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成功经理(客户经理发展前景)

工作台是用于实现企业或组织业务目标的系统,旨在提高其服务效率,同时保证用户和企业之间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工作台系统?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两种方法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客户成功经理(客户经理发展前景)本文主要观点的总结:

方法论1:目标 <=任务=行为1+…+行为N方法论2:行为=动机+能力+触发(福格行为模型)

什么是工作台?

工作台:指专门为某个(或多个)角色(如教育行业的销售和辅导老师,零售行业的店长和店员,或者SaaS行业的CSM(客户成功经理)等)提供的系统。)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经营目标,旨在提高其服务效能,保证用户的服务体验,从而实现用户和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它以顾客成功为中心,以服务反馈为手段,以绩效和过程管理为方法,以数据和指标为牵引,以实现服务质量的规模化为目标。

关键指标是人的效率(即一个服务提供商能同时服务的最大用户数),愿景是实现服务质量的规模。

核心将经历四个阶段:

阶段1:服务动作标准化(即SOP)。一般是业务起步阶段,核心目的是打磨SOP,可先由3-5人参与,形成相对精细化的SOP,保证后续可进行规模化复制。它属于工作台构建的前期,重点是完成业务调研与验证,可暂不开始系统搭建;阶段2:SOP线上化。一般是业务开始扩张阶段,经过前期的打磨后,核心SOP已形成,为保证整个业务可进行有效扩张,故需将对应SOP完成线上化,保证服务品质的可复制。它属于工作台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固化服务动作,保证服务可复制;阶段3:数据化。一般是业务高速增长阶段,核心SOP基本已完成线上化,业务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为保证用户服务体验与服务动作的最大化匹配,故需进行数据化的监控与验证。它属于工作台的成熟期,重点是开始质检、数据监控SOP,保证服务品质;阶段4:自动化&智能化。一般属于业务成熟期,核心是完成关键场景的自动化替代,进一步提升人效,控制规模化服务团队的同时,保证服务品质。它属于工作台成熟期/衰退期),重点是探索可自动化/智能化的场景。

但是,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角色,工作台构建的哪个阶段,这两个底层方法论都可以应用。

一、方法论1:目标<=任务=行为1…+行为N价值:用于结构性拆解角色的工作流,保证其目标、任务与行为始终是一体的,避免产品设计脱离业务、不够体系化;运用场景:需求调研阶段。用它系统性梳理需求,用于后续进行产品架构、数据流转、产品设计时使用;表达工具:可使用脑图或用户体验地图表达均可(个人喜好后者);

目标是业务行动的终点,是任务和行为的归宿。比如销售工作台的业务目标是销售转化率,服务工作台的业务目标是续单率(或续单率);

任务是为实现一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组动作,它与目标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为了实现目标,可以将其划分为多个任务(即任务集),任务之间的关系形成为主任务和子任务,每个任务可能有自己的目标。

比如以销售转化率为目标,对应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客户破冰、产品试用、价值服务、寻单转化、客户交接等。,而客户破冰任务又可以分解为第一次通话、客户信息收集、添加微信、企业信息传递等子任务。,而且每个子任务都会有自己的目标,比如首呼率和时长,微添加率等。

行为是完成任务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比如,第一次通话子任务可以分解为具体的N个行为:熟悉客户信息、整理关键词、确定通话目标、拨打电话、记录和输入关键信息等。

二、方法论2:行为=动机+能力+触发价值:结构性解构某个行为(或场景),让产品的细节设计有据可循;运用场景:产品设计阶段。聚焦某个行为(或场景)做深、做透时;工具:用户故事或直接用公式表达即可。

一个动作的发生一般满足三个条件:动机、能力、触发。

比如第一次打电话前的行为之一:熟悉客户信息。

动机:快速构建亲密感,完成通话时长的考核指标(业务考核指标点);能力:是否具备获取到客户信息的能力?(产品赋能点:如自动获取客户信息,并结构化展示在工作台)触发:什么样的时机和方式触发,可更有效保证行为真的发生?(产品赋能点:如提醒接受到新客户,提醒你的新客户有某个行为发生,货提醒你的新客户分配时间已过黄金2小时等机制设计)

如何确保服务角色的行为有效地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从动机、能力、触发三个条件来思考和设计。

从业务指标层面来看,“激励”层面的设计是通过考核指标与角色绩效关联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专业知识、SOP+演讲赋能等完成“能力”水平的提升。

从工作台层面来说,可以围绕“能力”和“触发”这两个条件来设计核心。

动机、能力、触发这三个条件,我们从哪个开始设计更有效?

