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均gdp(丹麦人均GDP)
一个国家的强大可以用GDP来衡量。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相应的,一个公民的财富也可以用人均GDP来衡量。数字越大,个人收入越高。只有GDP作为一个数学模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现实。
就像中国GDP世界第二,但还是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强大的产业,但是为什么人均GDP那么高?
独特的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明星蔡恩宇发表《祖国论》,在马来西亚引起轩然大波。她说,中国是祖国。不管她的话是真诚的还是不当的,她都反映了很多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的事实。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如果没有大量华人聚集后凝聚的氛围,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后裔怎么会对中国念念不忘?蔡恩宇事件后,随便搜一下脸书,就能看到很多支持者的声音,说中国是祖籍,大马是祖国。
这的确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很多留美的二代华人忘记了自己的华人身份,甚至可能以此为耻。
马来西亚华人是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时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劳工,数量庞大。马来西亚独立的时候,华人和马来人数量相当。随着新加坡独立,大量华人前往新加坡,占多数的马来人获得了事实上和名义上的双重统治权力。
此后华人比例不断降低,尤其是马来西亚将马来人至上写入宪法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华人比例逐渐减少到20%。不过得益于基数大,马来西亚的华人数量还是蛮多的。
马来的华人和其他国家有些不同。他们会让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假期也会带孩子回祖籍探亲。有些人甚至会在去世后把自己的出生地刻在祖国的墓碑上。正是大量的中国人和吸引的投资提高了马来西亚的人均GDP。
马来西亚的经济非常依赖出口和外国商人。20世纪70年代以前,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和采矿业。后来,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日本、欧美企业来马设厂投资,是马来西亚经济启动和产业升级的第一步。
得益于大量的华人和华人提供的高素质劳动力,马来西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英特尔、西部数据、松下、三菱、本田等大型企业在此设厂。
真正支撑马来西亚经济命脉的是资源。石油、橡胶和锡制品是其最重要的工业。毕竟是世界第一橡胶出口国,世界第二油棕出口国,尤其是橡胶手套。马来西亚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全球90%的避孕套原料来自马来西亚。
更何况马来西亚只有3000万人口。除以这极少数人,人均GDP就很高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文莱的人均GDP甚至比马来西亚还高,但文莱的石油工业也不过如此,炼油依赖外国公司。
荣耀中的马来西亚
相对较高的人均GDP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是发达国家。相反,它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还不错,或者说很多人羡慕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来西亚也有过宏伟蓝图。1991年,马哈迪总理提出2020年计划,提出马来西亚要在20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在经济、教育、科技、生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当然,我们都知道他失败了,但那是事后的想法。其实那时候看起来也不像东方夜话。
当时借着日本腾飞的东风,马来西亚吸引了大量日本工厂。1982年,汽车产业登陆马来西亚。那个时候,汽车工业还是一个高精尖的行业,是一个强国的象征。马来西亚庆祝普腾的诞生。1993年第二汽车公司出现,1996年收购英国路特斯公司。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到了90年代,马来西亚的普通家庭也变得富裕起来,消费能力飙升,买得起高品质的电器,结婚需要三张日本牌,可以买两辆车。有了钱,国家开始惠及民生。先是世界第一高楼国有双子塔建成,然后地铁落地,现代机场建成,F1举办。
更何况全民十二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公立大学几乎免费,全民医保,一个不流入主流的小县城都能有三级医院。政府推出了廉租房计划,10万左右就能拿下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
看来未来会更好。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了港口效益,锡资源为半导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那是马来西亚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盛极而衰,事故很快就来了。
1991年,日本一蹶不振,乘着日本东风的马来西亚也摔得很惨。马来西亚的主导产业,如电子、汽车、化工和能源,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沦陷的时候,这些行业也是一夜之间寒风袭来,一眨眼就死了。
之所以受到如此严重的牵连,是因为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水平太低。只进行原材料加工或电子产品代工等低附加值业务,可替代性相当高。尤其是当中国也在吸引制造业转移的时候,更好的劳动力和更便宜的土地会让马来西亚的制造业瞬间变得面目全非。
祸不单行。1997年,索罗斯带着庞大的国际热钱来到东南亚。从泰国开始,东南亚爆发经济危机,席卷几个国家,收割这些国家几十年的血汗钱积累,人民的血汗钱被吞噬。
虽然马哈迪很快下令锁定马来西亚林吉特与美元的汇率,稍稍平复了局势,但还是太慢了,马来西亚遭受了这场风波。
中国没有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甚至还救了香港。外国代工厂加速向中国转移,马来西亚进一步发展的窗口因此被强行关闭。但当时马来西亚还远未跌入深渊。
虽然只是发展中国家,但马来人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于中国的中青年一代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房子。高房价的人喘不过气来,把三代人的钱包都装进了口袋空。
试想一下,如果房贷压力没有那么大,中国人的生活压力会小很多吗?所以才说不结婚就少奋斗二十年。一个人没必要强买房子或者买小一点的。
马来的房价很低,房贷少,租金低,建筑面积大。汽车是马来的传统产业,马来人几乎都拥有一辆。占生活费最大的住房和交通都解决了,压力不大。生活质量怎么会低?
