,经过锤炼。
而是为了传递给读者
每一个字都可以推敲,都有价值。
一份好的期刊,是学者交流的平台,是学术进步的土壤,更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自征稿至发行,每本学术期刊的面世无不倾注着背后编辑团队的庞大心力,流淌着孕育其编辑团队的学术环境所赋予的基因印迹,簿里簿外,皆是故事。截至当前,北京大学期刊网显示由北大发行的期刊共115家,收录文献56570篇,产生下载量高达1008748次。今天,小北就带你走近部分北大的核心期刊们,翻一翻学术期刊编辑部里的寒来暑往。好的期刊是学者交流的平台,是学术进步的土壤,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份学术期刊从征稿到出版,背后都有编辑团队的巨大努力,孕育其编辑团队的学术环境所赋予的基因印记在流淌。书里书外,都有故事。截至目前,北大学报网显示,北大出版的期刊有115种,其中文章56570篇,下载量1008748次。今天小北就带你走近北大的一些核心期刊,翻翻学术期刊编辑部的风风雨雨。
(以下期刊排名不分先后)
0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0-5919
CN . 11-1561/C
"
几间明亮的办公室,几个落地书架静静陈列着各种期刊,忙碌严谨的编辑部承担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审核、编辑和出版工作。
1918年9月30日,蔡元培提议编辑出版《北京大学月刊》。次年一月,《月刊》正式出版,蔡元培亲笔题词:“一个大学者,包括一个大典,包括许多高等学府。”
1955年7月,与月刊齐名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正式创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权威期刊,一直紧跟学术发展,开发了哲学研究、文史新证、中外文化交流等特色栏目。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厉以宁先生的《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都曾由《北京大学学报》发表,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编委会与编辑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三审三校,力图把《北京大学学报》建成和北大学术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为北大的双一流建设服务。编委和编辑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把《北京大学学报》建设成为与北京大学学术地位相称的著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
学术期刊的编辑老师们寄语广大作者和读者:“要在广阔的世界里静下心来,应对这个浮躁的时代,需要更多的打磨。”
02大学图书馆杂志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2-1027
CN . 11-2952/G2
"
1981年11月,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次月,《大学图书馆趋势》杂志的前身成立了。该出版物的编辑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委员会秘书处承担。时至今日,本刊一直服务于图书情报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学者以及对文献学和阅读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如一股甘泉滋润着流经的每一个角落。
40年来,《大学图书馆学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摒弃了研究各种类型图书馆这种容易产生较大影响的通用路线,在“大学图书馆”这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主编陈要求,“学报要像北大图书馆一样,站在引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格局上,肩负起先锋使命,秉持引领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的初心。”
本刊副总编辑王波老师认为,图书馆事业是创新的,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反对过程精致的不成熟假设,希望研究者能够抓住事业发展中最现实的问题,直面读者需求,解决问题。"
《高校图书馆学报》以信息管理学科为依托,是国内相关专业领域首家开发并上线app,实现期刊新媒体的学术期刊。每期纸质出版物都选择一所大学图书馆作为封面,至今已出版近百种——出版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内容,也记录了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变化。
0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671-9468
CN 11-4848/G4
"
2003年,北大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后的第三年,《北大教育评论》就诞生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壤上。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北京大学教务长王永泉先生是创刊主编。最初是依托北大学科资源,扩大了北大教育学研究在学术界的体量,现在是奋力打造学术共同体,聚集国内外关注教育问题研究的同道中人。《北大教育评论》和北大的教育学科已经住在一起了。
“在遵循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同时,期刊编辑部坚持要求审稿人为稿件提供深度反馈意见,以期架起文章作者与审稿老师之间的桥梁”,刊物副主编李春萍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从来都不只是发表文章的平台,更是教育学者们以文会友、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思潮的雅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一直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大多同类期刊逐渐改版为月刊时,拥有着稳定优质稿源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不骄不躁,坚持一季一刊,力求做精做美;在篇幅较长、观点犀利的文稿易为主流期刊所拒的大环境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于2004年发表的数万字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迅速引爆学界业界激辩,成为现象级作品。“在遵循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同时,期刊编辑部坚持审稿人对稿件进行深度反馈,从而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该刊副主编李春平表示,“北大教育评论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发表文章的平台,更是一个以文章为友,通过交流和碰撞孕育新思想的教育学者的优雅集合。”北大教育评论始终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当大部分同类期刊逐渐改版为月刊时,拥有稳定优质稿源的《北大教育评论》不骄不躁,坚持每季一期,力求完美和美好;在篇幅较长、观点尖锐的稿件容易被主流期刊拒之门外的情况下,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倾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探讨》一文迅速点燃了学术界的争论,成为现象级作品。
“你应该好好干,因为你是北大的;做不好,因为你是北大”——这是一位同为北大教育评论朋友的行业前辈留下的感叹。对于期刊编辑部来说,是一种温暖的鼓励,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力,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动力。
04经济科学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科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2-5839
CN 11-1564/F
"
《经济科学》是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的国内高校最早的经济理论期刊之一。以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陈岱孙为代表的一群老先生,成立于1979年11月。他们在拨乱反正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较早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
