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首付分期手机平台(哪些平台不看征信可以借到钱)

韩丹东、关楚瑜/法治日报

●部分消费者投诉,在线下实体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办理代购业务出租,陷入消费陷阱。许多投诉者是未成年人。

●在购买或更换新黄金饰品的过程中,存在诱导购买一价金的情况。对于一个价格的黄金,一些商家不仅没有告知兑换规则,也没有明确标注首饰的重量。

●近年来,美容领域一直是常规消费的重灾区,主要包括以免费体验为噱头,把女性骗进美容院,强迫她们买卖,虚假宣传,洗脑制卡,花钱没效果。

回忆起去年“买”手机的经历,来自贵州桂阳的学生李欣(化名)直言那是一场噩梦。去年4月,她去当地一家手机经销店买了一部3000元的手机。店员忽悠了她,让她掉进了以租代购的陷阱。

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店员鼓励她在某电商平台下单“购买”这款手机,称可以分12期付款,享受低息优惠。她匆匆签了购房协议,当天就付了1140元,以为每个月只需要付不到200元,没想到以后每个月都要付490元。

“后来才知道,这个手机是租来的。当时交了1140元,其中650元是押金,490元是房租。从那以后,我每个月要交490元的房租。我花了12个月才拿到手机。这样看来,这款手机的价格远远超过3000元。”李欣说,她又交了5个月共计3590元的房租,还是交不出钱,被电商平台催,说要打电话给她通讯录里的人催款,这让李欣压力倍增。

这不是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日有一批消费者投诉,在线下实体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办理了租赁的代购业务,陷入了消费陷阱,其中针对上述电商平台的相关投诉有643起。许多投诉者是未成年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消费套路,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其中,损失财产,影响平静生活。那么,有哪些常见的消费套路呢?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和维权?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零首付买新手机

因无力偿还租金而被起诉

记者调查发现,像李欣这样在这个电商平台上租赁手机的未成年人还有很多。他们中的一些人抱怨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以租代购,还以为是分期付款买手机。其中,部分未成年人因无力偿还租金被电商平台起诉。

2020年11月21日,刚满16岁的李龙(化名)被手机店的店员诱导,在电商平台上租了一部手机。刚到广东东莞的时候,李龙的手机不小心摔坏了。看到某手机店贴了一张“零首付分期买手机”的海报,于是上门咨询。

当天,李龙选中的手机售价不到3000元。据店员介绍,他以为是12个月要还的3000元,就赶紧签了合同。众所周知,我一个月要交520元的房租。反应过来后,他以为自己被骗了,于是过了一个月也没还。

目前,加上违约金,他共欠电商平台10571.08元。

直到接到开庭通知,李龙才明白什么是租购。

记者登录电商平台微信官方账号,发现了一份“随租随取”的价目表,有的需要首付,有的则不需要。月租价格在301元-515元之间,主要看手机型号和内存。比如某品牌手机官方售价2600元,8+256G,首付0元,月租500元。

之后,记者下载了该电商平台的手机App,发现如果需要申请租用手机,需要先进行实名认证,并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申请批准后,应在24小时内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可根据申请模式到门店提货。如果选择物流配送,平台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发货。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致电该电商平台客服。客服告诉记者:“产品只有租期内的使用权,你可以选择租12个月或者9个月。租期的租金全部付清后。把手机的使用权给用户,手机就是你的。”

同时,客服反复确认记者是否是第一次租飞机,称如果是,需要提供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客服还表示,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现在不会办理租房业务,以免出现交不出房租的情况。

那么,相关电商平台是否可以向未成年人提供租购服务呢?

对此,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认为,以租代购的模式是否违法,主要看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如虚假宣传或违约金过高等。如果违约金过高,消费者在与法院发生纠纷后,可以要求法院调整违约金的数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认为,租购平台有义务准确、完整地告知消费者这种商业模式的详细信息,比如什么是租购、是租赁还是购买、租赁是否转为购买等

“如遇欺诈,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解除合同。商家必须返还已经收取的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刘俊海说。

“不仅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租购平台也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以租代购不适合未成年人。如果必须与未成年人做生意,还应得到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同时,相关部门要对代购平台的租金进行审核和监管,防止平台设定的租金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价值。

销售一路拒绝称重。

一口价黄金被质疑

今年春节回家前,陈明(化名)去深圳一家商场的黄金首饰店购物。店员推荐了一款价格为9672元的一口价金手镯。购买过程中,店员拒绝称重。购买后,陈明觉得手镯的重量很轻,于是去店里申请重名,还是被拒绝了。最后,他去附近一家金店称重,得知这只手镯只有9.07克,相当于1克黄金1000多元的价格。

“就算有加工费也不会这么高吧!”陈明直言不讳地后悔了。

无独有偶,2022年1月1日,深圳市民林翔(化名)在深圳某商场看到一家门店刚刚在搞活动,于是打算买一对金戒指。最后,林祥华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对原价9000多元的一口价金戒指。她回家时只有10克重,每克价格几乎是市场金价的一倍。

