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直播中,一位主播号召粉丝切自己的拼多多。结果庞大的粉丝群没能砍价成功。虽然官方后来解释说砍价成功了,但是人们对它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砍价低价商品,这样的模式让人吐槽,但为什么还有人陆续参与进来?

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品多多最后的便宜货,真的存在吗?

也许只有薛定谔知道。

很多人都在拼多多中过100、200元的奖。

但也有更多的人,呼朋唤友,猛烈攻击,最后却一无所获。

尤其是最近几天,在一个直播间里,一个主播试图领取拼多多的免费手机,发动数万粉丝砍价,却依然没有拿到最后一截。投诉甚至被客服挂机,进一步把人们对拼多多的信任度降到冰点。

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公平地说:

“品多多的砍价永远是一刀之差。”这已经不是新闻了。

但即使现在是2022年,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砍价而费心、费力、人性化。

就算不是拼多多,也有其他抄底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难道他们不知道砍价很难吗?

在他们过去的砍价经历中,难道没有经历过失败吗?

周围的人不是说好了各种讨价还价的点吗?

是的,他们都知道。

但是他们还是想参加。

这就是品多多砍价模式的威力。

一、面对利益时,几个人能视若不见?

人类很难抵御利益的诱惑。

简单来说,没人觉得自己钱多。如果有机会活得更好,吃得更好,谁也不能不重视。

区别无非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阶层,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兴趣是不同量级的。

保健品的销售点,免费领鸡蛋的套路,和20年前一模一样,依然让老人们趋之若鹜。

金融市场上的区块链和超宇宙噱头也让无数大亨疯狂。

只要能展示出相应量级的利益,就能吸引相应人群的关注。

而且像拼多多砍价这样的平台奖励会带来比本身量级更大的刺激。

1. 无论性价比,人们更喜欢额外收入

严格来说,网上很多羊毛要想被浇灌,需要大量的能量。

在各种极速版视频APP中,辛苦刷上一天,无非也就是精确到角、分的收益。辛辛苦苦集上几天的五福,大年夜里熬夜开启,无非也就分个一块、两块。

别说高收入群体,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笔收入性价比极高。

以五福为例。似乎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扫到福。但是在五福聚会的那几天,总共花一个小时关注扫祝福的问题,扫描祝福的图片,和别人讨论祝福,检查自己缺什么祝福,互相交换祝福,合成抽奖,前后数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在快餐店工作的服务员,时薪绝对不会低于一般的1。2元的五福奖吧?

单看性价比,这显然是浪费自己的精力。就像有些老人开奔驰捡瓶子有一种微妙的不协调。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呢?

因为是额外收入。

人们往往看不起自己已经拥有或已经拥有的资源。然而,人们对尚未获得的资源有一种狂热的迷恋。

“家花不如野花”“吃在碗里看在锅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都是这么说的。

虽然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但是已经是既定的收入了。

APP给的奖励是超出计划的超额收益。

这让它加倍吸引人,能激发大量多巴胺,让人想拥有它。

再看看拼多多的砍价,不仅给予额外奖励,还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比其他平台更好的性价比。吸引力大是很自然的。

2. 可观利益,需要搭配可得性

拼多多的砍价奖励,看似丰厚,其实奖励的机会比它多,几乎无处不在。

2块钱的彩票,有机会中奖500万。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有百倍的预期收益。

这些机会虽然有让人一夜暴富的机会,但却无法吸引绝大多数人的目光。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可用性太低。

大多数人都知道彩票中奖的概率,即使他们没有刻意去计算。

因此,只有那些具有极端高风险偏好的人才能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受益。

但是,在拼多多砍价就不一样了。它的大多数讨价还价的项目似乎是高度可用的。

一方面,拼多多砍价的奖励大多在人们认为有机会获得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拼多多充分利用了信任嫁接的作用。

(1)当用户正在帮朋友砍价时,进入砍价活动界面。我们对朋友的信任将部分嫁接到讨价还价的活动中。

就像现实中请人办事,相亲一样。两个人明明是陌生人,但是因为有了中介的介绍,会有一些信任感。这是把中间人的信任嫁接到他介绍的人身上。

拼多多的砍价活动,通过信任的方式,留下了相对可信的第一印象。

(2)在参与的过程中,平台还在不断加强信任。

无论是参与之初,还是砍价过程中,拼多多都会翻出你曾经的好友名单,从头到尾告诉你谁中奖了的故事。

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当你看到你的朋友成功获得了奖励,你自然会相信这个奖励是可信的。

你对朋友的信任又嫁接到了讨价还价的活动中。

事实上,朋友收到的奖品和你将收到的奖品可能不是同一个大小,也可能不是同一个活动时段。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说:她看到我成功领奖了,所以觉得活动比较实在,还推出了砍价。

不过我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还是几年前,砍价难度没到小数点后六位数。而且我当时只拿到了一个不到100块钱的小东西,和她要切的大的完全不一样。

但是人的感觉没有把问题想的那么准。

只要你感到信任,就足够了。

二、面对付出时,几个人能够断舍离?

