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我们的家(迦南诗选世界不是我们的家)
民航空姐刘诗颖有一次“特殊”的飞行。
2011年大年三十,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准备回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挂断电话,她立刻转身回到公司的航前大厅。推开机舱门,她发现平日安静的房间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准备和她一起飞往埃及执行撤离任务的人。
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将近2000名同胞安全接回了家。刘世英回忆起十一年前的一切细节,仿佛还发生在昨天。
作为基层党代表,刘世英出席了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的过程中,她注意到了一个词:“人”。她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是我们所有民航人的初心。”
二十大期间,刘世英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新京报记者与刘诗颖的对话:
新京报:你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刘世英: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我很兴奋能够出席二十大,聆听二十大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关注了一个字:“人”。看完整篇报道,发现“人”这个词在报道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我粗略数了一下,至少有154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也是我们所有民航人的初心。
新京报:能介绍一下你的日常工作吗?
刘诗颖:我们的空乘会给人一种美丽迷人的印象,但是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服务,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
我们有非常严格的日常训练。我们还需要掌握很多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治、紧急疏散、野外生存、gfd等等。
其实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李文利劳模工作室”的导师,肩负着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发新的服务产品的任务。
刘世英在工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京报:在2011年埃及撤侨行动中,您参与了重要的服务保障工作。你能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吗?
刘世英:这段经历已经过去11年了,但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得那是大年三十,晚上下班,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告诉我,我有特殊任务,让我立即返回公司航前大厅。我立刻转身冲了回去。
回到大堂后,发现本该安静的机舱变得熙熙攘攘,但这并不是为了迎接新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机组成员赶过来一起执行这次特殊的撤离任务。
这项任务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站是埃及海滨城市霍尔果斯,我们将在这里接收第一批同胞。第二站去开罗接第二批同胞。从浦东到霍尔果斯,连续飞了十几个小时。那时,我们有点累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霍尔果斯机场降落后,我看到我的同胞们下了车轮渡,一路小跑上了飞机,我们所有人笑着哭着都哽咽了。
我们含泪欢迎50多位同胞登上飞机。坐在座位上后,他们放松了,就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感到非常安心。
然后,我们去了下一站,开罗。第二站不像第一站那么轻松,因为当地局势不是很稳定。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在召集我们的同胞回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人可能做不到,有些人可能遇到阻碍,不能及时到达。但是,我们想尽可能多地接走同胞,所以在接走一些同胞后,等待成了我们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
本以为等在飞机上的同胞会有些焦虑,没想到等了近7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和剧组一起等着迎接农历新年,大家一起倒数。后来,我们把这个新年叫做“尼罗河畔的新年”,它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次飞行用了40多个小时,我们在大年初一下午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打开舱门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喜悦的泪水。可能是真的回国了,心里踏实了。
新京报:有人把那次经历称为现实版的万里回归。
刘诗颖:我看过这部电影,很多片段让我深受感动。
在我们民航系统内部,一直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不能把你送到世界任何地方,但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可以去任何地方把你带回家。”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也体现了我们民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决心和信心。
新京报:过去10年,你认为民航业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刘诗颖:毕业后加入民航业,成为空空乘。我见证了这几年民航业的发展,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发展。
比如我们的服务工具有了很大的升级,不断电子化、智能化;现在很多车型都配备了WiFi,可以弥补我们空中的网络盲区。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我国民航一直在探索与其他交通运输系统的结合,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更强有力的助力。
新京报记者徐杨姜彭锋马军
编辑杨海校对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俊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