理论上三者缺一不可,但如果一定要排序,建议是能力;动机;扳机。

首先,“能力”是角色背后真实的人的赋能,对个体具有真实的引导和成长价值。就像是为上坡路上的人物提供了核心动能和工具;

其次,“能力”可以拆解,有效赋能。如果一个动作所需的“能力”比较难,可以拆解,逐步完成,逐步提高。比如获取客户信息的能力,可以分解为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课程信息、学习目标、学习情况等。系统本身有能力获取数据进行赋能。同时,这种特殊能力也可以在业务培训中培养。

反之,角色本身的“动机”就难以确定和发挥。一般来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设计个人的角色绩效考核。是为角色设计的,不是为背后的人设计的,有被“推”的感觉,效果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愿意安逸,宁愿少拿点业绩,也不愿“困在体制内”。

至于“触发”,是基于“动机”和“能力”两个条件的“增值服务”。如果前两者缺失,它们的值就没有意义,所以排在最后。

三、案例:辅导老师工作台

首先,基于[目标

导师的业务目标是:

人效:由当前140~150人提升至250人左右(规模化团队的成本型目标);续报率:整体业务续报率保持在80%以上(订阅式服务的本质目标);退费率:在读学员退费率低于5%(订阅式服务的损耗目标);

三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三位一体的目标,缺一不可。

根据业务目标,分解其任务集,确定主任务、子任务及其相应的目标(或指标)。

客户成功经理(客户经理发展前景)任务一:家访的目标是100%的家访率。

子任务1:破冰首联。电话方式为主,微信方式为辅。目标是电话家访85%以上,且通话时长3分钟以上;子任务2:教材邮寄。确保地址正确,教材正常邮寄且受到。目标是教材邮寄率100%;子任务3:加微信&进群。完成家长的微信已添加,并进入班级微信群。目标是加微率100%;任务二:课前打卡

目的是保持课前亲密,避免退费。

任务三:见面课

目的是完成设备和软件的测试,学习内容和服务的交付,预计课时目标达到30%。

任务四:周中打卡

目的是保持学习习惯,加强与“事件式学习”的亲密度。

任务五:备课

目的是提前学习教学内容,课后准备练习讲解的视频。目标是每节课备课率100%。

子任务1: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是每节新课前的教学内容学习完课率100%;子任务2:课后练习讲解视频。目标是每节新课的课后练习讲解视频录制率100%。任务六:到课

目的是督促学生上课,保证学习效果和课堂消耗。目标是课堂出勤率达到90%。

子任务1:预到课。目的是预先沟通到课情况,提前做好催到课准备,做到学员分层服务;子任务2:催到课。目的是提醒学员到课(排除已请假学员);任务七:跟课

目的是确认学生出勤,保证课堂互动效果,维护课堂纪律。目标是出勤率90%,完成率90%。

子任务1:开课前15分钟催到课。目标是预到课学员100%到课;子任务2:课中互动与答疑。子任务3:课中掉线学员跟进。目标是课中掉线学员5分钟内跟进并处理,一般是电话联系家长,如是网络、软件等问题时,则帮助其解决;子任务4:课堂表现记录。目的是对课中自己的学员高光表现(如上台、互动积极等)、低估表现(如不发言、不互动答题等)。任务八:练习

