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属于哪个市(保定高碑店好吗)
第一,领土
1.地理位置
高碑店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部,保定市东北部。与东固安县接壤;与南雄安新区接壤;与涞水县和定兴县西部相连;毗邻北涿州市。总面积672平方公里。高碑店是市人民政府的驻地,位于北京以北82公里,保定以南68公里,天津以东134公里。
2.历史演变
今属高碑店市管辖,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总督。秦朝属于杨光郡。西汉元年(公元前73年),白沟以东属新昌侯国,河西以西属朱。从汉元帝元初五年(公元前44年)到隋朝,今天的辖区先后是方城和卓志,分别属于幽州卓君和范阳县。
唐四年(679)固安县解析:新昌县位于固安县境内,县城现位于横上村北。文六年(832),范阳县设新城,县治在此新城。因为是新建县,研究所也是新建市,所以取名新城县。隶属涿州,唐末弃于范阳。
五代以后,唐天成四年(929),恢复新城郡,郡治在这个新城。同年,新昌县废,入忻城县,仍属涿州管辖。后金天府元年(936年),石敬瑭割十六州归契丹,郡属辽涿州。
宋新城郡是辽国的涿州,宋辽交界处,战乱频繁。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与辽建立“禅院联盟”。两岸以白沟河为界,忻城县属辽谢金州涿州。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收复涿州,改称忻城县为潍城县,属中都道涿州。宣帝七年(1125年),晋江李翰雅布领兵侵占涿州,潍城县再次进入黄金疆域,称新城县,隶属涿州,大兴府,中都路。
元太宗二年(1230),新城县升为新泰州,唐太宗七年(1235)降为新城县,属大都道。十一年(1239)隶属顺天道。1265年改为保定路雄州。
洪武元年(1368年),新城县属北平府,洪武六年(1373年)五月,改为保定府。
清朝沿袭明制。
民国(1913年)二月,新城县属直隶范阳路,第三年一月改为保定路。17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县直属于河北省管辖。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忻城县隶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一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在冀中区建立抗日根据地。7月,忻城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中第四特区。9月19日,县城沦陷。民国28年(1939年),属冀中区第五特区。民国29年(1940年)8月1日,冀中第五区改称冀中第十区,忻城县隶属第十区。民国30年(1941年)9月,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撤销忻城县建制,将忻城县四(庄)和小(庄)公路以南、大清河以西地区划归第一联合县,四(庄)和小(庄)公路以北、大清河以东地区划归第二联合县。民国33年1944年10月,原境内小思路以南地区属四联县(熊心县),北部地区属二连县,新城县以北地区属新卓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西南地区属丁鑫县。8月,侵华日军宣布投降,设立新卓县,恢复新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冀中区十专区。民国36年(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扫荡”,忻城县党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1月,撤销忻城县,建立新的固(安)联合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忻城县全境解放,新古莲县开,恢复忻城县人民政府。属于冀中区十大特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忻城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地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城县仍属保定特区。
1958年10月,新城、雄县、涿县、涞水县东部合并,称涿县,高碑店,县人民委员会驻地。属于保定地区。1960年5月3日,保定专区与保定市合并,改为保定市。1961年5月,该地区脱离市区,隶属保定地区。1961年12月,忻城县恢复,仍属保定地区。1966年至1969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此新城。1969年11月,县政府搬迁高碑店。1970年4月,专区改为地区,忻城县隶属保定。1993年撤销忻城县,设立高碑店市,管辖原忻城县全境,仍属保定。
