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意思(抽象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发现一个词的解释难以理解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词或它的解释太“抽象”了。在日常语言中,“抽象”这个词几乎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同义词。但是,这不应该是“抽象”的本义,或者说它的主要意义。

“抽象”的学术含义是从许多事物中提取共同特征。这样的过程或方法被称为抽象。与“abstract”对应的英文是“abstract”,源自拉丁语,原意为“draw off”[1]。例如,人们可以从太阳和满月的形状中提取“圆”的形状作为共同特征,这就是抽象。

抽象的意思(抽象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这个翻译反映了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异。摘要只包含一个“画掉”动作,并没有提示在哪里“画掉”,也没有提示画掉什么或者画完之后得到什么。而这个中文翻译说明“抽”的动作是从“意象”进行的。在汉语中,“象”除了本义象之外,通常用来指常见的事物,如物体、现象、气象图像等。再说,既然“抽象”的翻译有“抽象”(“意象”)这个对象,那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结果是什么?

太阳和满月这两个概念对应的图像(即物体)是不同的,但这两个概念的物体形状可以是相同的。将这两个概念“抽象”后,就得到一个“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不同的“意象”中提取出一个共同的“形”,也就是把形抽象出来。

图像,图像,形状,相位

它与图像不同。

在汉语中,当人们谈到“形象”这个概念时,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事物的形状,还有它的颜色、局部细节等。其实相当于一个东西能给人的所有内容。所以“象”可以说是对一般事物的视觉概括,是事物的某种外在方面。但如果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角度去理解,一切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象”可以指事物本身。“影像”被记录下来——无论是变成照片,还是被人脑记住,都是“影像”。一开始“香”和“香”是分不清的。《说文》:“项,项也。”当然,现在“像”被理解为对事物的形象。所以,“像”是对“像”的直观记录。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必然少于“图像”本身所包含的信息。

而“形”主要是指形状,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对“象”的简化。“形”通常只用线条勾勒出事物的大致轮廓。越简单越好,越好用。

“形”与“象”的区别在于,“形”在“象”中寻求尽可能少的信息,“象”在“象”中寻求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形”是去掉“象”而得到的。

当然,有人会指出,在西方哲学中,抽象是找出许多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这个共同属性不一定是“形”,即表象或形状。比如“红”的概念可以从红苹果、红花中抽象出来,比如“读物”的概念可以从报纸、书籍这两种东西或概念中抽象出来。“红”和“读物”不是“形”。所以把抽象翻译理解为“抽象得形”是不准确的。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科学的现代社会,我们是通过科学工具将尽可能多的真实事物可视化,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借助科学工具,颜色本身可以凭借波的周期性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在仪器上进行视觉区分,即颜色可以用“形”来表示;至于“阅读”这个概念,它的抽象方式是通过主体(人)的活动来表现的。一个人读报时的活动和读书时的活动几乎一样,对象本身(书报等。)作为活动对象纳入调查。如果事物也可以按照主客体之间的活动方式或过程进行抽象,那么“阅读材料”这个概念也可以说是“抽象塑造”的。

问题是,这样的操作能称为抽象方式吗?至少“阅读”这个概念是可以的,因为“阅读”这个概念本身就说明它是通过这样一种抽象的方式来的。“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动词。作为谓语,它的主语不能是报纸或书,只能是像人一样的主语。“阅读”这个词已经表明,“阅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对某些事物(报纸、书籍等)的抽象概括。)在主体与事物的关系上。对于主客体之间活动中抽象的“形”,汉语中有个词形容得很好,叫“相”。

抽象的意思(抽象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项和项一样,都可以追溯到甲骨文。这是一个古老的词,它的形状直到现在几乎没有变化。但是,项和项只能追溯到篆书。《说文》:“相者,省视也。跟着眼睛走,跟着木头走。”《易》说,“若能见地,则不能见木”。看意味着仔细地看。你在看什么?从“象”的字形来看,就是用眼睛观察一棵树,看它是什么木头。当然,《易》中的这句话也表达了远观树木的意思,但从后世的使用来看,观察树木的意思更为一致。从这里可以看出,相的“木”相当于客体,相的“眼”相当于观察者,造词者或学“相”字的人相当于第二主体,观察第一主体与其客体的活动关系。“阅读材料”的概念是在“阶段”所表达的场景中抽象出来的,因为不同的对象和主体具有相同的活动关系。但这种活动关系,只要能成为视觉景观,还是可以归类为“意象”或多个“意象”的,所以“相”可以说是局部的“抽象和塑造”。

在实际应用中,“抽象形状”可以称为“抽象形状”。当事物运动时,事物(图像)的运动过程可以用一系列的图像来表示,图像以主体的认知来表示图像,抽象形状也就是抽象形状。因此,图像的运动过程的抽象可以是图像的抽象形式。因此,在第二主体看来,第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过程,最终可以用一个由多个“形”组成的连续过程来表达。而人可以通过视觉记住事物获得的过程,所以可以把这样的过程“抽象”成“形”。

Abstract的意思是“画掉”,强调的是画的过程,没有说明画到哪里,画出什么。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纯粹的动词,没有指出“抽出”这个动作的目标和目的。当然,abstract的“draw off”也可能省略后一个对象,暗示它一般与任何普通对象相关。Abstract对“抽象”的翻译明确指出了“抽象”的目标,即一般意义上的“形象”(对象)。这样,“抽象”的翻译,只是把原词“抽象”所隐藏的普遍任意的对象,作为一种形象表现出来。虽然就绘制的目标是任何物体而言,“图像”看似可表达却不可表达,但“抽象”的翻译通过空,提醒人们不能“绘制”任何东西——当人们从某个地方绘制某个东西时,那个地方一定有一个物体。因此,“抽象”的翻译既符合“抽象”的本义,又体现了中国文化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有人可能会说抽象也可以理解为从事物中提取自己的形象,但你要的是形象,也就是抽象的形象。很明显,这不是抽象的本意,因为如果事物或概念能够以“抽象得到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不叫“抽象”(难),反而会被认为是“生动”。我们说一个东西形象,是指直观,容易理解,是和抽象相对的。人们之所以有时用“抽象”这个词作为“难”,是因为一个概念或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一次次的抽象,离其对应的“形象”(表象)太远了,也就是太“形象”了。

画“象”的结果是“形”,即“抽象形”。所以抽象的过程就是从“象”到“形”的过程,也就是“象形”的过程。

[评论]

1.参考wiki:摘要;牛津词典:摘要.

声明:本文节选自《哲学象形文字在自然哲学中的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的局限性》(第一部分)第三章象形文字与文字。转载应注明出处。

【哲学象形文字在自然哲学中的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的局限性(上)】电子书已在知乎电子书、JD.COM电子书、亚马逊(中文)、亚马逊、当当、微信等平台上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龙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