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店代购(代购外烟711免税网)

海南岛旅客免税购物新政实施一周后,“海代”成为继“日”、“汉”之后最火的代购群体。与之前的政策相比,7月1日实施的新政不仅将免税购物额度从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10万元,还取消了单个商品8000元的免税限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的增加。免税品的范围增加到了手机和酒类,在离岛可以购买每人12到30的化妆品。

然而,在“海代”如火如荼的同时,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实际上已经表明“已经购买的免税商品为消费者自用的最终商品,不得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这意味着明确禁止代购行为。

或许正是基于此,杜南记者发现,一些“海代”交易大多使用微信等相对私密的平台,甚至一些淘宝店的代购处告诉老客户,需要添加微信才能购买海内免税品。“海代”们在为新政放松额度“摩拳擦掌”的同时,也格外警惕监管风险。

免税店代购(代购外烟711免税网)日韩代购变身“海代”

据了解,海南离岛旅客免税政策此前一直存在,但在7月1日实施的新政策中,手机品类和化妆品数量的增加让海代感到愤怒。

杜南记者从“海南免税HNDF”微信官方账号了解到,免税手机包括iPhone11、iPhone11 Pro Max、iPhoneSE、AirPodsPro、iPad等其中,差价最大的海南免税版iPhone Pro Max价格为8625元,与国行价格相差2489元,与香港和官网价格相差约1183元(折算成人民币)。根据政策,每人限购4款手机产品。海南一些代购表示,配额放宽的化妆品,以及增加的手机和酒精饮料,是免税店游客最喜欢的商品。

免税店代购(代购外烟711免税网)“海代”小二(化名)说,因为家住海南,她每个月都频繁出岛、出岛,干脆一路上就开始代购。新政落地后,很多因为疫情无法出国代购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也转战海南。“我看到在代购群体中,很多东北的‘日代’、‘韩代’都去了三亚。”但她告诉南都记者,“海代”的利润其实没有海外代购那么理想。很多时候,她都是提前刷信用卡囤货,每件商品加上100元左右的代购费,有时候整整一个月都“不赚钱”。

另一方面,一直在韩国从事免税商品代购的娇娇(化名)最近也开始在海南购买免税商品。相比于小二,娇娇在销售海航免税品上更为谨慎。虽然经营淘宝店多年,但“海棉”的产品多展示在微信朋友圈,她的微信只加在淘宝店消费过的顾客,或者熟客介绍的朋友。如果发现是代购同行,会直接拒绝添加或者拉黑。

“海代”异常热闹,但有代购表示不知道海南免税品不得二次在国内市场销售的相关规定,也有人表示知道此事但认为影响不大。“一般免税店都会有类似的政策,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很麻烦。只要不是很猖狂的大型代购都很难查,除非你在免税店被人举报,”代购员说。

免税店很难核实顾客的购买目的。

杜南记者查阅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第六条规定,已经在离岛购买的免税商品,属于消费者自用的最终产品,不得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第七条规定,个人违反本公告规定倒卖、购买、走私免税商品的,依法依规纳入其信用记录,三年内不得购买离岛免税商品;构成走私或者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由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说明,离岛免税商店违反相关规定销售免税商品的,海关将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理和处罚。

免税店代购(代购外烟711免税网)对于上述公告,小二告诉南都记者,确实有代购,因为新政的规定。她也在观望其他“日代”和“韩代”的情况,但月底还是会去岛上采购一批化妆品。

杜南记者分别以离岛旅客和媒体身份致电美兰机场免税店和三亚国际免税城咨询购买事宜。前者的客服告诉南都记者,如果旅客按照正常合法合规的流程离岛,免税店不可能知道旅客是否会第二次出售免税商品。“旅客有机票、船票等正常的海岛信息凭证。他们可以现在在城里买然后去机场退税,也可以直接从免税店买。”

三亚国际免税店客服多次向南都记者强调,不建议旅客为他人代购,一旦查出会影响旅客的个人信用。但当杜南记者询问免税店是否会设置验证环节时,对方表示不清楚哪个环节会“验货”。

CDF离岛免税店官网流程

杜南记者咨询相关律师了解到,从法律角度来看,购买离岛免税商品涉嫌违法。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告诉南都记者:“海南代购对免税店进行二次销售的行为明显违反政策。而且,免税商品的二次销售,改变了其自用商品的性质,也使商品不再符合免税条件,应缴纳相应的关税。否则涉嫌走私罪,不仅涉及违法行为,还可能构成走私罪。”

购买行为很难“一刀切”

虽然禁止代购从法律角度是明确的,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实践中,所谓的代购行为并不能“一刀切”,也很难完全禁止,需要更细致的规定来落实细节,规范监管。

“代购存在了这么多年,包括微信业务和跨境电商。不仅是海南,日本和韩国在购买免税商品方面也非常积极。所以,看一下海南岛的定位是什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一味打击,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监管,包括如何与电商法衔接起来。”熟悉电子商务法的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追踪免税商品二次销售在技术上并不难,但实践中如何界定此类交易,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平衡的关键。

电子商务法起草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建告诉南都记者,今年海南离岛免税商品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扩大免税购物额度,这是支持海南自贸区建设的体现。免税商品要求最终消费者凭个人身份证购买,每人每年有一个配额,由海关严格监管。法律不允许第二次出售免税商品。“通常在海南离岛免税的情况下,这种代购行为是无法避免的。”王坚认为,相关规定主要是禁止大型经营活动作为商品。

“但目前要求旅客凭身份证去海南岛的实体店,很难大规模经营和走私这些产品。一些网上的个人可能会组织大型的商业活动,但是很容易被发现。”王坚认为,一般消费者在规定限额内购买免税商品的,不应该算作非法走私。“比如消费者买4部手机,然后卖掉获利。我觉得这不应该算作二次销售,而是二手产品的销售。”

对于监管细则,方超强也认为,在国内完全杜绝免税品二次销售是不现实的。他说,事前做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管,杜绝了大量明显的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失信人信用机制,通过迫使采购人员放弃失信成本巨大的投机和冒险,可以有效降低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成本。

采写:南都记者徐冰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陈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