3.领土的演变
唐六年(公元832年)在范阳(今涿州)南部设新县,后唐四年(929年)废新昌县,入新县,奠定了新县的基础。直到民国初年,也没有大的变化。康熙十四年,忻城县有四界:东至霸州韩力河80,东南至保定县李三七33,南至雄县白沟河30,西南至容城县张丽村30。西至定兴县10里合浦交界处,西北至涞水县45里忠旺交界处;到涿州以北三十里的三家店的交界处;东北至固安县王力路口40号村。
1937年至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疆域变动频繁。
1938年7月,忻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由冀中第四、第五地委领导。1940年初,平汉铁路以西的23个村划归平西区管理。1940年5月,根据第五区委指示,忻城县的昝岗区、唐爽区、熊心边区的80多个村划归雄县。
1941年至1945年,全境先后划归第一、第二、第四联合县新卓县、丁鑫县。
1945年8月,新卓县分离,建立新县。
1946年初,白沟区23村划归雄县。
1947年11月,忻城县被撤销,组建新谷县。
1948年10月,忻城县全境解放,设立新谷县,忻城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3月,定新联县划界,原新城县村划界。4月,属于雄县的白沟区的23个村庄被划定。6月,平汉铁路以西的高碑店、李哥庄等23个村,原属平西区忻城县,归还忻城县。
1955年10月,高庄、韩家英、小王庄、魏庄、东西沟河等村划归定兴县。
1958年10月,忻城县、涿县、雄县、涞水县的部分地区并入涿县。
1961年4月,熊卓被分割,忻城县白沟河以东的174旅划归雄县。忻城县靠近定兴县的东马营、十里铺等18个村划归定兴县。
1961年12月24日,卓仙与新城分离。合并时,忻城县下辖的区域划回了卓县;原涿县的朱皮营、公正庄划入忻城县;忻城县西双铺头村划入涿县;划定定兴县东马营、十里铺等18个村;涞水县靠近忻城县的平原和丘陵划入忻城县。
1962年1月20日,恢复涞水县。忻城县(原涞水县)的部分平原和丘陵地区划回涞水县。把雄县的174旅还给忻城县。自1962年以来,忻城县的版图一直没有改变。
1993年撤新城县建高碑店市,版图不变。
第二,行政区划
1.明朝
新城管辖30个当地社区,村庄数量不详。李社:社、紫泉社、衣锦社、房管社、斗门社、篆社、泽盘社、社、中望社、贾鲁社、胡楼社、平井社、社、安仁社、韩村社、仪电社、社、龙塘社、社、南流社。
2.在清朝时期
全县设东、西、南、北四个乡,辖30个社(基本与明朝相同),472个村。
3.民国时期
民国27年(1938年)以前,县辖13个区,468个村。1区(新城区)、2区(昝岗区)、3区(唐爽区)、4区(半甲窝区)、5区(白沟区)、6区(寺庄区)、7区(毛公庙区)、8区(高碑店区)、9区(时嘉镇
1938年7月,忻城县抗日政府成立,全县划分为12个区:一区、板家窝、二区、白沟、三区、毛公庙、四区和寺庄、五区、新桥、六区、大辛庄、七区、平井、八区、方关、九区和忻城(中心
1940年5月,忻城县所辖的昝岗区、唐爽区、熊心边区划归雄县。
1941年9月,冀中第十区委员会决定划分联合县。新市镇以大清河(白沟河)为界,司(庄)小(庄)公路以南,大清河以西的村庄属宜连县;小思路以北、大清河以东的村庄属于二连县。
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连县称荣成(市)、定兴(市)、新城(县)、成雄(县)、八县,辖新城四区(即小思路以南、新寺区)。1942年4月至1944年10月称荣(市)、丁(兴)、新(市)、熊(县)、朱(县)联合县,辖新城四、七、八区。1944年10月,联合县调整。忻城城关以北、涿县东南从宜联县划出,设立新(市)、涿县,辖原忻城县新桥区、平井区、大辛庄区、新北区、毛公寺区。一联合县更名为荣(市)、定(兴)、新(市)、雄(县)联合县,辖新城四区。
连县包括新(市)、古(安)、朱(县)、熊(县)、巴(县)交界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由于环境残酷,区级组织没有建立起来。1942年4月,第十地委调整二连县,共分八区。其中,原忻城县共有三个联合区:第一联合区(新桥区平井、辛李庄及部分村庄);第二区(毛公庙及寺庄以北部分村庄);三联区(板家窝区和寺庄以南、白沟以东的部分村庄)。1944年10月,第十区委将二连县划分为二、四个联合县。四(庄)小(庄)公路位于二连县以北,辖新城两区;南部属四联县,辖新城三区。
1945年3月,第十区委决定以拒马河为界,将宜连县划分为荣(市)雄(县)和定(兴)新(市)两县,新城县的时嘉镇、梁家营等部分村属丁鑫县。
同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后,新卓县单独恢复为忻城县。一区(新桥区)、二区(平井区)、三区(房管区)、四区(白沟区,即后来的邓庄区)、五区(毛公庙区)、六区(大辛庄区,即辛李庄区)。
