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是什么(相互宝属于什么保险)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近“互保”火了。短短三天,已经有330多万人圈了,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互保”。
不少网友好奇,“平时1毛钱,一场大病就变成30万了?”那么,“相互保险”属于哪种保险呢?它和网络上的互助平台有什么区别?能代替重疾险吗?
用户在支付宝显示“互保”页面。
什么是「互保」?
近日,蚂蚁保险联合梅辛推出相互保险:0元,芝麻分650分以上(60岁以下)的蚂蚁会员加入,每月缴纳一定金额,可享受10万或30万保障基金,覆盖100种重疾。
相互保险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保险。目前国内只有三家相互保险机构,信美互助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相互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事实上,相互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实践和广泛的应用,并不仅仅用于保障重疾。
"例如,在日本,相互保险占其保险业的80% .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告诉记者,“与股份制保险最大的区别是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是同一人,从而避免了道德风险。”
比如加入“相互保险”,就相当于加入了一个互助组织,平时分担费用,需要时得到保障。
参保人确诊患病后,只需手机拍照并上传相关证明,无异议即可获得金额为10万或30万的一次性保障金。如果中途不想分享,可以随时退出,也可以退出后随时加入。
“相互保险”产品负责人永芳表示,一般保险产品会根据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定价,用户需要先缴纳固定的保费。用户0元加入“相互保险”的同时,后续费用会根据每个赔付案例分摊。如果你什么都没收到,你将被免除。门槛很低。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100个人加入相互保险方案,有一个人得了重病,治疗费超过30万,大家分摊,当期每人要交3000元。如果没人生病,那就不用交钱了。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险”参与人数已超过330万。
会有无限月供吗?
虽然0元参与“互保”的门槛很低,但基于上述原则,有人担心后续分享需要支付的钱会越来越多,而且没有上限。
现实中,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信托互助总精算师曾卓告诉记者,重疾的概率其实并不高。据其估算,第一年用户分摊的成本可能在100-200元之间。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险”用户数已超过330万。有网友关注“相互保险”是按照每月实际理赔金额分摊的。一亿人投保能少花钱加入吗?
对此,有保险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从统计上看,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案件数量占总投保人数的比例会保持稳定,所以投保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后,每个人分担的金额不会有明显变化。”
图:一家医院的人在挂号大厅排队。中国新闻社照片
相互保险能否取代传统的重疾险?
有网友表示:“相互保险”分摊价格远低于重疾险。能代替重疾险吗?
蚂蚁金服保险集团总裁尹明明确回答,“相互保险”无法取代现有的重疾险。
一是“相互保险”的保障额度不够高。保障金额39岁以下30万,40岁至59岁10万。现实中,重疾患者和家庭所需的医疗费用远高于这个数额。
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年理赔报告》显示,2017年,其重大疾病人均赔付金额约为20万元。随着靶向治疗等手段的使用,40-50万元的费用已经很常见。
二是“互保”的保障期不够长。“相互保险”60岁后会自动退出,《中国寿险业重大疾病发病率表(2006-2010)》的数据显示,重大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上升趋势。在最需要保护的时候,“互保”就不行了。
所以“相互保险”更多的是作为重疾保险的辅助,可以惠及更多缺乏商业健康险的群体。
微博中网友的评论。
它和一个互助平台有什么区别?
“互帮互助”是“相互保护”的一个突出特点。之前网上也有类似的互助平台,比如“水滴互助”、“夸克联盟”等等。
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网络互助平台都属于互助社区。“‘相互保护’是一款已经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的保险产品。”曾卓说,“互保”是一次性全额刚性缴费,也不同于网络互助的“收多少付多少”。
曾卓表示,“互保”在信息披露上不仅有法可依,还推出了两大举措:一是设立公示制度,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第二是引进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不被篡改。此外,被公示人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
换句话说,“相互保险”是一种风险可控的保险产品,而“互助”和“夸克联盟”不是保险,不受金融监管。(张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夕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