很多中产家庭最担心什么,答案可能是生病。大病不只是说说而已。虽然有医保,但很多真正有效的药物并不在医保范围内。马来西亚的医疗费用大部分由政府承担。生活有保障,意外有保障,每年都可以旅游。这里真的像天堂一样。
这就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什么能决定人生的幸福?中国的经济肯定比马来西亚强很多。虽然马来西亚人均GDP很高,但是贫富差距很大。老百姓的真实收入并不高,充其量只是和中国人的平均收入持平。
但在当时,马来西亚人的生活确实令人羡慕,但他们的低收入却支撑着幸福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压力小。高收入遇到高消费,低收入遇到低消费。恐怕他们之间的生活质量没有多大差别。
坠落的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一度遭受严重挫折。在那之前,是他们最好的时光。之后,就是更糟糕的时候了。当然,还远没有到最坏的时候,因为最坏的时候就是现在。资源是马来西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无穷无尽的。
支撑半导体产业的锡矿所剩无几,半导体产业的衰落已经肉眼可见。低成本的石油勘探已经到了底部,剩余的石油储量都在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勘探成本翻了几番。失去了资源优势的马来西亚,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更可怕的是,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一届不如一届。现在马来西亚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禁止很多产品入境,原本是优势的政治稳定也变了。现在政局动荡,谁也说不准明天会发生什么。
大批中东、孟加拉、非洲的热门人士涌入马来西亚吉隆坡。清真寺的成批修建对当地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而大量有价值的富人和知识分子华人迁出,所以一直存在排华问题。
社会矛盾在新闻中随处可见,秩序一天比一天糟糕,政府的公信力奄奄一息,仿佛随时准备躺进棺材。相比曼谷和河内,20年前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20年来没有任何进步。
制造业,甚至低端制造业也流向了越南和泰国,产业升级迟迟不见起色。互联网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纷纷撤离。几乎失去一切的马来西亚还剩下什么?表面人均GDP?
然而,马来西亚现在只有无法承受的人口压力。吃素的公务员开豪华公车,贪婪盛行。高福利带来的高支出也让政府财政苦不堪言。如果马来西亚的华人把生产线搬到泰国和越南,马来西亚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会被洪水冲走。
现在马来西亚不再是曾经的天堂了。他的家庭债务和国债居高不下,金融诈骗在这里风靡一时。
如前所述,马来西亚和中国曾经有相似之处,都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致富,但两国不同。马来西亚过早追求享受,导致民族产业升级迟缓,落后于世界进程。
小康生活就像一个蜜罐,人们甜蜜地下沉,最后淹没在蜂蜜中。甜多了会变苦。
先苦后甜是有道理的。中国整整一代人在工厂里流血流汗,奠定了中国的基础。中国政府也很早就下定决心升级产业,花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把中国拖出泥潭。这就是两国的区别:眼界和格局,勇气和牺牲。中国最需要的是勤奋和牺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悦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