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特点(小说的八大要素及其特点)

作者简介:单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关于《红楼梦》的作品很多,可谓不胜枚举。大部分倾向于学术讨论,另一部分由于《红楼梦》作为传统经典,被列入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整本书阅读单元,讨论整本书阅读和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红楼梦》本身的要点和特点,以及围绕这本书的一些热点,比如曹雪芹家世,红楼梦版本,红楼梦传播中的续编、改编、外译等。,尚未言简意赅地介绍。因此,基于《红楼梦》的要点、特点和热点,《红楼梦通论》做了全面介绍的尝试。注重这三点,其实是我认为写一篇传统经典通读应该有的基本取向。

小说的特点(小说的八大要素及其特点)《红楼梦通论》封面

所谓要点,就《红楼梦》本身而言,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这种概括虽然有一般作家的个人理解,但也应该是客观的。一方面要尽可能贴近作品本身,另一方面要贴近读者,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经过长时间的阅读研究《红楼梦》,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我最终把《红楼梦》的要点归纳为五点:一套概念、两条线索、三空间、四季、五个人物。这种要点突破了通常从“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序数排列的形式概括小说要点的方式。是对“三要素”更为形式化的分解,得出的结论不仅是作品本身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从《红楼梦》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点。同时,这五个要点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特别便于读者理解。

如果说要点是书本身,那么特点就是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所以,除了这五点之外,我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比较考察,从具体人物、情节、环境、思想、情感、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它的六个特点。考虑到文学是一门图像艺术,如果所有的结论都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呈现,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粗糙,失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甚至会对小说的理解带来负面的引导。所以我把五个要点六个特点的呈现定位在不同的层面。相对而言,五大要点的概括比较抽象,比较形式化,而六大特征的概括则深入到具体内容,分析比较细致。尽量尝试一种概括而不失具体的方式。这样才能引导读者既有宏观把握又有细节捕捉地阅读《红楼梦》,最终达到立体化、多层次的阅读体验。追求立体化、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常识性”写作的努力。虽然我们习惯把“一般知识”理解为常识,但在我的写作中,不排除学术或个人的研究经历。即使我的分析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必须包含我自己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我自己的判断。

无论是要点的总结,还是特点的分析,都侧重于《红楼梦》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一些引起读者持久争论的热点,从清末一直延续到当代。比如对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基本评价,“宝钗”的优劣比较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最终归宿等等。,是我在介绍热点时考虑的问题。同时,相当一部分人更关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对其作品背后的历史信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考证学和红学的研究分支。虽然研究作者的家庭背景和研究作品所依据的社会历史,对深入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而一些缺乏学术训练的所谓研究者,只是以考证或研究的名义,简单地将小说的细节与史实进行对比,从而编造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所谓“学术热点”,本质上与长舌妇编造的小道消息一样,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虚热”不需要考虑。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红楼文化热点这一重要却被一些学者所忽视的内容,被收录在我的“常识”中,构成了“热点”部分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当代版《红楼梦》的介绍。

虽然《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个系统是众所周知的,即脂肪版本和程版本,但普通读者可能不会最关心两个版本的原始含义之间的差异,因为大多数人首先接触的是流行的《红楼梦》校勘版。《红楼梦研究所》校订版历年来总销量近千万套,无疑是文化市场的最大热点。这样,我在介绍版本的时候,留出专门的篇幅来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校勘版,尽量把学术评论和通俗介绍结合起来,可能对普通读者更有帮助。

二是基于现代立场对《红楼梦》改编的回顾。

《红楼梦》作为经典,也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经典变迁提供了可能。当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能否以新的形式去解读它,重新激活它,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命题,也是对经典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验证。说到改编,越剧《红楼梦》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电视剧《红楼梦》87版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这样的珍珠玉石在前,现在轰轰烈烈的红楼梦剧改编,应该也有向经典冲刺的野心。我是站在经典改编经典的立场上,在与传统对话的意识渗透中,评论《红楼梦》的现代改编的。

第三,谈《红楼梦》外译的喜与忧。

我们统计了一下红十字会每年的红学论文,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论文都在关注《红楼梦》的外译,涵盖了《红楼梦》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诗词、典故的翻译等等。这可以说是今天围绕《红楼梦》的一个热点。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翻译的,但有一个巧合,我在韩国翰林大学当外教的时候,认识了《红楼梦》最新韩文译本的译者之一高敏喜。《红楼梦》以前的韩文版本大多是根据殷诚的版本翻译的。国内有陈赓版本的校勘本时,高丽大学的崔荣澈和翰林大学的高敏喜合作翻译成韩语。我在韩国翰林大学工作的时候,高民熙先生就在我隔壁办公室。她致力于翻译,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会向中国的其他老师请教。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感受到了翻译的酸甜苦辣,表达了自己的相关感受和想法。虽然由于篇幅有限,我说的不多,但这也成为“热点”介绍中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单战)

来源:光明。com-文艺评论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悦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