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这次带你认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不仅能让你更好的了解老师,也能给你带来学习的动力。

01.

视听通信和创意媒体

米银红

▲研究领域

艺术、影视传播、文化产业

▲学术简历

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他是加拿大约克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审查委员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网络文艺研究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影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编剧委员会主任。

先后担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观察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学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的评委。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著有《变革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世纪飞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尹红选集:媒体图像》、《中国影像》、《新中国电影史》等20余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并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尹老师的这本书是很多电影入门学生的必读之作。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尹红老师是我国影视传播、大众传媒、文化产业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也是研究院的创始元老,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有着极高的威望。跟得上尹红老师,基本上意味着你可以进入这个领域中国最高的平台。但是,尹红先生毕竟也是一位年长的学者,学院的相关职位和课程正在逐渐退出。所以,可能做他老师的学生,可能没有年轻学者做研究的“快节奏”,但他敏锐的嗅觉和渊博的知识,一定会征服你。

雷建军

▲研究领域

文献研究

▲学术简历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理学学士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文学硕士。

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

2006年8月-12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像人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任《对话》编导。参与历史与概念的话题,写两章:直播卫星的争论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参与《内地与香港媒介比较研究》课题,合著《媒介竞争与商业化》一章。参与编写《网络媒体策划编辑》一书、《网络媒体视听编辑》一章、《纪录片鉴赏》一书。著有《四个中国人》、《只有生活: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等。

纪录片《2008季》导演,入围2010年国际纪录片节竞赛单元,2011年搜狐纪录片最佳中国风格纪录片奖,纪录片《一张宣纸》联合导演。纪录片《2306》制片人,2013腾讯影像力量年度纪录片奖,2013CNEX主题号召入围,2013凤凰视频纪录片奖提名,2013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入围,2013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短片提名。2006年春成立清影工作室,2009年春成立清影秀。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雷老师2008年作品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雷建军老师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和纪录片研究。他不仅指导和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培养了许多这方面的专家。因为雷老师是专门做这方面的,成为他的学生基本上就是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而作为一个医生,可能还会面临更高的纪录片制作能力的要求。而雷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酷炫的作品也吸引了无数粉丝。

张晓钦

▲研究领域

视听和社交媒体的应用

▲学术简历

1985年获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硕士学位;

2004年获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博士学位。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清华论坛负责人。新闻学会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山东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曾任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新闻调查》、《旁白》、《心理访谈》记者、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第二届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金奖,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著有《电视节目新形式》、《电视修辞》、《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等。吴获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奖。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张晓钦人文清华项目

(来源:人文清华微博)

▲相关延伸

作为获得中国电视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的节目主持人,张晓钦先生的主要研究聚焦于电视领域,同时与行业前沿紧密相连。近年来,张女士专注于“人文清华”项目的策划与制作,学术论文相对较少。但她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对媒体运用和发展的敏锐嗅觉,以及对影视内容的审美情趣,却能让人受益匪浅。而且张晓钦老师的人文清华项目可以帮你接近很多大牛人物~

曹书乐

▲研究领域

传播思想史、网络视听传播、社会意义与青年文化生产

▲学术简历

清华大学,英语文学学士,编辑文学学士,传播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2009)。2007-2009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3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曹书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聘请的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学电影电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传播与社会》、《新闻与传播学》、《国际新闻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人。《环球媒体》杂志编辑部主任(2014年至今),《环球媒体》杂志(中国)执行编委(2008-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兼英文编辑(2002-2005年)。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著有《批判与重建: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翻译了《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论与未来》。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很多人的考研读物之一就是曹老师的翻译。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与该方向的其他几位老师相比,曹书乐老师更注重理论方向而非实践方向。而她的研究兴趣也一直与青年文化和新的社会现象相结合,使得理论研究并不枯燥。曹书乐先生早年比较关注网剧和网络视频,近年来逐渐涉足文创、游戏等领域的研究。如果要把日常兴趣和理论内涵结合起来,那么曹老师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吉斯若

▲研究领域

网络视听、影视传播、电影市场等

▲学术简历

2018~今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聘请副教授。

2016~2018中国传媒大学戏剧电影学院教授

2015~2017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专业负责人

2011~2016中国传媒大学戏剧电影学院副教授

2012~2017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

2011年5月~ 8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合作创作

2007~2011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电影学院讲师

2013~2016清华大学、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博士后。

2004-2007年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2001~2004清华大学硕士

1997-2001年山东大学学士

▲个人简介

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副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戏剧电影学院院长、商学院MBA导师、香港银都机构电影公司董事长兼助理。

先后获得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

目前兼任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科技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大学电影电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审查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电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终审评委;阿里影业、港银都机构影业公司、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出版社、赞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2006年获Ace Style International Limited奖,2009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2014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2017年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科研报告最高奖。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喜欢香港电影的同学一定见过这个标志。