当人们为了利益而讨价还价的时候,因为信任,因为关注,因为一点点尝试,就会立刻进入一个漩涡——就像股票被套牢一样,不能放弃,不能停止。

1. 从一开始,拼多多就在索取投入

帮朋友砍价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多步骤才能把它砍成刀。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抽签,发起自己的议价,选择你想要的奖品。

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多次点击,就可以帮朋友砍价完了。

往往因为面子问题,我们完成这些步骤。

在点餐的过程中,我们相当于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嗯,人总是很难为了自己的努力而放弃的。

追了几年的女生自然会念念不忘,因为投入了那么多。

套牢的股票不愿意承认亏损,因为投入太多,想赚回来。

沉没成本总会让人继续犯错。

虽然,帮一个朋友砍价点了几步,还是太小了,你不能直接参与砍价活动。

但是多关注活动和奖励还是可以做到的。

2. 拉了几个人,就不愿停下来

当你真正参与到活动中,这种无声成本的积累才算是真正的规模。

当你不断和朋友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也在不断的补仓,追加投资,让自己舍不得停下来。

“我拉了30个人了,再拉几个,也许就能成功了!”“已经拉了40个人了,离拿到奖励应该很近了。”“拉了50个人了,只差0.02,就这么放弃,太不甘心了。”

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明智地运用了阶段终结策略,不断打破人们的心理界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感情。

大多数人开始砍价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把大家都拉过来帮我们砍价。

人们会觉得:有些朋友平时联系很少,甚至好几年都不联系,只是为了讨价还价才联系,有点尴尬。(当然,有些人根本没有这种感觉。只能说,社会牛逼病YYDS)

砍价之初,往往先从身边的人下手,请我们每天遇到和交谈的人帮忙,请我们的亲戚和密友帮忙,希望能在这10个或20个人的范围内把砍价搞定。

但是当我们把他们都拉进来,发现还差0.02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了。跳出天天说的圈子,还能找谁?

于是乎,我们邀请了一个月联系一两次的朋友帮我们砍价。觉得多了两个人,就完了。

但这个0.02往往不是终点,可能还有0.009。

在0.02到0.009的过程中,我们的边界被多拉开了一点,我们会多请一些联系少的朋友帮我们砍价。

而品多多会设置更多的虚假终点,不断刺激我们打开边界。可以是0.0009,也可以剪成兑换券或者金币...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套路百出。

一步一步,我们的界限被打开。

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

我们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恩惠。

我们越不想停下来。

直到最后来临,或者拉不动人,挣扎不动之后,彻底放弃。

三、面对新机会,几个人能想起教训?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句话我听过不止一次了:

“拼多多不可能成功。下次我不参加了。”

“拉了这么多人,都没砍。我要删品多多。”

但是正如黑格尔曾经说过的:

从人类历史上得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不能吸取任何教训。

这些已经表示不再砍价的人,很多又下载了拼多多,又拉人砍价。

人类的行为不受理性的控制。

就像一个赌徒,无论你怎么担保,你都很难相信他下次还会不会再赌。

利益在手,多巴胺大量分泌,人一兴奋,过去的经历和别人的教训就全忘了。

而且,拼多多曾经让他们浪费的精力、时间、人情都是看不见的。

这让他们再次感到兴奋,他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大不了不成功,我也没什么损失。

四、时至今日,拼多多砍价,还能一战

一年来,拼多多的野蛮生长不再神奇,股市持续走低。

拼多多参与砍价活动的人越来越少。

套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履行;

越吹越假;你尝试得越多,你就越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

拼多多怎么砍价(拼多多砍价砍成秘籍)特别是几万人砍不到最后一刀,引起了很多关注。

拼多多对过去积累的信任的不断消耗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第一章提到的“可用性”在下降。

起初人们以为品多多可以被砍赏,现在却不信任他的活动。

几乎不可逆。

然而,失去信任的只是品多多。

拼多多的砍价模式可以有所作为。

因为它的各种设计,彻底激活了人性的开关。

就像一个身材火辣,衣着暴露的女人,正常男人很难不看她一眼。

如此人性化。

这种模式和免费领蛋的套路一样,成为了经典。

它还有一战之力,很难彻底消亡。

随着拼多多的不断衰落,其他复制拼多多砍价模式的平台机会更多了。

就好比,赌客不再去八宝赌场,不是因为洗心革面,而是听说八宝赌场骗人,隔壁来财赌场更老实,所以去了来财赌场。

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愿意重新相信。

就像我累的时候,我一直相信,多写一篇文章,就有机会遇见你。

#专栏作家#

墨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和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行为、文字传播、市场营销等领域。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创激励计划”制作。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