目的是巩固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效果。目标是90%的提交率和90%的修订率。

子任务1:催练习。目标是保证提交率90%,且时效不超过48小时;子任务2:批改练习。目标是批改率100%,且订正率保证90%;子任务3:作品效果反馈。目标是所有提交作品的学员100%有反馈;子任务4:班级练习排行榜外化。目标是每次课后一定要完成1次练习排行榜的效果外化;子任务5:个性讲解。目标是所有作品评级为【B】(S/A/B)的学员,100%要1对1完成单点讲解;任务九:小灶课

目的是导师扮演第二讲的角色,以小灶课的形式讲解课后习题中易错、有代表性的内容,保证更有效地达到学习效果。目标是60%的出勤率。

任务十:回访

目的是保持与学生和家长的亲密关系,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目标是月回访率能达到80%,续报前所有学生单次回访率100%,退款率保证在5%以下。

子任务1:制定回访计划。目的是根据在读学员数,有节奏完成回访计划,保证回访目标可达成;子任务2:按计划完成学员回访。目标是单次回访电话时长;3分钟;子任务3:完成学员回访记录。目标是单次回访记录100%完成线上化;子任务4:预防/挽留学员退费。目标是保证退费率<5%,且退费挽单成功率;20%。任务十一:续报

目的是实现学生全生命周期的价值(也是检验教研内容、教师能力、服务质量等综合因素的核心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目标更新率为;80%;

子任务1:预热。目的是通过私域渠道进行续报时间、优惠、学习计划等的宣传,营造续报活动的氛围。目标是预热期同渠道预约活动宣推;1次,且必须小于3次;子任务2:预约。目的是通过提前领取优惠券的形式,提前占班级名额。目标是预约率;85%;子任务3:报课&下单。目标是保证预约学员100%完成下单,同时尝试二次挖掘未预约用户。任务十二:结课

目的是顺利完成班级结业和过渡到下一门课程(包括可能的导师更换、班级合并等操作)。目标是确保投诉率为零。

特别说明:

此案例业务模式是在线双师直播大班课业务。即一个教学班级1位主讲,负责每周1次的直播授课,同时将其分成N个辅导班级分别有M位辅导老师负责,主要是辅助主讲完成学员的督学、答疑等日常学习服务;业务模式不同,目标、任务不同。但本质类同,按此方法论进行拆解即可;拆解方式:可基于业务对此角色的目标设定、考核指标以及对应的SOP入手,合理利用用户体验地图等工具进行。(更详细信息,可见最后的【清单】部分)。

其次,在分解目标任务要素的基础上,抽象出性能模块和产品体系结构。

客户成功经理(客户经理发展前景)注意:本文着重解释workbench的底层方法论,以避免文章没有重点。这里快速跳过如何完成产品功能抽象、架构设计等。有兴趣的可以留言,稍后单独分享。

第三,隔离关键场景,按照【行为=动机+能力+触发】的方法论,对关键场景和行为进行拆解设计,形成单项突破,做到极致。

咨询台初期可以重点做好三个重点工作:上课考勤、练习、退费。

我一到教室。它的关键子任务是:上课前到,赶课,关注关键场景的行为,可以进行场景设计。

抵达前课程:

动机:复用【到课】主任务的动机(即企业对辅导老师所设计的【到课率】、【完课率】的绩效考核要求)能力:1)工作台提供【一键预到课】功能,通过微信群发能力发送预到课调研问题(如XX同学,周六下午14:00的【机器人的新世界】,你是否可如期到课?如是,则回复“1”或“可以”,否则回复“0”或“请假”);2)系统自动解析家长8小时以内的消息回复,并将对应【预到课】与【请假】状态进行联动标记,回传至工作台与企微;3)同时,工作台与企微提供手动更改标记功能;触发:每次课前2天的晚7点,自动生成【预到课】提醒,通过工作台飘单+钉钉消息两种触达方式,提醒辅导老师进行预到课任务;

赶去上课:

动机:与【预到课】一致。能力:1)课前1天的晚上8点,短信提醒用户明天课程(仅限预到课时,未请假学员);2)课前15分钟,自动外呼学员上课;3)课前30分钟,自动在【跟课后台】标记学员进教室情况,且自动标记学员请假、自动外呼情况;4)提供手动外呼;触发:暂无;

