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货源网(生意网童装一手货源)
买了玫瑰,发现是开花后的玫瑰;种下的樱桃树居然结出了李子;买了花,实际收到的是草...
这些爆笑的网购经历背后,隐藏着花苗的销售陷阱。一些商家利用花木幼苗不易辨别、生长时间长的特点,以假乱真。甚至有的卖家靠p图“创造”自己独特的新品种。为了避免投诉和查处,卖家会同时经营七八家网店,“封一家卖一家。”
一位被坑过的买家抱怨说,这些假苗贩子的可恨之处在于“他们不仅骗钱,还让买家损失了很多心血。过了几个月才发现他们被骗了。”他们利用电商平台的规则精心设计了这个“骗局”:买家精心培育了一年半,才发现开花结果就被骗了。此时平台规定的维权期已过,卖家已关闭网店,另开新店。
今年3月下旬,正值花卉苗木销售旺季,新京报记者前往著名的“花木之乡”江苏沭阳调查,揭开了网络花木骗局的冰山一角。
“假种苗市场”
便宜的树苗当果苗卖,商家说几乎买不到真货。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近几年,依靠这个名字,当地的苗木电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沭阳县有3万多家花木网店,花木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某电商平台的花卉苗木销售,40%左右集中在沭阳。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上每卖出2到3棵花木,就有一棵来自沭阳。
立春之后,花卉市场也进入旺季。3月下旬,新京报记者前往沭阳县调查发现,在网上销售种苗生意火爆的背后,当地一些商家也暴露出售假乱象。
沭阳县下辖的新河镇、闫集镇、庙头镇是沭阳花木电商产业最集中的地方。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花木电商。颜集镇夏衍村有800名村民。2017年,共有800多家网店,员工超过2000人,占该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电商平台上,坐标沭阳的网店大多宣称有自己的苗木基地,品种齐全,图片精美。但记者走访调查后得知,这些网店的货源都是当地的批发市场,展示的图片也多是从网上下载的。
多家苗木批发商户透露,沭阳本地只种植冬青、黄杨木等景观树苗,果苗、花卉、绿植等都是从外地进货。批发商回来后,会通过当地市场分发给店主。
一位商家表示,实体店充值很难,因为现场购买的顾客可以对比真货。但网购兴起后,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从市场上买来便宜的普通种苗,包装成稀有品种,高价出售。
3月23日,记者来到新河镇沭阳花卉园艺淘宝城,这是当地一家专门针对中小网店的花卉植物批发市场。这里聚集了上百家批发商,产品涵盖花卉、果苗、绿植、盆景等。
每天早上,周围村庄的店主们都会骑着三轮车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市场买苗。因为人流量太大,市场经常堵塞。
“卖假苗”在这里不是秘密,无论是批发商还是网店店主都不避讳谈论。
3月26日上午,襄阳花卉园艺淘宝城热闹非凡,店主骑着三轮车来买苗木。新京报记者韩摄
“前两天有个小伙子觉得樱桃苗贵,就从我这里拿了两棵李苗,在网上当樱桃苗卖。”市场里的一个批发商户,习惯在网店卖假苗。“他们从我这里买苗,回去冒充其他苗去卖,这个我们管不着。”
三轮车被塞满后,店主们原路返回,到了不远处的农家院,院子大门紧闭。过了一会儿,院子里传来撕胶带的声音,三轮车会再次驶出院子,但此时车上已经装满了打包好的快递包裹。
这是当地村子里最常见的场景。新京报记者多日观察,这些快递员最终会通过村口的快递网点流向全国各地。
其中一位网店店主告诉记者,卖假果苗利润很高,在当地网店很常见。“几乎买不到真货”。
以葡萄苗为例。网店卖的葡萄苗可以分为蓝宝石、巨峰、夏黑等十多个品种。但是,无论买家订购哪个品种,收到的都是一样的葡萄苗。“都是葡萄园淘汰的老根。它们很便宜,修剪后可以当好苗卖。”
记者走访了新河镇多家果树苗木批发商户。一位商家直言,几乎所有在售的果树都没有细分品种。“我们按大小、粗细卖,不分品种,都是网店买,自己包装成几十个品种。”
为什么要假装?商家解释说卖假苗利润可观。“有人把普通橘苗当沃甘、丑橘苗卖,一个多月就赚了几十万。”
做生意的诀窍
野玫瑰“万能”,假玫瑰一天卖上万。
新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来这里进货的店主已经“研究”出一些售假套路。
他们爱用一些外形与很多品种的苗非常相似的低价苗,以此冒充其他苗送给买家,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万能充”。
海棠就是其中之一。“海棠可以当苹果树卖,也可以当桃树卖。只要是果树,都可以当苹果树卖。”一位苗木批发商告诉新京报记者,海棠树苗的价格很便宜。一棵拇指粗的海棠树苗只要在1.8元,比同样粗细的果树便宜一半。
可以“无所不能”的苗子有好几种。他还指了指旁边的芙蓉树苗。“它也是万能的,外观和很多树苗很像。”
