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你说的味道是指什么?

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1)精神,2)物质,3)审美。

人们在磁场中相处。团队工作中,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半年后还是聚不到一起。这是基本精神的共鸣;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

很多人认为品味就是物质。如果你买不起爱马仕柏金或鲁瓦克咖啡,谈论品味只是假装。当然,也有人认为品味就是“审美”,比如服装、气质等等。

我有一个坚持了近10年的习惯。不管是约会还是见朋友,我都会把头发收拾干净,保持脸上不油腻。球鞋是白色的,出门连一瓶口香糖都在包里,怕午饭消化后嘴里的味道“难受”。

这个小细节大大降低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在我看来,这不是诡计多端的泼妇,而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一种品位的体现。你看,视角总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品位的分级标准不应该直接用三个广义来定义。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或者说是我们说的、做的、读的、看的集合,然后转化为内在综合价值力量的体现;所以“品味是一个人的集中表现”。

就像一台Macbook pro,虽然不同手里显示的价值完全不同;但是稳定的内核是提升性能最重要的基础。你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向品味兄弟学习。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01.品味与品位

人们容易混淆“味”和“味道”,因为虽然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但它们的隐藏意义是一样的;味觉产生味觉,味觉提高味觉。这是什么?

先说前者:

通俗解释:“品味是指在生活中享受积极体验的能力”,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弗雷德·b·布莱恩特(Fred B. Bryant)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享受、积极主动并欣赏和接受任何动态事物的过程;如果你觉得很难理解,我们换个场景吧:

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去餐厅吃饭,朋友觉得你点的菜很好吃,说“好吃”。这句话就是结果,品鉴过程代表“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味觉科学指的是通过感知快感来关注愉快体验的产生。

不是品尝那种味道那么简单。要知道,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等事情的时候,临在的感觉就是品味。

它不是享受的结果,也不是你对体验的积极或消极感受;它是起点和关键点之间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主观影响,2)客观存在。

主观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喜欢一样东西,但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也许是因为好看,也许是因为身边的人也拥有一样的东西,或者是微博里某个明星在用,又或者只是因为很吸引人。

我们只是想通过一些物体来表达对圈子的认同,这只是人的思想没有整理出来的无数杂念的混合体。

一个简单的例子:

经常刷视频的时候看到平台推荐各种“周边美食”,你会偶尔被种草。视频会告诉你某个菜系很优秀,性价比很高。

但是我自己品尝的时候,感觉一般。有什么问题?除了营销,就是主观“口味”的差异。

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硅谷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认为,如果在社会上提到“品味”,大多数人的品味都是被主观影响的。

所以,别人的主观性不一定符合自己的;但很多时候会被营销种草,这种营销来自于自然或者你身边的人和媒体舆论的影响;所以不管怎样,别人的品味都会影响我们。

就像你说的“我想买瓶香水,但是不知道什么牌子好。”朋友推荐种草后喷在我身上,但是坐电梯的时候,旁边的人“捂着我的鼻子”悄悄说:“真臭,没味道;只是主观感觉,不必太在意。

什么是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不管人们知不知道,它还是有自己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万有引力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了,可能人们感觉不到,也不认可,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理论总是难以理解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洗发水。选择的时候会调动大脑的认知来做决定。

这些洗发水如果去掉品牌LOGO,都是统一包装的;那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都是一样的。买的时候拿起一瓶就走,不会有品牌的“溢价”。这是客观的;现实中的人很难做到两方面的客观:

1)思想高度不够,2)价值观的影响。

也就是说,品味只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喜好,就像定义每个人对艺术的看法一样,只能是模棱两可的。

有人认为它价值无限,有人认为它只是一幅画;就像很多老板晚年不在乎钱一样,相反,他们追求的东西应该大致是微乎其微的。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再说后者:

一般来说,味道是以“味道”为导向的;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会评判自己的思维和品味。

就像穿衣服一样,贫困地区的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一线城市的人要把保暖作为基本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一个还在追求“温饱”的人来说,品味“地位”什么都不是。如果他想追求更高的层次,需要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力来支撑。即使他有这样的支持,也不一定能判断他的品味(美丑,品味),所以即使他有钱,也不一定有品味。

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女生在心理上感到嫉妒,为了追求表面的财富,透支钱包,买各种名牌和饰品,最后每个月都要承受压力;这不仅体现不出品味,还会造成经济困难。

要知道,它的存在本来就是商人为了消费一些有钱人过多的钱而设计出来的。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显示你的品味。如果没有,就没有品味,就不属于上流社会。后来随着发展,就算有钱也不行了。你开始追求精神的标榜和存在的需求。

但是,单纯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商业化。于是,珠宝、字画、奢侈品、顶级美食、红酒就成了体制下跨越门槛的桥梁。

而这种消耗财富的设计,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对两个方面的追求:1)权利,2)物质。

举个例子,现在你看到社会上的商学院,其目的不仅仅是基于学习,它的存在代表了圈子,而达到这个圈子的人,就被认为是品味相近的人。而信息价格成为筛选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贵不贵,有品位?不是,味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味道”和“位置”。前者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品格、品行,而对品味的最大理解应该是一个人风格的体现。具体是如何呈现的?