(来源:Sohu.com)

▲相关延伸

相比前面介绍的导师,斯若老师更注重影视作为“产业”的研究。她也是横跨业界和学术界的强人。在香港银都机构电影公司的经历,让她对一线行业的趋势非常熟悉,同时她也有很好的学术基础。所以在她的硕士学校里,她不仅可以学到影视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项目了解中国影视行业的整体情况。

俊-梁健

▲研究领域

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体与社会

▲学术简历

2000-2004,清华大学,文学学士。

2006-2012,清华大学,博士。

2012-20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4-201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2017年至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军-梁健,1983年出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讲授《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影视制作》、《新视野工作坊》等课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电视》、《记者》、《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学报》、《民族艺术与传播社会研究学报》发表多篇文章,执导《一张宣纸》、《喜马拉雅天梯》、《四季的问候》等多部纪录片。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梁在大银幕上导演了一部纪录片。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俊老师在学院里被亲切地称为“梁导”。他热爱运动,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球,所以他真的和他们打成一片。而且他现在是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很多学生相关的事务,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学术上,他也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关注图像本身,还有更多的人类学视角,这使得他的图像和视觉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影像民族志方法感兴趣或者有人类学基础知识的同学,一定会从年轻有活力的梁导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02.

智能通信和技术应用通信

金建斌

▲研究领域

媒体使用和效果研究;科学交流;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编辑和出版

▲学术简历

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9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年7月获清华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第二学士学位)。

1997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1月赴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

2000年2月至8月,我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媒学院进行交流学习。

▲个人简介

金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球传媒》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2008-2017);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副会长(2015-);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亚洲传播出版物杂志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金老师近期作品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工科老师金建斌一直在做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他主要运用数理统计进行社会领域的研究,并着眼于不断优化和打磨这一套方法;另一方面,他总是关注科学相关信息的传播。所以金老师的风格是严谨的。如果你也擅长量化的研究方法,尝试用数字来描述和穿透社会现实,那么金老师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陈昌奉

▲研究领域

新闻传播学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传播教育,媒介素养。

▲学术简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2-1986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助理班(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1993-1996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副教授(1996-2001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其间任副院长兼新闻系系主任(2001-2008)。

清华大学教授(2008年至今)

▲个人简介

陈昌奉,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著有《中美新闻教育的传承与演变》、《中国新闻传播学史: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香港报业》(当代香港报业史获北京市、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就奖)等著作。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清华新闻必读。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陈昌奉的老资历不需要多介绍了。作为中国著名新闻学教师方汉奇的学生,她在新闻史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同时,她从媒介社会学的角度创新了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同时,她还担任过清华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国内顶尖大学的新闻系系主任,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陈昌奉老师的团拜会清单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可以很大程度上开阔她的视野,而她温和的长辈性格会给你带来不活的知识。

倪路家

▲研究领域

新媒体、社会变革和国际交流

▲学术简历

1999年获得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德克萨斯A&M大学传播系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

▲个人简介

卢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以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英文论文,其中包括10多篇SSCI索引论文。出版的期刊包括《媒体》、《文化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信息、通信和社会;社会科学计算机评论;远程信息处理和信息学;健康传播;国际通讯公报;国际传播杂志;国际和跨文化交流杂志;jav nost–公众;亚洲传播杂志等。又出版了一本中英文专著。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尽管德克萨斯A&M大学并不出名,但它是世界上排名前100的大学之一。

德克萨斯州的第一所公立大学

(来源:Meipian.com)

▲相关延伸

陆佳老师主要出版英文期刊。陆佳老师的研究兴趣在于观察媒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所以他对各种理论都有涉猎,也是一个博学的学者。虽然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太多的小组会议和讲解,但陆嘉老师对学习的真诚、好奇和洞察力会对同学们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家

▲研究领域

传播学、媒介社会学、传播与社会变革

▲学术简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与传播学博士

▲个人简介

致力于研究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信息生产如何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信息传播如何促进或阻碍公共生活中开放和多样的传播,传播效应如何实现舆论形成和政策结果。作品《环境传播:问题、风险与行动》和《风险传播:社会信任之路》以中国语境下的环境事件和风险问题为背景,揭示公众、政府、企业、公民组织等传播主体在媒介使用中的互动逻辑,探索中国舆论场良性传播和社会信任建立的可能途径。学术论文发表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新闻实践》、《亚洲传播杂志》、《中国传播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国际新闻》等期刊上(其中SSCI期刊论文6篇,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和《中国新闻传播年鉴》等权威刊物收录或转载。担任国内外许多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这是一本早期的书,但仍然值得一读

(来源:淘宝)

▲相关延伸

戴嘉老师也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老师,但是大部分同学应该都知道,她和曾在环境传播和风险传播这个话题上发表过几部经典著作。这两个问题在2020年以后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你对公民、社会和媒体之间的这种经典三角关系感兴趣,低调负责的戴老师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沈阳