一位网店店主向记者传授他的“生意经”:“野玫瑰很便宜,每个才几毛钱,但它是神器,可以当玫瑰卖,也可以当百香果苗卖,也是灵丹妙药。”
记者观察到,规模较大的网店店主会在自家地里搭建白色大棚,利用院子空间空包装苗木。网店主要是年轻人经营,赶上旺季会雇几十个工人帮他们打包。
当地一位知情人透露,多年前,电商平台刚出现的时候,就有当地人在网上卖假花苗。“以前开网店的村民都是敞开大门,从不避讳。后来村里开网店的人经常关门,因为会有执法人员现场检查。”
刚入行三年的周成(化名)是沭阳人。之前在外地打工,后来辞职回老家开网店卖花木。他透露,卖假苗有很多固定套路,其中盈利最快的就是自主创新品种。“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品种。我们自己造了一个,然后做成爆款。”一方面,自创新品种卖得好;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被鉴定为假货。
“比如我卖的玫瑰是蓝色的。顾客看到都买。其实网店展示的蓝玫瑰图片都是合成图,根本没有这种花。”根据记者的资料,由于玫瑰没有产生蓝色色素的基因,所以无法长出蓝色的花瓣。之前市面上流行的“蓝色妖姬”也是用白玫瑰蘸上一种特殊的染液制成的,但价格远高于其他颜色的玫瑰。目前仍有不少网店出售这种“蓝玫瑰”,销量非常可观。很多店铺显示“月销4000+”。
周成说,他的网店有十多个玫瑰品种,包括蓝玫瑰。不管买家订的是哪种玫瑰,他过去送的都是普通的老根,不生叶不开花,客户收到货也分辨不出来。“我一下子开了6家玫瑰根店,一天能卖出几万单。”
3月23日,一家批发商户的仓库里堆放着果树苗。不时有网店店主前来采购。新京报记者韩摄
“新发明”
绿草P当进口花卖,五毛钱的种子球取名“驱蚊花”
颜集镇夏衍村的沈在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着一家鲜花网店。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网店也在卖假苗。“我跟他们一样,都是假的,我比他们强,因为我零成本。”
当记者问他卖的是什么花时,他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我也记不起名字了。”然后他打开电商平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原创”鲜花。“我卖这个你知道吗?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
记者看到,这款产品名为“进口四季花”,网店展示的图片与君子兰相似。特别是叶子上同时长出七八种颜色的花。沈说,画中的花是他的朋友后期合成的。“只有我和我的朋友卖了它们,自己创造了它们。”
有人下了订单后,沈给送来了绿草。他从家里找了一些草准备运送。“这种叫麦冬。你发的时候,带一点蓓蕾去。跟买家说现在长得像草,长大了也能变成那种花。”这种草几毛钱一斤,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记者搜索购物网站发现,有四家网店在卖这种花,单支花的价格是6.8元,其中一家显示已经卖了8000多支。在评价一栏,有买家质疑花苗太小,但没有买家怀疑真的收到了草。
3月30日,记者在沈的网店下单购买了这款鲜花。正如他所说,几天后,记者收到了几株精心修剪的麦冬。
尝到甜头的网店店主周成今年“发明”了另一个新品种——驱蚊花。“弄个假花p图,说是驱蚊剂。其实没有驱蚊花,就买了一种球给买家。五毛钱一片,卖二十多块钱。”
描述这个的时候,周成难掩赚钱的喜悦。“买些货,每天打包。你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你会拿到钱的。卖一千块钱有六百的利润。”
虽然投诉太多,这两家卖新品种的网店都被平台查封了,但周成对此早有准备。“我们已经赚到钱了,就封了吧。”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浏览发现,这样的“新品种”并不少见。一些商店出售“花生树”和“西瓜树”。当地苗木从业者告诉记者,这些品种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普通消费者很难靠文字和图片来辨别真假。
“一些不存在的品种,放到平台上,每天可以做几百单,下单的人可以交智商税。”一位花商如此感慨。
一个网店店主“自创”的新品种花,居然作为一种绿化草送给买家。新京报记者韩摄
“游击战”
同时,商家经营多家网店,被查封后迅速转移。
从春节到清明节,是花卉苗木的销售旺季。为了迎接旺季,卖家会提前几个月准备。先重新申请网店,然后刷单,好评。等旺季来了,再把钱投到电商平台做推广。
周成当初卖他的“驱蚊花”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做推广。“一天一千块钱,连续烧十天,生意会好起来的。”
花钱做推广是这些店主的惯用手法,和记者交流过的大多数店主都表示“买过推广”。
“花钱做推广决定了网店的销量,有的卖家一天在平台上花一两千块钱。”一位店主表示,所谓的推广,就是店主花钱从电商平台购买曝光来为店铺引流,可以让商品排名更靠前,访客量增加销量自然会上升。