例如:

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解释过“财富”这个词。他以为大多数人只能称得上有钱,土豪和有钱,而不能称之为有钱。富而不贵,富而无情不能解释“贵”;这是荣耀的承诺。

贵在他眼里是一种“尊重”,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能称之为财富。

热心公益的,如周润发、古天乐;他们是发自内心地用他们一生的工作和学业的成果来捐赠。这是一个人“品味”的体现。

所以,我们到了一定的地位,充其量只能说“地位”,不能说品德高尚;我相信你见过很多素质差的有钱人吧?

但有些人,恰恰相反,并不富有,却品格高尚,生活安逸,受人尊重;所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好的品味,准确的说:不应该只看“物质”,应该看他在没有物质时的品德。

这么多,有什么意义?每个人对品味的定义都不一样,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一句“你的衣服太差了,你的香水太浓了”而在生活中郁郁寡欢。试着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不是一类人”。

就品味而言,大多数人很难强大,但可以讲究“品德”;与人相处的性格在哪里?我总结为“姿态”。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02.折射的姿态

根据社会心理学,一个人会做他或她是什么,他或她做什么就是他或她是什么(罗伯特·穆齐尔,Kleine Prosa,1930)。此外,我们的态度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什么是姿势?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1)态度,2)行为。

先说前者「态度影响行为」:

大多数流行的舆论都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令人惊讶的是,“态度”通常被认为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感受,这是无法很好预测的;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显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行为。

一个简单的例子:

前几天我在咖啡店写作业,隔壁一个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但是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想写作业,已经把情绪放在脸上了;而那位家长一直在劝孩子“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你以后上班怎么办?”

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被问题堵住了,没有动力去做,也可能是写了很久想休息。

显然,家长的这种做法解决不了“根本原因”,所以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了“不耐烦”。

我们不妨认真想一想,孩子冷静下来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吗?没有;原因是这种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一个人从小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他性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艾伦·威尔(Allen Weir)通过研究人、态度和行为的总数,得出结论:人很难用态度来预测自己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将这种情况称为“道德伪善”。

你什么意思?一个人看似道德高尚,实际上却拒绝付出任何代价;比如,学生对作弊的态度与实际作弊行为关系不大;很多公司喊着做慈善,实际上并没有出钱。

此外,当道德和贪婪同时出现在竞技场上时,通常是贪婪获胜。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言出必行,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例如:

你总是说“吸烟有害健康”,却停不下来;很多人提倡电视节目减少暴力和流血,但现实中,你可能会继续在媒体上观看各种“血腥节目”。

或者你是领导的话,每次开会都会强调一些事情,但是回头看,好像做不到。

总而言之,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伪道德,在利益面前包装它,这也是物竞天择的规律;在过去,它会长期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最后会延伸到“道德层面”,视野会发生变化,然后他会用有色的眼光看人。

再举一个例子:

丹尼尔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一组人分配两项任务。前者很吸引人(中了30块钱的彩票),后者很无聊(没有奖励);让他们自己选择;然后给小组一些硬币,让他们决定任务的分配。

有的人在得到一份没有奖金的工作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哦,我是故意让你做的”,“没关系,我不在乎”,有的人在得到奖金时欣喜若狂。

最后,结果表明,导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表里不一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的态度,还有我们所面临的情况。社会影响真的很大,可以诱使一个人违背自己最深处的信仰。

再说后者「行为决定态度」:

想必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人类从来没有被动接受过环境。我们有很强的能力去改变环境,甚至影响它,比如:

当你觉得烦躁的时候,领导突然打电话来,你得礼貌一点。结果,和对方沟通半个小时后,你发现之前的烦躁已经在脑海中被遗忘。

或者说,如果把一个一向懒惰的人拉到部队服役,他自己的生活习惯肯定和部队要求的习惯格格不入。但是军队的严明纪律让他不得不按照部队里的习惯做事,在强行改变行为的过程中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你不得不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内心难免会承受一些压力,但接下来你会面临两种选择:

1)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就放弃,压力无法缓解;2)跟随行为,积极改变心态。

认知失调理论也告诉我们,人在从事行为时,态度会发生变化,保持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是“外显”味觉的基本法则。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有道德的人有三个基本条件:

1)将品位分级标准从价格变为内在价值,2)认清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陶冶心性,拒绝道德虚伪。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再举一个连贯的例子:

