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
关于诗歌中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2、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3、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4、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化用。
6、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8、’”王勃在这里用典表明虽然早年的时光已经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还并不太晚。
9、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10、语出《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11、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2、’” 请缨,指投军报国。
13、缨,绳子。
14、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15、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
16、“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陈俊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