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呗影响征信吗(借呗上征信有什么影响吗)
这两年,支付宝可谓“风波不断”。
从去年年底的“关于花呗的信用记录”、“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到今年年初的“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花呗借呗推出上限额度管理新功能”,基本上每次支付宝的功能调整都会被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支付宝作为目前的国民支付软件,在现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关注度。
近日,有网友发现,支付宝的“借款”已经更新为“信用贷款”。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目前的“信用贷款”页面会明确提醒用户该产品由银行提供,并为用户提供包括日利率、初始年利率、利息总额等一系列贷款明细。另外,贷款、审计、还款不变。
此消息一经爆出,立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目前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达百万。问题来了。“蚂蚁借呗”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支付宝为什么要对“蚂蚁借呗”的功能做这样的改动?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借呗”更名会带来哪些影响?
消失的“借呗”
近年来,因为各种先进消费观念的兴起,大学生早早承担了巨额校园贷款,上班族也成了“月光族”。事实上,最终造成各种人间悲剧的新闻并不少见,公众也一直对各种“信用消费服务”心存担忧。正因如此,近两年来,支付宝对“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两项信用消费服务进行了多次调整。
首先,去年年底发生了“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的事情。当时支付宝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全面下调了很多即将上大学的年轻网友和刚出社会的新人的花呗额度。这一做法一度引起大量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截图。有人说:“这个月没有花怎么过?”甚至有人惊呼,“我的名额呢?"
当时支付宝回应:“目前内部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希望倡导更加理性的消费习惯。年轻用户刚刚步入社会,需要金融工具来周转日常开销,但花呗也会充分考虑他们的支出和还款能力,谨慎对待授信额度。”
今年3月,支付宝还针对“花呗”和“借呗”推出了新的额度管理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在“花呗”和“借呗”页面设置自己的消费额度,还可以设置消费提醒,增加消费闹钟功能,设置提醒金额。当消费超过限额时,会以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户,同时增加调整支付顺序、订阅消费周报等功能。现在,支付宝直接将“借钱”更新为“信用贷款”,区别于原来的信用消费功能。
但是,根据肖磊的实际测试,“借用和更新”的事情应该仍然处于灰度测试阶段。目前用户开通支付宝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借白”更新为“信用贷款”,另一种是页面继续显示“借白”字样。
如图所示,肖磊的支付宝仍然显示“借呗”字样。点击“借款”按钮只会让用户输入相应的借款金额,不会显示具体的借贷金融机构名称。也就是说,用户会认为自己是在向支付宝借钱。
相比之下,“借钱”更新为“信用贷款”后,“信用贷款”页面会在显著位置显示“XX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信息。这样,用户在借款的时候,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向谁申请贷款。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只是成为一个渠道提供者,而不是直接参与借贷过程,这一点非常直接。
明确“借贷”定位
不得不说,这一次,支付宝的变化让外界很不理解。因为“蚂蚁借呗”和“蚂蚁花呗”已经是支付宝用户非常熟悉的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改名?更奇怪的是为什么现在同时有“借款”和“信用贷款(原借款)”两个界面?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借白”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未来,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将继续展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自主提供的信贷服务将展示在“信用贷款”页面,明确标识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分离。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这不就是除法的概念吗?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个变化很重要。在过去,“蚂蚁借贷宝”可以说是银行和蚂蚁集团等金融机构共同运营的一项小额信贷服务。你在“借贷宝”上借的钱,可能是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也可能是其他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但它本来就是贴着“借贷宝”的牌子。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之所以选择“蚂蚁借呗”,是因为相比于看似有阿里背书的繁杂的“套路贷”,“蚂蚁借呗”不仅有更靠谱的后台,而且名字上也没有“贷款”等敏感字眼,能让用户更放心。但实际上“借钱”还是属于小额贷款的范畴,在征信中的分类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是一样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借呗”更名为“信用贷”后,其自身的“微贷”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被用户警觉。个人认为,在年轻人普遍缺乏自制力的背景下,这样的更新是合理的。去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公布了一组数据:60%的网络借贷案件涉案金额在1万元以下,借贷群体多为年轻人。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借钱用小额贷款投资的案例,小额贷款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最重要的是,“借呗”之所以启动隔离工作,其实是因为今年4月蚂蚁集团提出的金融管理部门对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当时央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公布整改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国内消费信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花呗”“借呗”服务用户近5亿,但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信用服务商是谁,这也导致了很多相关的负面事件。品牌隔离措施可以真正将借用的品牌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隔离开来,让用户更好地了解信用服务商的信息,避免品牌混淆。
综上所述,支付宝更名其实是为了让用户更清楚的了解借款功能,同时也更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
“借呗”背后的金融风险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此刻脑海中最大的疑问一定是:“请问”还能用吗?
答案是:当然。“借钱”和“信用贷”分离后,支付宝的“借钱”目前已经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而“信用贷”则是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前者的额度、利率、征信由蚂蚁消费金融审批上传,后者的服务由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审批上报。用户的征信记录不会受到此次调整的影响。
但是,肖磊不建议您频繁使用“花呗”、“借呗”、“白条”等网络贷款。这些产品虽然审核简单,放款快,但毕竟属于小额贷款的范畴。他们在征信中的分类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是一样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如果个人征信报告不好看,以后贷款买车买房其实都会受到影响。毕竟银行在放贷的时候还是爱那些传统信用卡用户的。
“如果你能用分期付款,我绝对不会用我的钱。”这就是90后借贷消费大军的真相。不得不说,信用消费工具确实有其存在的意义。成功实现了“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满足我们特定阶段的消费欲望,也可以解决我们没有收入时的生活需求。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模式,才使得现在的年轻人价值观发达。在没有持续收入的情况下,用户的消费欲望逐年增加,最终会结出什么样的苦果不言而喻。
尼尔森《中国年轻人债务状况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年轻人平均负债率达到41.75%,其中零负债者仅占13.4%。在豆瓣、贴吧等社区,也能看到“戒赌”、“欠债人联盟”、“努力还债联盟”等团体。很多会员都是沉迷于消费的年轻人,因为网络借贷没有门槛而误入歧途。他们利用多个网贷“劫东墙补西墙”,最终负债累累。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钱的大学生来说,未来将何去何从?根据今年3月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高校需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学分要求。未来大学生仍然可以申请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在正规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低、利息低。至于这些互联网消费贷款,年轻人最好戒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