在北大长大,经济科学的办学理念深受北大精神的影响。长期以来,编委会成员怀着对老一辈经济学家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敬佩,坚持把文章的思想性和创新性放在首位,努力为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以文章质量而非作者本人的名气或声望为出发点,经济科学不仅营造了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国内学术界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经济科学的帮助下,一批中青年学者迈出了走向学术高峰的第一步。
编辑在例会上讨论手稿(2007年)
厉以宁教授为经济学四十周年题词。
“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源于高水平的研究积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成果能够通过经济科学这个平台得到展示、关注和交流,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经济科学》出版的初心,也是我们努力的原则和方向。
05外国文学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2-5014
CN . 11-1562/I
"
《外国文学》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初,季羡林先生长期担任主编,杨、李福宁等老一辈学者也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杂志主要关注外国文学学科内的基础研究,其中不乏大家的作品。如杨的《新批评的启示》和钱钟书的第一首英译中诗歌《生命颂》在外国文学上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刊一直坚持外国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本土视野的原则。所以,学者在面对外国文学时,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文化自信,时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这本刊物渗透了北大的人文精神。自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扎实朴实的传统风格,以推动中国人文学科发展为己任,为外国文学学科的不断成长贡献力量。现任主编刘峰老师认为,《外国文学》发表的文章整体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归功于学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与编辑部严格的审稿程序和追求高质量的风格密切相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刊物的核心和初心不变:摆脱浮躁,立足学术;专注经典,不跟风。
外国文学编辑部的一角
06中外法律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外法学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2-4875
CN . 11-2447/D
"
中外法学的前身是外国法,创立于1978年。1989年,外国法更名为中外法。在陈明大厦的东侧,隔着李涛林静,是著名历史学家、燕大学教授顾颉刚(1929-1936)的故居。在这里,北大律师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院,更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严谨创新的学术态度。《中外法》编辑部在院子里的202室。
1978年,在康树华教授的领导下,《外国法》出版。在中国法治百废待兴之时,致力于从英、美、德、苏、日等国的期刊、书籍、报刊中选译相关法律文章,为中国的法学教学、学术研究和部门业务提供参考和批判材料。40多年来,中外法学在几位主编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原则,体现了中外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新面貌。
中外法理学坚持以法理学的探索为基础发表学术论文,重视法理学的理论研究,同时不忘现实的法律问题。受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影响,中外法学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它不仅出版和见证了法学研究的成果,也寄托了一代又一代法学家对法治理想的追求。“学者是世界上的公器。”中外法学始终坚持学术宗旨和学术导向,实行园林开放和内外平等。
《中外法学》出版40多年来,秉承“为公而学”的理想,一直是法学界同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主编王西欣寄语未来:“坚持下去,别忘了来;继续前进,从而实现你的最终目标。当前,承前启后,我们希望见证了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中外法学继续伴随中国法律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旅程;我们希望一直以来给予中外法学支持的中国法学界同仁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与我们分享他们共同的坚持与进步。"
07国际政治研究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国际政治研究所
序列号:
国际刊号1671-4709
CN . 11-4782/D
"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是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国际政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原名《世界政治资料》(有赵朴初先生的题词),1984年更名为《政治研究》(有李志民教授的题词),1989年改为现名,2002年正式出版(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钱其琛的题词)。2014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大纲》中的政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编辑以“爱国至上天下”为宗旨,承担起“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份“有个性、有风格、有北大背景”的政治学核心期刊。
作为一份兼具思想性、历史性和理论性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平实的语言、理性客观的文章风格、扎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英文摘要、不分出处的质量验收标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话题覆盖,已成为我国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为学者和读者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
一篇文章从收到到发表,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流程。正是编辑们的勤奋努力和严谨态度,才使得每一期《国际政治研究》得以顺利出版,总结了过去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一舟表示,国际政治研究,基于北京大学的人文沃土和国际关系学院“爱国是开世界的钥匙”的传统,在扩大国际国内交流的过程中,将始终坚守学术底线,取长补短,坦诚创新。
08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编辑: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北京大学医学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6-9852
CN . 11-3741/R
"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直到2007年,mainland China的医院才逐渐设立疼痛专科。韩继生院士是《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创始主编,是我国疼痛学科的奠基人。
年过九旬的韩继生院士精神矍铄,说起杂志创办的坎坷历程:“1979年6月我去美国交流,才发现在海外,也有专门的疼痛研究学会。意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滞后,回国后,我开始组建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也就是后来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而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和声音窗口是必须的——1995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应运而生。