因为卖假苗的网店利润高,所以会更愿意花钱做推广。就算有人想在网上卖真苗,也没法跟他们抢生意。“真苗十几块钱一棵,假苗才两三块钱。我也想卖真货,但是网店活不下去了。”
但他也意识到,随着沭阳县卖假苗的商家越来越多,当地的花木质量早已失去了市场口碑,很多网站、论坛都有网友“投诉”的网帖。于是,当地卖假苗的网店店主不得不“出招”应对。
沈伟(化名)曾经是沭阳花木电商大军中的一员。他透露,为了继续卖假货,当地的花木销售商绞尽脑汁。以球花为例。有些卖家曾经在发货前把花箭剪掉。花箭是产生花的树枝。剪掉后,只长叶子不开花。这样卖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不是一直开,买家不会发现自己买的花是假的。”
沈伟说,卖种子的网店也有类似操作。种子熟了卖给别人,什么都长不出来,买家也不会发现是假货。“这个行业还是有忌讳的,30多单不能发。”他解释说,如果下单量大的买家发现是假苗,一般不会放弃,而买一两棵自己种的自己玩的树,也不会当真。
“把戏”不止于此。沈伟告诉记者,要想卖假苗,首先要准备很多身份证,同时开七八家网店,这样才能“打游击”,迅速换一家新店继续营业,哪怕被投诉查封。
一位卖果树苗的网店店主也坦言,他们的网店很难长期经营下去。“要做废一,就要不停的换新店。”他说注册网店的资金门槛很低,押金也就一两千块钱。“既然卖的是假货,不准备押金,谁先投诉谁就赔。”
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正如沈伟所说,卖果苗的店铺大多是新店,成交记录多为近几个月。
一家卖苹果苗的网店标注了18个品种。其实不管买家选哪一个,都是收到同一个品种的苗。新京报记者韩摄
难以管理
部分卖家转战外地经营,专家建议“合力”监管。
近年来,除了电商平台在网上打击假苗,沭阳当地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
一位花卉从业者告诉记者,线下调查多是执法人员接到举报或投诉后直接进行,有时执法人员会随机到经营网店的村民家中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快递单上标注的苗木品种与实际包装发货的品种不符,就会认定为假苗。”
2020年5月,沭阳县政府发布公告,2020年在全县开展“三苗(花木种苗、畜禽种苗、水产种苗)”领域专项整治“亮剑”行动,规范“三苗”领域线上线下经营秩序。
2020年7月15日,沭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两起花木种苗领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7月1日,执法人员对悦来镇薛坊村王某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当场查获快递包裹5156个。包裹中的苗木与快递单上标注的苗木品种不符,黄杨木苗木被当作驱蚊剂出售。7月14日,执法人员对新河镇岩头村王某经营场所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中发现,工人使用同种苗木包装苗木,但包装的快递单上标注为米兰等苗木,查获快递包裹3561个。两起案件价值较大,已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许多当地的花卉批发商户承认,与早期相比,当地的假苗卖家有所收敛。“虽然批发市场还是会被网店店主堵,但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调查,网店店主往往会选择隐蔽的地方打包发货,甚至在家里打包也会关门。还有一些店主把送货地点搬到了较远的乡镇,甚至周边的县市。
在严厉打击下,一些假种苗卖家干脆去外地经营网店。一个卖果苗的今年从沭阳搬到了山东临沂。“我的团队已经过了,客服人员也带去了山东,等春季旺季结束后再回到沭阳。”尽管换了地方,但他的“商业模式”没有变。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假苗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消费者在购买种苗时,遇到问题后可能会因为举证难、成本高而选择放弃维权,这无形中纵容了商家继续售假。”他觉得,除了执法部门加大力度做好日常监管,网购平台遇到相应投诉,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下架产品、固定证据,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多方及时共享信息,形成监管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种乱象。”
新京报记者韩
编辑李明
校对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同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