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到微信好友的朋友圈(为何看不到好友的朋友圈)

北京101中学记者团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2.6%的同学表示会屏蔽父母,只有21.7%的同学表示会屏蔽同学。其中,73.9%的同学表示屏蔽的原因是“发布情感内容”,大部分同学表示这是因为不想让父母和老师知道自己的另一面。

为什么要屏蔽,为什么不能打开朋友圈?在调查的基础上,学生还采访了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给出了各种理由。让我们看看-

我必须阻止父母。

“玲玲,你摔倒了吗?”微信里传来奶奶的声音。

初中生小玲发现,这是她刚发的一条朋友圈。表情包的图片有“废物咯”的字样,让我奶奶以为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警报响了。

解释好了,奶奶才松了一口气。但是,她马上问,“那你为什么发这样的朋友圈?真倒霉!”让肖晓玲立即删除这个“不祥”的朋友圈。原因是她认识的一个老人发了一条不吉利的朋友圈,没几天就去世了。

在奶奶的“命令”下,小玲删除了刚刚发表感想的朋友圈。但从那以后,她也屏蔽了她奶奶。原因很简单,为了保护爷爷奶奶和孩子“脆弱而迷信”的心。

有和小玲同学一样经历的,有比高一同学小的。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张自己在欢乐谷过生日的照片。这句话是:“带一口袋快乐,满载而归。”感觉这样写既文艺又生动。

然而,评论区突然出现了爷爷的“批评”:“这种写法怎么让人看得懂?你应该说,今天我和好朋友去欢乐谷玩了一天,带着兴奋,我们满载而归!”

感觉这是代沟问题,和爷爷无法正常交流。他只是想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他不想像写作文一样死板。所以他屏蔽爷爷的理由是:在他解释不清的时候,争辩是不礼貌的,屏蔽是最好的选择!

掩盖了“真实的一面”

“如果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照片或者视频,我多半要屏蔽父母!”高一的姚说。他翻了翻朋友圈里晒篮球的视频,还有竞选俱乐部主席的照片,对父母绝对保密。

姚的同学认为他的父母通常是正派的人,不喜欢炫耀,说话总是很认真。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人员编制,否则会觉得“丢人”。

很多学生在屏蔽老师的同时,给出各种理由,但归根结底是怕老师发现自己的“另一面”,尤其是“叛逆”的一面。

在网络课堂上,高一学生丁晓被老师叫去发言。结果她的答案和正确答案差了十万八千里,犯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尴尬的她下课后偷偷发了一条朋友圈:“再也不说话了!”有墓地的照片。

“你说,这样的内容怎么可能被老师看到?”小自己想起来都好笑,在评论区收获了很多同学的安慰,有效挽救了她“社交死亡”的时刻。她觉得如果不是老师阻拦,学生都不敢随便说话,更别说安慰了。

自称“社会恐怖专家”的小暗中屏蔽了他的一些同学。这来自于她“痛苦”的社交死亡经历。有一次,她在朋友圈发生日照片,其中一张是同学对自己的“偷袭”,画面幸福。

朋友圈发了没多久,就收到了下面一堆评论。很多朋友嘲笑这张照片是“沙雕”。他们直言不讳的言论严重伤害了小溪的同学。

“也许我也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我在乎大家的眼光。”小希有点郁闷的说,她觉得如果是真正的朋友,就不会说那些伤心的话,所以屏蔽了那些嘲笑自己的同学朋友,很少发自己的照片。

渴望拥有自己的空房间。

“你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挡住我爸妈吗?其实他们早就封杀我了!”小丁不认为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冷漠,而是一种默契!

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丁晓从亲戚那里看到了父母的真实朋友圈,都是晒各种美食,吐孩子口水的。她还跑去拿着手机“质问”妈妈。结果她妈妈的回答让她很生气:“我们是为了让你专心学习!”

后来她和父母好好谈了谈,最后决定互相尊重。朋友圈是个保留的地方,不能成为互相窥探,互相干扰的地方。

两代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睦相处”。但真正能和父母达到这种程度的人并不多,而之所以达不到这种程度,是因为不认同对方的做法。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屏蔽家长和老师?”,小玲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成年人很少在朋友圈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说:“这不公平!我们的朋友圈就是全部,我想说的一定是我内心的话。但是爸爸妈妈和老师的朋友圈基本都是转发,或者说给人一种‘平静岁月’的错觉!”

小昭的母亲曾向他强调,朋友圈的内容要低调,甚至不要发朋友圈,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隐私。

一次考试后,小昭得了第一名,他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公布了自己的分数。不到一分钟,妈妈的电话来了:“你考得不错,但是没必要交朋友。人家会觉得你在炫耀!”

“我妈的观点是,只要头发扎起来,就是为了显摆,为了好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一种心情的表达,一种分享的方式!”小昭觉得父母和他们自己对朋友圈的理解显然不是概念上的。

他觉得对于中学生来说,朋友圈就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圈,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本应该成为一个空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姚也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朋友圈屏蔽”。堵不是排外,而是渴望有一个空属于自己的房间。家长和老师要打开格局,帮助中学生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社交空室。(指导老师:)(徐青、周、北京市第101中学记者团学生记者、茹政、韩雨溪、陶雨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阳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