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号(2022年8月11号是黄道吉日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孙颖
1998年夏,中国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长江、嫩江、松花江告急。洪水牵动着北京人的心。从当年8月上旬开始,《北京日报》连续刊发防汛报道。国家领导人亲自到抗洪指挥一线,艺术家组成慰问团投身抗洪,北京医疗队千里驰援灾区,首都企业公民踊跃捐款捐物...《北京日报》头版、二版每天连续报道防汛抢险。
抗洪形势越来越严峻。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记者的战场!8月下旬,北京日报派出移动记者刘、和摄影记者程雨阳前往哈尔滨采访。
本报记者刘、(中)、(右一)在哈尔滨采访。
接到采访任务后,3人当天乘飞机抵达哈尔滨,在距离松花江北岸仅一两百米的宾馆住下后,扔下书包,连口水都没喝就直奔大堤。
“大堤上全是人,全是抗洪的军民,保卫哈尔滨的战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刘回忆说。当时松花江大堤已经多次漏水、管涌、大面积掉坡,险情不断。哈尔滨段水位连续突破历史最高水位,军民忙着加高筑堤。
记者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滔滔江水中千千万万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通过他们的日常报道,北京的读者及时了解了前线的抗洪情况。
由于大堤决口,洪水冲向大庆油田,三名记者立即租了一辆面包车,顺着洪水趋势从哈尔滨赶到大庆。
“那时候大庆油田很惨。洪水早已冲过临时堤坝,油田陷入一片汪洋。大约有一名陆军士兵正在努力建造一座新水坝。让刘特别难忘的是,在总部采访时,一位中将问他们是哪个新闻单位的?“我们是北京日报的。”刘正要掏出他的记者证时,那位身材魁梧的将军直接按住了他的手。“不,此刻能来这里的人绝不会是冒名顶替的。”总之,记者是受到鼓励的。
大庆油田的“小苦”是有名的。士兵休息时没有帐篷,就躺在油田里,穿着衣服睡觉。“小苦”能咬穿他们的衣服。白天,士兵们一丝不挂,只穿着一条短裤,泡在水里筑坝。刘看到了一个小战士,他的手和脚上的指甲都被水泡白了,他裸露的后背上布满了大包。
“我仔细数了数,76个!小伙子才19岁,和我儿子年龄差不多。那个包太让人心疼了……”刘举起相机,给小战士的后背拍了个特写。在他眼里,这个76位的背囊依然顽强地与洪水搏斗,是抗洪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在大庆采访三天后,三名记者返回哈尔滨。“抗洪的消息不能天天封锁,只看到洪水,看不到民情!”一路采访,记者都会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平安。那些为抗洪牺牲生命的北京军人,难道不为家人日夜担忧吗?在联系了其他人之后,记者们决定寻找北京出生的抗洪战士,并让他们通过手机与北京的家人通话。
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很难在堤坝上找到人。记者们急中生智,在纸上印下一行大字“谁想对北京一家人说一句话——北京日报记者”,在背包侧面别上一枚别针作为“招牌”,沿着长江大堤徒步寻人。
在一名军官的指引下,刘等人找到了一名想叫自己奶奶的年轻战士。刘拨通了的电话,报告了自己的身份,“我是京华日报的记者。你孙子在抗洪前线陪在我身边。快跟他说……”听到是我孙子,电话那头的老太太当时就哭了。
那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和奶奶通电话的时候很激动,但他一直努力不哭。他反复安慰奶奶,“别担心,我很好,很安全……”,对自己的苦难只字未提。
家住建国门外的,德胜门西街的游磊,门头沟盐池镇的崔等...来自北京的战士们一个个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平安,同时坚定承诺尽全力保卫哈尔滨!
本次采访报道北京,北京人,千里之外的灾区。刘说:“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北京的读者放心,我们的士兵在外面很好,很安全。而且,他们没有为难北京,他们很棒!”
时隔24年,刘回忆起那次在抗洪一线的采访,仍几度哽咽。“虽然在防汛一线的采访时间只有7天,但得到精神上的鼓励,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无论你在以后的面试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你的人生都会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坎。想想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想想大堤上军民的奉献与牺牲。”
不仅仅是记者。在顽强战胜这场特大洪水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勇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使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998年8月11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1998年8月20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夕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