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

通讯员朱伟斌邓贤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唐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它的神奇、美丽和宏伟令世人惊叹。然而,在这个庞大的工程背后,创造奇迹的工程师来自哪里,背后又有哪些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蒋卫平回到母校,在詹天佑广场与老师合影。

为此,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日特别邀请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监、铁道工程80届校友蒋卫平来校做客,为全体师生讲述他和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追溯他美好的学生时代。

操,淘米,擦窗户,野外实习。

琐碎的事情勾勒出未来工程师的雏形。

“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铁工学校学习。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这个国家,踏上这座城市。”蒋卫平说这话的时候陷入了回忆。蒋卫平是衡南县向阳镇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1992年以全县初中会考最好成绩考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当时的校名)。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姜伟在胡鑫大桥设计构思上的新校区规划。

该校由铁道部于1951年创办。第一任主席是郭维成将军,他后来担任铁道部部长兼铁道兵副司令员。当时被称为中国铁路系统的“黄埔军校”。

在铁工学校学习的四年,是蒋卫平一生中最关键、最难忘的时期。但被问到最难忘的场景,他记得的只有做早操、淘米蒸饭、擦窗户、野外实习。“至今回想起来,记忆犹新。”

蒋卫平回忆说,那时候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把学生叫到操场上晨跑或者晨练。“如果有人在床上,老师会毫不留情地掀开被子,平时温柔的女老师会变得异常坚强。”经过几年的晨跑,很多同学毕业时从“小竹竿”变成了壮汉,有一个同学比入学时还高了33厘米。

除了早操,学生还需要每天打扫校园,自己淘米、蒸饭。“我们当时没有买米,我们买的是大米。我们只好带着饭盒去找饭,放到食堂里蒸。我们吃了多少是蒸的。”蒋卫平做了个手拿饭盒的手势,脸上满是兴奋。

“那时候,我们都围着一张桌子站着吃饭。吃完饭,一个同学会自觉留下来收拾。”蒋卫平说,那时候不仅有公益劳动课,还有每天的卫生值日和每周的大扫除。最难忘的是擦玻璃擦的。每当男生爬上高高的教学楼,探出窗外擦玻璃时,老师都会在下面紧张地喊:“小心,别掉下去了。”

初三的时候,蒋卫平和同学们按照学校教学安排,去了山地调查和工务实习。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山里实地测量,沿着铁路线夯实铁轨加固。虽然每天跋山涉水极其辛苦,有时脚还会起水泡,但毕业后,学生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走进荒地》中的测量实习和公共工程实习经历。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蒋卫平正在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参加主题为“工地上党旗飘扬,党徽照耀岗位”的党建活动(资料图)。

多年后,蒋卫平深刻认识到,正是母校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长期的劳动养成教育和艰苦的实践环境,培养了他作为工程师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当他得知母校依然沿袭着早操晚自习和公益劳动的优良传统时,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从14岁到19岁,他从一个懵懂的乡下男孩成长起来。回顾四年的求学经历,他感触良多。“这四年是我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母校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个工程师最初的职业素养。”

学习,深造,不断充电。

为优秀工程师的成长铺路

1996年,蒋卫平即将中专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推荐,保送至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深造。这段经历成为蒋卫平人生新的转折点。

当时,蒋卫平带着对母校的不舍和对学习的渴望,来到西南交通大学深造,主修桥梁与隧道专业。他有七年的硕士学位。

回忆起自己刚进西南交大的一个小事件,他还是忍不住笑了。当时在测量课上,他总是上课睡觉。授课的老教授没有批评他。他只是在实习的时候去看了他的实习,还把他的图纸翻出来和其他同学的对比。他惊讶地发现,蒋卫平在练习过程中不仅量得又快又好,而且画出的图纸也非常漂亮。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姜伟平带队考察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资料图)。

问他:“我是衡阳铁路工程学校的中专学生。之前测量的基本功学的很好。经过你的指点,当然会突飞猛进!”几句话后,教授连连点头,最终他在测量考试中名列第一。

桥梁工程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桥梁专家。读研究生时,带着对“桥梁”的热爱和对学校老一辈桥梁专家的尊重,他选择了研究桥梁工程方向,毕业论文题目是《斜拉桥换索理论及技术问题研究》。

