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谁发明的(互联网创始人简介)

【十年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刘坤

第11名!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这是中国最新的国际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十年的跨度,折射出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攀升的蓬勃态势。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革,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学技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推动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这十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科技自强,交出了精彩答卷。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互联网创始人简介)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乙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

重大科技创新层出不穷。

10月,走进北京展览馆。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果展上,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芯片模块、手持六轴工业机器人、5G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演示……一个个科技实物和模型,展示了创新驱动带来的巨大动能。

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R&D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2021年,中国R&D人员总数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为42920篇,位居世界第二,是2012年的5.4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增加到2021年的19.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1.9万件增加到2021年的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行动从想法开始。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正式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水变懒的实验,太空有趣的饮用水,还有可以转的扳手...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顺利开讲。回顾这十年,中国自主完成了中国空站从设计、制造到试验的全过程,如今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成为中国航天科技跨越式发展的生动侧面。

9月底,位于贵州深山的“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有了新发现,探测到FAST射电暴附近环境的动态演变。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正在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开放,在许多研究方向产生了惊人的科研成果,为全人类探索和了解宇宙做出了贡献。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互联网创始人简介)在2022年世界5G大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展区,参观者现场了解5G产品。新华社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模量玻璃纤维生产线全面通电,10多个信息系统通过“云”控制确保生产运营...现在,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从原料投料到产品包装全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工业互联网加智能制造”为企业插上了翅膀,这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组数据勾勒出一幅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的生动画卷: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1.6%提高到39.8%;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快,精工细作逐步普及;工业应用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45个类别。

“这十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小虹说。

十年来,中国科技锻造了一个个大国工程,充分发挥了新举国体制的优势。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大桥、中国港口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名片”。我国科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斗导航、新能源、先进核能、UHV传输等技术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中国科技支持精准扶贫,助力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空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变成丰收景象,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区域创新同样硕果累累。中国的许多“第一”,比如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都诞生在国家高新区。北京、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创新名片”在中国版图上熠熠生辉。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73个,比2012年增加84个,园区总产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3万亿元。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高科技力量”。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互联网创始人简介)在2022年世博会中国CRRC展馆,工作人员(右)向来宾介绍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新华社

深化改革,培植创新沃土。

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人”这个最关键的因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让死去的科研经费“活”起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使各类科研项目“统一化”;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让更多曾经沉睡的科研成果得到“利用”;修改科技进步法,让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充分上升到国家法制“固定”的层面……截至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计划(2021-2023年)》正在推进。

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就曝光名单。实施“晒清单”工程,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安排重点应急重大任务“跑马圈地”工程,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创新和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形式。

让年轻人带头,起带头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年度资助由200项增加到315项,“友青”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四年来,共资助青年项目7.5万项,大量青年在项目支持下进入基础研究领域。

身处“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钱伟对这些改革的好处深有感触:“都是‘出实招、出实招’的实招!“破四只”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曝光名单”制度的牵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人才和队伍建设。”

营造创新环境,让千里马争第一。mainland China高被引科学家从2014年的111人增加到2021年的935人;播种创新的沃土,广泛传播科学普及的种子。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国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上升到2020年的10.56%。

创新,活力无限。

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正在全速发动,驱动着“中国号”巨轮奋进。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5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高龙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