第二是实践。重点任务有:催交、批量练习等。

敦促提交:

动机:复用【练习】主目标动机(即核心依然来自绩效考核,辅以角色的自我责任心)能力:1)工作台提供【一键催练习】的群发功能,同时支持不同条件筛选学员;2)自动标记提交状态与时间;触发:课后12/24/36/48小时,自动触发提醒(如周六下午14:00的【爬虫小应用】课次的练习,已有32位学员完成练习,请关注剩余的18位学员的提交情况)

批量练习:

动机:类同。能力:1)工作台提供同课次学员的练习批改能力;2)提供优秀案例库与标准话术库;3)提供【一键反馈】功能,通过微信将练习的最终效果演示、批改反馈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与学员;4)同步学员查看批改后的作品情况到工作台;触发:学员提交练习时,自动触发提醒;超过提交时间24小时未批改时,自动触发提醒。

第三是退款。核心任务是退款收据。

动机:复用【退费】主任务的目标(即对退费率的目标绩效考核)能力:1)提供退费预警的功能(如提供学员多课次的到课、完课、练习提交、课中互动数据情况的筛选,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风险等级预测后给出高、中、低三个评级);2)学员退费时,提供限时(24小时内)挽单功能,超时自动退费;3)提供快捷挽留或退费功能,并可记录退费原因等能力;触发:学员退费时,工作台飘单+钉钉消息提醒;退费时间超过5小时未处理时,再次提醒,并连同提醒一级管理者;退费时间超过20小时时,最后1次提醒。

每次可以关注1-3个重点任务和重点场景。然后,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论进行循环迭代,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台设计。

总结工作台设计的调研阶段,可用【目标<=;任务=行为1…+行为N】的方法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用用户体验地图等工具进行表达;工作台的规划与产品架构设计阶段,则可遵循1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结构化的抽象设计,并可用产品架构图(辅以优先级标记)进行表达;根据优先级判断关键场景后,进入产品设计阶段,则可用【行为=动机+能力+触发】方法论,进行场景化设计。

最后,这两种方法论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工作台的产品设计,这里只是用于工作台设计。你可以自己探索更多的适用场景。

四、清单:如何进行落地实践?

1.约见一位商业领袖。了解业务模型(包括流量模型、组织结构、角色定位),定义业务目标,评估关键指标(为什么这样设计很重要),以及关键瓶颈。一般一轮沟通达不到目的,建议至少两轮以上;

2.每个企业至少应有一名业务主管。根据[目标

3.在每项业务中寻找1-2家TOP3服务商,与他们进行高频率的轮岗实践和交流(建议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4小时);

4.你知道以上信息后(一般至少2~4周,完成以上三步),就可以用用户体验图等工具,细化不同业务的导师行为,完成第一版;

5.每项业务预留一名TOP和一名主管(单次建议1~2小时),与你的输出(如用户体验图)进行深度沟通和校准,完成最终版本;

6.从目标、任务、行为三个层面,从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两个角度,拆解相应的功能模块(一般分为基础、工具、场景、数据四个维度),输出一个当前阶段可预测的最终产品架构图;

7.根据当前业务目标的差距和考核指标的闭环程度,提取关键场景(每次不超过3条建议),并在产品架构图中标注其优先级,确认演进路径;

8.按照【行为=动机+能力+触发】的方法论指导,从这三个方面(尤其是能力+触发)拆解关键场景的产品设计。遵循专注、闭环、极致三大原则,对重点场景进行深化和渗透;

9.根据迭代原理,利用用户故事将每个场景(即子任务)独立形成一个需求版本,并推进到R&D阶段(一次迭代一个任务或同时迭代2-3个任务,视产研资源而定,但不会妨碍每个需求的独立性);

10.按月度或季度级别重新审核【目标、任务、行为】的二次验证和调整(避免业务变化导致的需求变化);按照版本的节奏,依次循环7/8/9三个步骤。

专栏作家

邢小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邢小佐之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款在线教育产品,关注互联网教育,喜欢研究用户心理。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只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