品味的反义词是“俗气”,俗又可分为俗与不俗。一个庸俗的人就算买劳力士手表,也一定是买钻石最多的。一个庸俗的人买LV包包,一定要买LOGO最大的那个;庸俗的人即使买车,也一定要买奔驰宝马;为什么?很简单,炫耀一下就满足了。

他把自己的品味理解为对金钱带来的商品的满足欲望,所以他的行为和态度会发生变化,然后努力追求这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你如何待人接物,都会先看外表,最后变成道德伪君子;所以,事物驱动的味道停留在表面,心灵驱动的味道也是一样。

听一段音乐,无论是优雅的古典还是地下摇滚说唱,品德高尚的人都能听出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境和故事。即使音乐艺术出现空和零散,你的品味也会更接近音乐本身所传达的真实价值。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品味可以从他交往的人,看他读的书,听的音乐,穿的衣服,戴的首饰看出来。

与价格无关,而是通过人和物的表现反映一个人投射在内心的价值观。

所以,培养自己的品味要从价值观开始,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改善自己的姿态,远离道德虚伪,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具体应该怎么做?这里有几点,我总结为“平衡”。

品味是什么意思(审美品味还是品位)

03.根源的平衡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平衡有三个根本:1)信息,2)言语和行为,3)分享和价值,这也是我进行味觉实践的基础。

先说信息(information):

现在很多年轻人关注了很多微信官方账号,产品动态甚至看了很多鸡汤内容。最后,他们学到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安慰作用,而不能增强认知。例如:

你和别人吵完架后状态很不好。从合理的角度来说,会告诉你:“不要和别人计较,改善自己的格局”。

这段话明明是正确的废话,也确实改不了;那我是怎么做到的?认知的本质在于“知其然而行之”。

试着思考“我为什么状态不好?”并积极反思形成正确的理由而不是逃避;所以你在与人交往时听过这句话:“十年书不读,不如听其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人读过的好书不超过100本。质量呢?顶多跟风;都说进一步推广是反人道的,那我该怎么做?

1)慢慢远离无效低级趣味的信息,2)尽可能对某个信息的来源做出准确的判断,3)不要根据从别人嘴里得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行动,4)保持多输出的好习惯。

正如美国著名投资公司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所说,优秀的作品是非常严谨的,是与实力并存的。如果你不读它们,这是一种浪费,不是吗?

其次谈吐和行为(Speech and behavior):

当一个人接受信息的密度变得更高时,相应的认知也会得到部分提升。言语和行为是你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口才需要刻意的练习。

但并不要求你像演说家一样“非常健谈”,也不要求你说一些“机智”的话。但是要说正确的话。

早年不善于与人沟通,经常被别人说“情商低”,观察不到言语和感情。后来,我总结了一套循环方法论如下:

1)多听,2)没必要的时候不要说,3)想想你说了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建议你遵循以上三条规则,相信会有所改善。这其中的核心原因来自于能够时刻洞察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诚实”,不怀疑,不揣测。不要说坏话,绝对信任。

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会被骗。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就算骗他又能骗你什么?金钱,信任;敏感的人不会和磁场格格不入的人相处一次。

上面说了,行为和态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没有区别;如果你觉得先行动能更好的改变自己,那就先行动;一般我都是先取态度,就是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人,我都会一直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考虑自己的情绪。

再者分享和价值(share)和(value):

想和一个人更亲近,不妨从分享开始。分享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唯利是图”,被价值所驱使。

一方面,我们在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盲目的去摸大象,只能从某个角度去了解一面;能够分享和获取你想要的信息。假设你没有得到,你也可以得到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好问题就是答案。

另一方面,分享也是一个“品鉴”的过程;在交往中,可以熟悉一个人的消费观、眼光、审美、格局。比如:

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爱马仕香水怎么样?他告诉你香奈儿更适合你,他无形中了解了一些隐藏的信息。

现实中经常遇到这种类型的人。他们通过交流觉得自己的品味比别人高,没有自己的价值感,甚至别人都没有耐心说话。我觉得很不好。每个人都有东西要学。切记不要太功利。

或许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提升品味,比如:审美、待人接物、独立、包容等等。

但总结下来,还是逃不过“品德与修养”,那么味道是什么呢?再次:一个人外显的集中表现。

总而言之:

当一个人夸“你很有品味”的时候,我们夸的是你对事物的解读、欣赏和看法,而不是你的社会地位和阶层。

当一个人说你品味好,口味重,品味差,我们是在说你品味好,你强调品味,你品味差;而不是说自己地位高,地位重,地位低。

当一个人说你品味高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他对你成就的认可。对我来说,有好的品味意味着“追求完美”,我希望你也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原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