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人在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关于人会死的错误观念很多,应该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名卷入车祸的22岁男子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此时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属进入病房探望这个随时会告别生命的亲人。接下来的时间里,每2小时只允许一个亲人探视5分钟。漫长的等待中,抑郁的女友不得不回家,父母身心都忍不住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经死亡,他们才醒过来。因为后悔没有在最后一刻见到亲人,说几句告别的话,家人的悲痛顿时升温…

不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患者往往不得不被动接受这样的“治疗”:一是过度治疗。一些病人直到最后一口气还在接受创伤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充分,也就是说,患者所遭受的痛苦和不适直到去世都没有完全缓解。

那么,最后几周、几天、几小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当一个人快死的时候,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在想什么?你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给生活带来一个舒适、宁静甚至美好的结局?

濒死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可短至24小时)。在这个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康复”转向“减轻痛苦”。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往往会脱水,吞咽困难,周围的血液循环量急剧下降,因此患者的皮肤湿冷,感觉凉爽。不要觉得病人冷,需要盖被褥保暖。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一点重量的被褥,大多数垂死的病人也会觉得太重,难以忍受。

呼吸衰竭让濒临死亡的病人呼吸困难,所以输氧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使用氧气的能力。这个时候给它们供氧,并不能缓解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在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空间。此外,使用吗啡或其他类似阿片类药物的合成麻醉剂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和焦虑的最佳方法。

当吞咽困难导致患者无法进食和饮水时,一些家属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垂死的人往往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和缺乏营养导致血液中酮体堆积,从而产生镇痛作用,使患者产生异常的喜悦感。即使此时给病人注射一点葡萄糖,这种异常的欣快感也会被抵消。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引起呕吐,食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病人不配合引起痛苦挣扎等。,会让病人不至于悄无声息的死去。静脉输液虽然可以解决谵妄患者的脱水问题,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是临终前的三个月,很多患者与他人的交流减少,他们在心里的活动增加。不要以为是拒绝亲人的关心。这是将死之人的需要:离开外面的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一项对100名癌症晚期患者的调查显示,在他们去世前一周,56%的人是清醒的,44%的人是困倦的,但没有一个人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交流。但在死亡前的最后6小时,只有8%的人是清醒的,42%的人处于昏睡状态,大多数人处于昏迷状态。

——我们测量了垂死病人的大脑状态。Ta本人患有肾病综合征,测脑状态时多器官衰竭,深度昏迷。她大脑状态的数据显示,她的大脑能量消耗[1]值为67,说明当前大脑代谢需求降低,大脑惯性[2]值为88,思维效率较低。此时,她的大脑主动放弃了身体三分之一的血液灌注来维持其他主要器官。

所以家属要抓住合适的时机与患者沟通,不要到最后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汩汩声,医学上称之为“死亡咆哮”,使人感到不适。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往往会失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应使患者身体转向一侧,头枕较高,或使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一个垂死的人呼吸时经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音,但病人不一定有痛苦。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止痛剂,让他继续和家人说话,或者安静的死去。记住,没有证据表明止痛药会促进死亡。

听到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你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使到最后也不要随便说。

这几天,我说了一遍又一遍,我想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才看到这篇文章。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我的父母相继去世,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也没有遇到这篇文章,所以我犯了一个无知的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我们无法和即将死去的人交流,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无法说出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所以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但只需要一点基本的医学知识,事情并不复杂。我记得握着父亲的手,他冷得像山泉。我命令我的兄弟说,爸爸冷,拿毯子来!现在我知道他不是真的冷。只是因为循环血量急剧下降,他的皮肤才变得湿冷。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越来越轻,渐渐的飘起来,飘起来……此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何况是一条毛毯!

我记得直到父亲去世,医生才拔掉所有连接在他身上的管子,比如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感觉到他几天几夜不喝水,总是试图去做一些事情,哪怕完全是徒劳的。妈妈一大早就用带刻度的婴儿奶瓶送来了鲜榨西瓜汁,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爸爸今天喝了多少水。

现在我知道他不饿。那时,他已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天空湛蓝,微风习习,树青花明,鸟儿歌唱,流水潺潺,就像艺术和宗教中描述的那样...这个时候,哪怕给病人输一点葡萄糖,异常的欣快感也会被抵消,刀枪棍棒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中被甩出去。

我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在他最后的谵妄中,他突然变得喋喋不休,满口家乡话。我担心他会离开我。我试图阻止他,但他不理我。我现在才知道,那个时候,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但他内心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是青春,也许是童趣,一出又一出好戏在上演。我怎么能无缘无故打断他,把他拉回苦涩的现实?

我应该做的就是静静地看着他,永远不要离开。再深的临终,也会有清醒的一刻,这大概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回光返照吧。这个时候,他需要找到那个最在乎他的人,不能让他失望。

我还记得父亲这辈子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拔掉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的孩子是怎么违背他的意愿的呢?我和哥哥把他的手压得完全软了。

现在我们知道,对垂死的人来说,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和创伤性的治疗。不惜一切代价乱施救是多么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做了结论,护士过来做最后的处理。在一旁观看的患者和家属说:“我的儿子和女儿在这里。哭着喊着。”。但不知什么原因,我根本哭不出来,弟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我知道了,听觉就是人终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哭。我想知道他是高兴还是悲伤?

生死是自然现象,我明白。现在才知道,把生命的最后几天安排得那么人道,合理,好,自然,是人的巧妙干涉,让死亡的过程痛苦而漫长。

一天早上。突然发现对面的同事在流泪,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很惊讶。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他想起了他妈妈的临终情况。他说,如上所述,他觉得妈妈冷,给她穿暖和的衣服,给她盖厚被子,觉得妈妈好几天没吃饭了,一直给她输液。他妈妈想回家,但他坚持让她呆在医院里。他以为自己尽了孝心,没想到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你从容而美丽地步入另一个世界,你一定会走得更好。

名词解释:

[1]脑能量消耗:表示受试者大脑的代谢需求和营养消耗水平。

①& lt;30能量消耗过低,分为两种情况:

一、如果在正常的工作生活压力下,有可能大脑的代谢需求是正常的,但大脑供血不足,这可能是一种病理状态。

二。如果没有压力,或者在药物的作用下,或者在冥想中,大脑的代谢需求是很低的,这代表了主动降低大脑代谢的行为。这是正常情况。

【2】大脑惯性:代表大脑的思维效率、认知取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数值越高,理性思考的能力越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熙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