1946年6月,忻城县白沟区23村划归雄县。
1947年11月,忻城县撤销,组成新(市)固(安)联合县。
1948年10月,忻城县全境解放,撤销忻古联合县,恢复忻城县。辖268个行政村,分6个区。所辖村庄如下:
一区(城关区)辖44个村,二区(毛公寺区)辖59个村,三区(杜辛庄区)辖35个村,四区(明集区)辖40个村,五区(小官营区)辖55个村,六区(袁家营区)辖35个村。
1949年3月,新联县划界,原新城县村划界。4月,原忻城县白沟区23个村调回雄县。全县共设11个区:1区(城关区)、2区(毛公寺区)、3区(杜辛庄区)、4区(明集区)、5区(小官营区)、6区(袁家营区)、7区(杨满萨区)、8区(柳下区)、9区(。6月,忻城县平汉铁路西高碑店、李哥庄等23个原属平西区管理的村庄划回。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忻城县由11个区分为6个区。即1区(城关区)、2区(高碑店区)、3区(房管区)、4区(新立庄区)、5区(白沟区)、6区(毛公寺区,后为张刘庄区),6区辖413个行政村。第1区管辖84个村庄,第2区管辖50个村庄,第3区管辖82个村庄,第4区管辖69个村庄,第5区管辖56个村庄,第6区管辖72个村庄。
1953年5月2日,区下乡规划工作开始,7月20日结束。全县六个区辖82个乡,3个乡级镇。一区(城关区)辖15个乡(镇)、83个村。
1955年10月,高庄、韩家英、小王庄、魏庄、东西沟河、孙马庄划归定兴县。1957年9月初,忻城县撤区并乡工作结束,撤销6个行政区,全县85个乡合并为20个乡。
1958年7月,全县20个乡变成11个乡。
1958年8月30日,全县11个乡合并为7个大公社。
1958年10月10日,根据保定地委决定,将涿县、新城、雄县、涞水(部分)合并为涿县。12月,涿县2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17个,忻城县7个人民公社合并为5个,分别是:高碑店公社、忻城公社(含十里铺公社)、新立庄公社、方官公社、寺庄公社(含张刘庄公社)。
1961年4月,雄县脱离卓县,原忻城县白沟河以东174旅划归雄县。东营、十里铺等18个旅属定兴县,其余仍属涿县。12月24日新(市)、卓(县)两县分野。4月划入定兴县的高碑店、乔刘畈、杨满萨、丈八屯、方官、小官营、一金店、北五里屯、新城、梁家营、贾禄和十里铺、东马营等18个旅,以及涞水平原丘陵地区和原涿县的朱皮营、公正庄旅划入忻城县,即原忻城县。
1962年1月,恢复明水县,划出部分原属明水的地区;1961年4月,雄县白沟河以东174旅调回忻城县。
1962年1月,建立新城、高碑店、白沟、新桥、寺庄、方官等6个区,下辖23个人民公社。
1962年7月20日,增设车屯公社,隶属方管区。
1963年3月,撤销新城、高碑店、白沟、新桥、寺庄、方官六区。
1965年初,北五里屯公社并入新城公社。到目前为止,忻城县下辖23个人民公社,450个大队。
1965年1月30日,高碑店公社撤公社建镇。
1984年3月,全县所有公社撤销,改称乡(镇),大队改称村。同年12月26日,白沟、新城、方官三乡撤乡建镇。
1985年4月20日,新立庄乡撤乡建镇。
1992年11月16日,寺庄乡撤乡建镇。到目前为止,忻城县辖17个乡,6个乡镇,442个行政村。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城县,设立高碑店市,行政区划不变。
2017年5月18日,小官营乡举行设镇揭牌仪式,开启新篇章;5月25日,张刘庄乡举行了设镇揭牌仪式,开启新篇章。2019年4月9日,梁家营乡举行了挂牌设镇仪式,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也标志着高碑店市最后一个“乡”退出了历史舞台。
截至2019年,高碑店市行政区划为:梁家营镇、方官镇、小官营镇、新立庄镇、新城镇、新桥镇、东马营镇、司庄镇、张留庄镇、军城街道办事处、北城街道办事处、东升街道办事处、和平街道办事处、兴华路街道办事处。409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市政府位于迎宾西路18号。
P.S .北京还有个高碑店,只是个村级单位。北京高碑店村位于北京东长安街延长线南侧,东临五环,北邻北京华润宾馆、红木博物馆、高碑店兴隆公园、高尔夫球场;有南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占地2.7平方公里。地图上的区域管理看起来像一个宝藏“三脚架”。常住人口5700多人,流动人口8000多人。全村占地300多亩,大小商户近500家。荣获“北京最美乡村”、“首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美丽乡村联合会会员村。2017年12月,获得2017乡村影响力榜前300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刘原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