在论文中,他写道,“在过去的50年里,全世界修建了300多座斜拉桥。由于斜拉索的防护技术尚不完善,运营若干年后斜拉索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腐蚀,国内外一些斜拉桥不得不面临换索问题。因此,斜拉桥换索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工程实际意义的课题”。工作之后,他还发表了论文《斜拉桥换索设计方法探讨》,继续研究斜拉桥的换索问题。

毕业后,姜伟平参加了当时最热门的项目上海磁悬浮项目,并担任技术总监。他深入参与了沪杭磁悬浮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磁悬浮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虽然磁悬浮项目最终“流产”,但姜伟平的研究精神和专业可塑性得到了认可。

创新、坚持和努力

创造最值得骄傲的伟大工程

2010年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开工。港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中国第一条海上沉管隧道,世界上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修建这条水下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软基上修建当今世界最长、最深的水下沉管隧道,还需要在水深10余米、软土层厚度数十米的深海中修建两座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程。面临多项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断面下沉与对接、大型工厂化制造、水下结构物止水等。因此,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跨海工程。在这座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中,姜伟平所在的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咨询监理任务。他在项目初期就加入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施工队伍。

如果按照传统的抛石填海的方法建设21万平方米的人工岛,不仅耗时长,而且安全风险大。经过反复论证,创新技术,采用了深插式钢筒围护和快速成岛技术,保证了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港澳大桥隧道每根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万吨。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沉管,排水量超过一艘中型航母。

在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之前,姜卫平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基础,但对海上人工岛和沉管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知之甚少,接近于零。相信学习,他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建设的热情,从零开始,边干边学,一次次和队员们一起攻坚克难。

水下沉管对接,工程难度犹如与巨浪搏斗,技术精细犹如水下刺绣。数万根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的深度不对接,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被称为“水下穿针”。

水下沉管隧道的下沉和对接精度如此之高,对沉管隧道基槽开挖、清淤、基床铺设等关键工序提出了极高的精度要求。如何对隧道基础施工的关键工序进行质量检测,以验证施工精度是否能满足沉管隧道下沉和对接的要求,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于是,姜卫平成立了沉管施工水下检查监控小组,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水下地形测量设备——Reson Seabat 7125 SV 2多波束测量系统,带领团队连续数月攻关。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一举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础水下施工检测,隧道基础水下施工质量检测为沉管下沉和对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数据。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检测三维图

潜水员在水下40米处安装沉管后,用常规测量尺检测吉娜止水带的压缩量和相邻沉管的对接偏差。存在操作不便、测量精度低等问题。为了提高测量水下沉管安装偏差和吉娜止水带压缩量的精度和效率,蒋卫平带领团队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水下沉管安装测量尺(磁吸式)”。实践证明,这种水下测量尺能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这项创新获得了实用发明专利。他的另一项研究“基于网络RTK的多波束测深技术在近海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检测中的研究”获得中国铁道科技进步奖。

正是有了这种创新、坚持、拼搏的精神,他在工作中勤奋发展,在事业上不断攀升。从项目部工程部长到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再到公司项目总监、副总工程师,姜卫平不断加重自己的体重,一次次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努力是有回报的。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竣工。今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是梦想之桥,同心之桥,自信之桥,复兴之桥。”Xi总书记高度评价了这座桥。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11年的学习经历,15年的工作经历,7年的坚持,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站在詹天佑的铜像下,他动情地说,他考研离校时,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我们不想阻止你飞得很远。只要有一天,你能用你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就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今天,作为港珠澳大桥中国工程师的一员,我终于可以用这份优秀的作品向母校和世界证明,母校培养了我这个工程师,我参与铸造了一个最值得骄傲的工程。”

姜卫平阔别22年重返母校,受到全校领导师生的热烈欢迎。走过校园,他见证了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巨变,也引发了他对母校的深厚感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希望你们收拾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的高度’,这是Xi总书记对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殷切期望。今天,我也用这些话鼓励大家。”

今天,江卫平正在响应Xi总书记的号召,从港珠澳大桥走向南京第五长江大桥的建设。南京五桥是国内首座三塔斜拉桥,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索塔和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拥有多项技术创新,预计2020年12月建成通车。

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南京长江五桥效果图

“我想为母校的景观湖设计一座独特新颖的桥,意味着大学生将从这里踏上通往梦想和成功的桥。”如今面对母校新校区的规划,蒋卫平笑逐颜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