起初,林翔原本想买以克计价的纯金,但在这家店里,以克计价的金戒指只有四种款式,其余都是一价金戒指。“按克计价的金戒指款式太少,一价金戒指又时髦,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过去了。没想到这么大的‘坑’。”林翔说。

林香回忆,那天店员一直在指导她买一口价金,说“这些一口价金款式新,硬度好,色泽好,不易变形。买首饰要好看最重要。现在市场上黄金价格不稳定,买以克计价的纯金不保值。如果真的想用来投资,可以去银行买金条。”

林翔看中了他买的一价金戒指,就问了重量和加工工艺,但是店员不肯告诉他一价金是按固定价格卖的,所以买的时候不能称重,也没有告诉他用了什么工艺。

在店员的一番话的指引下,林翔终于买下了这对戒指。

“作为消费者,我应该有权知道产品的具体信息,包括重量和加工工艺。但在购买过程中,店员隐瞒了产品信息,还回收了戒指的价签,也没有相关的产品质量报告证明。我觉得很不规范,但也只能承认自己运气不好。”林翔说。

“后来看到一些知名品牌的金店,金价上都标有克重和具体工艺费,了解详细信息后可以购买。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林翔说道。

除了林翔,还有不少消费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反映,在购买或换购新的黄金饰品时,被诱导购买一价金。在一价金的购买和兑换过程中,不仅没有告知一价金兑换规则,也没有明码标价首饰的重量。

在购买黄金等贵重首饰的过程中,店员可以拒绝告知商品的详细信息吗?

朱伟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知情权。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购买贵金属时,重量和质量保证是必须的。如果缺少这两样东西,让消费者在盲盒里购买商品,就是典型的欺诈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时有知情权,包括重量、技术、兑换规则等。如果店员拒绝告知相关信息,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刘俊海提醒,消费者要学会看清广告,认真签订合同,冷静保存证据,依法理性维权。

以免费体验为噱头

诱导顾客刷卡消费。

近年来,美妆领域一直是常规消费者的重灾区。

当记者在某社交平台输入“美容院骗局”时,可以立即检索到很多网友分享的美容院设置的帖子。在帖子下方的评论区,可以找到很多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他们被骗的钱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美容院”,相关投诉记录多达912条。投诉的具体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将女性骗进美容院买卖、虚假宣传、洗脑制卡、花钱无效果等。

记者发现,很多爱美人士都是这样落入美容院的套路:在地铁站、商场被销售人员拦下,获得一张免费体验券或者去店里拿礼物,帮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年轻女孩大多出于好心伸出援手,不料却陷入消费陷阱。

2021年12月14日,UP店主“给我一个镜头V”发布了一段暗访广州丁刚某美容院的视频,视频记录了进店后服务人员如何诱导其消费。

起初,UP店主在街上收到一张免费赠品的礼券后,走进了美容院。在路上,他反复问售货员是否免费。进店后,服务员让他登记姓名和电话,然后让他做皮肤测试,再根据他的皮肤情况赠送相关产品。

当UP主人进入一个房间时,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有消费”,然后在脸上涂了一种非常油的精华液,表示如果几分钟后皮肤吸收了,就证明皮肤状况良好。然后用所谓的皮肤透析机在脸上涂了一圈,说“如果皮肤变黑,说明皮肤有很多垃圾毒素,需要深度清洁”。画完之后,UP Lord的脸变得黝黑。

一个店员进来说:“这个透析原价898元,现在特价198元。我请他签署命令。”这时候技术人员拿出另一种原液说:“涂在脸上。几分钟后,黑色变浅,不需要香精了。”其间,技术人员和店员不断催促,要求他们购买产品。

然后,他直接黑着脸出门,在附近的快餐店用洗面奶洗掉。

UP说他不买产品的原因是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脸变黑,水能不能洗掉。后来咨询了业内朋友,才知道是技师在脸上涂了竹炭,用普通湿巾和洗面奶就能洗掉。而且很多消费者真的认为黑化是脸上的毒素,所以被美容院进一步诱导消费。

对此,刘俊海认为:“美容院强制买卖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朱伟说,美容院的强制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由选择权,有时甚至侵犯了人身自由,因为他在你脸上涂抹产品后,你不能不付钱就走。

“如果美容院未经消费者许可直接使用产品,消费者事后可以要求退款,否则合同无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应该严厉查处这种强迫买卖行为。”朱对说:

“希望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的理念,不要被一些美容院的办卡促销活动所迷惑。”刘俊海提醒,如果美容院强制买卖,可以让法院确认并要求解除合同,将卡内余额返还给消费者;如果存在欺诈行为,商家要支付三倍的赔偿金。

本期高级编辑邢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楠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