▲研究领域

以及AI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机器人。

▲学术简历

武汉大学科技信息学士(1992-1996)

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博士(2003-2007)

▲个人简介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情、虚拟人与机器人。曾任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大学等大学教授或兼职教授。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三个专业: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现为近十个部委专委会专家,多个二级学会副会长或秘书长,中共宣传部“文化知名学者”、“四大群体”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他是中国互联网研究领域最具理论联系实际精神的专家之一。34岁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互联网治理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他的团队每周都会给相关部门送参考资料。他对超宇宙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团队在国内外多项AI和大数据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或金奖。该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应用于多个社会场景,发表论文100多篇,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数十项。设计的大数据平台拥有超过1亿条的日常数据。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博客舆情平台是国内领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来源:腾讯新闻)

▲相关延伸

沈阳老师的研究风格有些“科幻”的味道。学院里的许多老师用科学技术研究社会。对于横跨计算机、新闻、管理三个领域的沈阳教师来说,他热衷于用技术的手段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他主持的AI和舆论平台,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产品。所以,如果你掌握了一些技术,并且对这些技术如何在信息层面造福社会感兴趣,沈阳老师会很喜欢你的。

江·

▲研究领域

人机互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变革、数字整合与信息无障碍、全球化、计算社会科学。

▲学术简历

2018-今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慧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南加州大学数据通信双硕士项目主任。

2013-2018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2011-2013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07-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2005-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

2001-2005年北京大学学士

▲个人简介

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以独立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计算机传播杂志》、《大众传播与社会》、《社会科学计算机评论》、《互联网研究》、《网络心理学》、《行为与社交网络》、《健康传播》、《全球化与健康》、《游戏与文化》、《行为成瘾杂志》、《亚洲传播杂志》、《国际传播公报》、《国际新闻》、《新闻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同时,他还担任多家SSCI期刊的审稿人。

▲相关延伸

蒋是一位相对较新的教师,她刚进清华大学,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在学术上和教学上都受到了好评。姜老师在新兴的计算通信方面有自己的专长,但同时她不仅仅关注方法,还关注最新的社会问题,重视技术与人的互动。姜老师是一个灵活可爱的老师,可以轻松带你做学术工作。

况且清华还有几个新面孔,实力不容小觑。

博陈亮

▲研究领域

健康、环境和风险交流、计算交流、媒体心理学

▲学术简历

2012-201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传播学博士

2005-2009:厦门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个人简介

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清华大学之前,他曾在澳门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体心理学等。目前,已有约30篇论文在重要的国际SSCI期刊上发表;在ICA、AEJMC等国际顶级传播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篇。并多次获得年度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健康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等作者。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有人称之为《健康传播版传播导论》

(来源:Douban.com)

▲相关延伸

来到清华后,陈老师继续保持了他在中山大学的高效率,展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风华正茂时期的高产表现。跟着陈老师,即使没有学到同等水平的论文写作和发表技巧,也能得到一个激励的例子。陈老师在学院讲授与研究方法相关的课程,清晰风趣,深受大家好评。

匡凯

▲研究领域

健康沟通、人际沟通和风险沟通。

▲学术简历

202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20-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鲁斯堡大学副教授兼终身教授

2015-202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鲁斯堡大学助理教授

2011-2015年美国普渡大学博士

2009-2011年美国普渡大学硕士

2005-2009中国传媒大学学士

▲个人简介

致力于人际传播与媒体传播交汇点的健康与风险传播研究,包括健康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健康信息的获取、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综合分析、定量分析(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定性访谈等。他曾在许多国际顶级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传播杂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健康传播》等。积极参加国际顶级交流会议,如ICA和NCA,并获得了许多最佳论文奖。担任《人类传播研究》、《健康传播》等十余种期刊的审稿人。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邓稼先还获得了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来源:搜狐新闻)

▲相关延伸

和陈亮先生一样,况凯先生也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有全面的方法,还有自己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匡还是善于用量化的方法来探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他的风格更倾向于美国主流的交往体系。

陈爽

▲研究领域

网络心理学

▲学术简历

2021年至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7-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14-2017,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9-201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理学博士。

2005-2009,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理学学士

▲个人简介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角度研究社交媒体的影响。具体关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亲密关系、冒险行为等问题曾在《新媒体&社会》、《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媒体与社会杂志》等SSCI期刊发表论文,在《新闻》等T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参加ICA、IAMCR等国际顶级传播年会,担任《新媒体&社会》等期刊审稿人。

▲相关延伸

陈爽老师是目前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她的交叉研究将会有独特的前景。而且她还担任学院的心理咨询岗位,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清华大学微博(清华北大被严厉批评)

#清华# #考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何熙,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