“杂志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疼痛医学,为中国储备相关人才。”韩院士回忆说,最初几年,由于撰稿人多为非疼痛专科医生,杂志社收到的稿件难免流于表面。他和编辑部的老师一起,逐字修改,一张图一张图优化。如果上课忙,就要通宵上夜班修改稿子。你绝不能松懈。手写的手稿上布满了红色的笔记。直到去年,年过九旬的韩继生院士仍坚持参与每一篇稿件的审稿。基于严谨负责的审核制度和对儿童等出版物的感情投入,《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与投稿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编辑团队亲如一家。出的每一期期刊都充满诚意和温度。
1979年韩继生院士访美时,中国的疼痛医学研究还未起步,如今已“弯道超车”,跻身世界前列,并设有专职的疼痛科。这其中,倾注了以《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为代表的无数科研人员的热血和温暖。
09大学化学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
编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大学化学》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0-8438
CN 11-1815/O6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化学学科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知识激增。同时,办学理念和师资队伍也需要更新。在这个关键点上,原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陈祖福高瞻远瞩,积极推动建立“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并委托北京大学建设。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交流园地,《大学化学》杂志诞生于1986年,有卢嘉熙先生的题词,其宗旨是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
首日封,戴安邦先生题词,徐光宪先生题词
“出版刚开始的时候,条件真的很艰苦。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以及化学教员的支持下,中心和编辑部的人员选拔比较顺利。几经交涉,我们被分到八寨实验室北墙上的一个旧自行车棚,请师傅把它改建成了三间明亮的办公室,冬暖夏凉,非常好看!我还让师傅把旧木头翻新做桌椅,和新的一样,经济实用。”《大学化学》的创始主编华教授笑着回忆说,“教委给的经费,买了一台复印机,一台电脑,在那个年代,我们有了先进的设备。”
1989年出版的《大学化学》第一期刊登了戴安邦先生本人撰写的《综合化学教育与实验教学》一文,指出实验课是实施综合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和道德品质。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很多化学专业研究生开始实验工作前的必修材料,被很多高校采用,作为新实验教师的培训读物。
创刊30多年来,编委把握办刊方向,与时俱进,在扩大的基础上严把质量关,坚持“稿件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坚持“新颖、精准、有针对性”,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和创新,为优化我国高等化学教育,推进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0个地球科学前沿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编辑:《地球科学前沿》编辑部
序列号:
国际刊号1005-2321
CN . 11-3370/P
"
《地球科学前沿》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大学于2005年联合创办的地学期刊。先后9次获得“中国百种优秀学术期刊”称号,连续5次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8年,《地球科学前沿》影响指数在全国108种地质类期刊中排名第一,次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
北京大学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为办好学术期刊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地球科学前沿发表“前沿”科学论文奠定了基础。北大的“领先”精神和学术号召力是期刊的质量保证——地球科学前沿“澄江生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的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北京大学校友舒德干院士在地球科学前沿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发言。
著名地质学家、北京大学校友屠光池院士致读者的推荐信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面向“双一流”建设,地球科学前沿致力于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组织发布,依托最新趋势MD技术链接推送至《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实现了我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
11“景观设计”
"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出版者: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序列号:
国际刊号2096-336X
CN 10-1467/TU
"
《风景园林前沿》(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创刊于2013年,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余教授任主编。
景观设计定位于景观设计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的交叉领域,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探索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介绍和推广前沿的景观设计实践,它倡导一种新的美学和新文化,将有助于实现一个美丽的中国和一个美丽的地球。风景园林致力于在研究和社会需求之间,科学和艺术之间搭建桥梁,引领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该杂志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无论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是高校师生、城乡环境的决策者和建设者,都将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专业读物。
从高端大气的封面设计到双语的内容呈现,景观设计始终坚持世界一流的标准。2015年,该杂志获得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的年度传播荣誉奖。评审团表示,“这是一份关于中国景观设计讨论的出版物,也是2015年评审团奖。”作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期刊,《风景园林》将中国的风景园林带入了国际平台。
主编于教授
今年10月,世界风景园林师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简称)将风景园林师的最高荣誉,被誉为风景园林和风景园林界的诺贝尔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授予该刊创始主编于教授。国家主席在获奖感言中强调:“于教授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讲座和教育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专业人士、学生和普通大众,积极改变了人们对景观设计行业的认知。”
一本刊物,几代学者
一天,一天,一生。
在北大,有这样一群人。
认真,静水流深。
认真做。
中国最好的世界级学术期刊。
关于北大刊物或编辑部,你还想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鸣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理学部、医学部、图书馆。
文:蒲,隋,,张,杨婉婷,黄,曾连根
总体规划:蒲海瑞
编辑:张一夫、周俊柔、任成、曹
图片:徐浩伦、朱成轩、杨婉婷、康美玲
制图:唐
排版:秦玉荣
编辑:人居、赵华华、穆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悦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