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灌溉总渠(苏北灌溉总渠的意义)
淮河问题的由来
在南宋邵熙之前五年(公元1194年),淮河是一条完全独立的河流,单独入海。这一年,黄河决堤入海。此后黄河洪水频发,淮河下游成为黄河泄洪区。黄河强占淮河入海已有700多年。
1855年,铜瓦乡决口后,黄河改道北上。但长期以来,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淮河,已经抬高了淮河下游,淮河失去了入海排泄的通道。
每年汛期,淮河上游来水变大,难以行洪,就会在洪泽湖、丽霞等地滞洪,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因此,疏通淮河入海通道,根治淮河水患,是淮河治理的重中之重。
治理淮河的开端
近代著名人物曾国藩、左、李鸿章、等都曾呼吁治理淮河。清末实业家张謇甚至组织了专业队伍对淮河进行勘测和规划,并做了初步规划。然而,由于国家的衰弱和贫穷,内忧外患,他们未能采取行动。
孙中山先生甚至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修淮河是当今中国迫切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中国,治理淮河只是一个梦想。
1951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淮河一定要修”的号召。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苏北灌溉总渠正式提上日程。苏北灌溉总渠也被认为是人工修建的淮河下游主河道。
万人大会战
1951年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全面开工。当时缺少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全靠组织群众利用冬季旱季发动万人大会。
面对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130万劳动人民奋战85天,整个工程完成土方7326万立方米。1952年4月底,苏北全长168公里的总灌渠开通。黄河夺淮入海700多年后,在淮河上增加了一条人工河道,使淮河恢复了正常的河型。
人民的力量移民搬迁——以人为本
水利移民搬迁一直是水利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移民安置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灌溉干渠的河床要经过淮阴、淮安、阜宁、滨海的部分居民区,必须同步动员和安置农民工。涉及的四个县反复召开安置会议。
结合抗美援朝的国内环境,苏北行署明确提出了“朝鲜不能冷,志愿军不能硬”、“治淮保丰收,有抗美援朝的实力”、“治淮,发展生产,充实国防经济实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等一些明确的政治口号,以此来宣传“一家有难,一代有乐”的道理。最重要的土地分配问题和最迫切的落户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解决了。
各级政府也分别在安置点举行了欢送和接待活动。共移民2773户11652人,占用土地64475.18亩,拆迁房屋83585间,补助大米8166020斤。移民户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移民群众普遍对党和政府感到由衷的信任和满意。
工程设计——巧夺天工
在工程设计方面,牢固树立科学决策的工作导向。整个工程起于洪泽湖东岸的高良涧,经洪泽、青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至扁担港入海。
设计师以长远的眼光,精心设计,在干渠北面开挖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通道,建成东沙港阜宁姚闸枢纽,调度涝水通过干渠排入大海;在渠首设置高良涧进水闸和船闸;在淮安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建设淮安引水闸、淮安节制闸、船闸和北水北调淮安泵站;六个南门被设置在总运河的入口处以抵御潮水。
工程建成后,经过多年的排水和洪水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动员百姓——齐心协力
在动员农民工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根据第二次全国治淮会议的决定,苏北行署动员盐城、泰州、淮阴(建国初期苏北行署所在地扬州,江北地区的六合、仪征等属泰州地区)的民工,参与这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1951年2月,苏北第二次水利会议明确了民工动员的方法和要求,对春耕作了妥善安排,要求落实以耕代种的互助工作,使民工无后顾之忧,保证民工在出发前达到“五大目标”(人、心、工具、粮草、生活用具)。会议还就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确立了四种工作方法!
实行“承包制”,准确计算土方量,各班组、各人明确土方任务、进度、时间、标准、资金;合理安排施工力量,做到“三不闲”(人不闲、铲不闲、筐不闲);按时估党,按党给饭。基层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广泛开展爱国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这四种工作方法,特别是“承包制”的建立,起到了广泛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治理淮河的重要意义
苏北灌溉渠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河下游。西起洪泽湖上的高良涧门,东至黄海边丹港。其设计泄洪能力为800立方米每秒。苏北灌溉渠建成以来,累计引排水4520亿立方米。俗称“锅底”的何丽霞地区摆脱了旱涝灾害的困扰,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2019年,苏北干旱少雨,江苏淮河流域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由于上游来水和农业用水偏枯,苏北出现了60年罕见的气象干旱。1月,苏北灌溉渠补充区间水50立方米/秒。2月,苏北灌溉渠结合小水电生产,以满足区间的用水需求。
2月下旬至5月中旬,苏北灌溉渠配合2018-2019年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向山东调水。5月16日起向洪泽湖补水,全力保障苏北水稻种植移栽夏季高峰用水。特别是7月下旬、8月、9月,洪泽湖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苏北灌溉干渠各级泵站高负荷抽水补水。2019年,苏北灌溉渠各级泵站抽水50.4亿立方米,为苏北抗旱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
70多年来,按照毛主席的号召,由总理开挖的苏北灌溉总干渠,经受了淮河流域多次洪水的严峻考验,为保障淮河和苏北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如今,苏北灌溉渠及其宏伟的配套工程已成为淮河生态带和江淮经济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夕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