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美专业瘦身加盟(星念创美减肥)
7月13日,全球零售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品”)(MNSO。我们;;09896.HK),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又一家双大上市公司。(双大上市公司是指在两地上市地位相同。如果在一个地方退市,不影响另一个地方的上市状态)。
这距离其2020年10月在纽交所上市还不到两年。
此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多家中国股票公司加入“预退市”名单。受此影响,名品股价也遭受了下行冲击,这可能是名品急于回归港股市场的原因之一。名特优品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选择双主上市是为了应对美国潜在的退市风险,提高目前的股票流动性。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专家王鹏表示,近年来,名特优产品发展迅速。除了在国内开店,还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这次双重上市很可能是基于营收的考虑,想打开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同时,王鹏进一步强调,在香港上市还可以为名优产品的海外销售提供更多资源,有利于提升业绩。
事实上,从名品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风光无限的名品营收早在2020年就出现了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0年,名创产品营业收入为89.79亿元(人民币,以下如未标注,下同),较2019年增长-4.43%,与2018年170亿元的营收相去甚远。虽然2021年收入有小幅增长,但1.03%的增幅显然支撑不了名品的野心。
收入增速放缓的背后,是老用户不再“购买”名优产品的现状。
90后橘子从高中开始关注和购买名品。她告诉燃烧财经,在她心目中,名品早已从一个质优价廉的“记忆杀人”变成了一个背后充斥着抄袭丑闻和质量质疑的“十元店”。“早期的名品店,各种美容化妆品、护肤品、家居用品、文具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价格也很“美”。我和我的朋友几乎每周都会去看望他们。”
但随着门店名优产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品牌1:1复刻产品出现在他们的货架上,甚至很多小众设计的产品都有复刻版,这让橙子很“下”。因为在名品上购买的某支笔,只用了一次就开裂了,砸碎了名品上橙子“物美价廉”的滤镜,成功“粉转黑”。
除了老用户的流失,名优产品也陷入了“为了扩大利润密集开店,但店铺过度扩张,导致亏损”的怪圈。以下沉市场为重点的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名品面临着无数线上中小十元店的激烈竞争,同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格优势。
对此,中国商业联合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名品受欢迎的第一因素不一定是便宜,而是其创造能力带来的附加值。所以在强调性价比的同时,要努力保证产品的创新能力和质量。
同时,赖阳强调,在文化创意设计中,名品可以进一步强化溢价能力,形成产品金字塔,提高毛利率。
00后“劝退”名品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至少要去两次名品。现在逛街看到名品就不进去了。”桔子告诉燃烧财经,“很多名品都是打着自制品牌的旗号。其实包装设计基本都是复制其他品牌,让人觉得没产品可买。”
Orange说,以前逛名优产品,她总能找到价格低又有“秒杀”感的好东西。“一大包化妆棉9.9元,一个暖宝宝19.9元,但每次进店都可以百元‘满载而归’。”
但是现在橘子大学毕业了,名品店遍布大街小巷,产品确实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和设计都差强人意。“有一次我买了一个款式非常好的产品,后来才知道这个产品并没有得到其设计师的创意授权,属于未授权使用。这种不保护原创、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做法,很难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工作后,橘子的支出预算更多。在追求价格合理的同时,他们对产品质量也有要求。“以前可能会觉得便宜,现在希望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东西。尤其是名品频繁购买只裂一次、没有保湿精华的钢笔后,慢慢就放弃名品了。”
阿江和橘子一样,被名品劝退。相比橙子被名品质量劝退,阿江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平台。
作为名品老顾客,阿江一直在狂热地攒积分,在离家近的名品店频繁打卡。但是去年阿江居然在店里看到一款几乎1:1抄袭某设计品牌的手包,价格却比原厂标签还贵。很快,阿江发现,自己在某名品上买的一个标价15.9元的发带,在某电商平台上只卖5.9元,可以邮寄到家。
此后,阿江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于在各种以下沉市场为主的电商平台购物。对于他来说,网购不仅节省了购物然后把东西带回家的时间和人力,还帮他节省了一笔消费开支。“以前觉得在名优品买东西是因为‘质优价廉’,但失去了‘低价’的优势后,瞬间觉得自己成了‘假顾客’,渐渐失去了对名优品的需求。”
像阿江这样,从线下逛名优产品转到线上低价购物平台的用户不在少数。但很难留住老用户的名优产品,也没有培养出新用户对其品牌的认同。据悉,很多00后用户对名品的消费似乎是因为IP联合品牌的火爆,而在联合品牌的热度消退后“抛弃”了。
2002年出生的Ala告诉燃烧财经,她会购买名品的产品,但仅限于娃娃和周边有一些品牌的区域。她对名品的其他产品不感兴趣。同样爱买联名产品的00后范范也表示,今年唯一一次在名品店购物就是买了一个三丽鸥IP联名的冰袖。
“当时觉得只要29.9元就已经很便宜了,就和朋友买了一个。但是戴上之后发现不仅质量一般,而且没有手指孔,佩戴体验非常糟糕。”范直言,从那以后,我就和朋友、名品说“拜拜”了。
“卖不出去”和“店主”
面对不再“买账”的老用户和难以讨好的新用户,曾经的知名优秀产品陷入了“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根据其向港股披露的招股书,2019-2021财年(按自然年计算至当年6月30日),名创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93.95亿元、89.79亿元和90.72亿元。从2020财年开始,与上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4.43%和1.03%。
优秀产品说明书来源/名称燃财图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2020财年名特优产品营收呈现负增长,而2021财年只能勉强维持个位数增长水平。
“对于一个像名品一样薄利多销的公司来说,营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产品经理华武看来,疫情可能是拖慢名品收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Tik Tok、淘宝等小商家的兴起,也让有需求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替代选择。
“名优产品主要集中在非必需品的消费,主要是文创和日用品。在目前的环境下,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消费能力会降低,随着选择性的增加,自然会减缓其收益。”
小优是以前被义乌小商品吸引,对名品“脱粉”的忠实买家。“之前我习惯在名品里面买一些办公用品,香薰等小玩意。但后来发现,电商平台上一些不知名的‘义乌货’,质量和名品没什么区别,价格却实惠很多。真的没必要继续给名品交‘智商税’。”
其实除了价格,近年来,消费者质疑名优产品设计和质量的声音一直在增加。
去年4月,微博中ID为“董力00”的设计师在其个人微博中称,“自己设计的图案被名品用在了一顶帽子上,图案的版权自己没有授权给任何品牌。”虽然事后没多久,设计师自己就发文澄清“整件事都是误会,已经和名品达成共识。”但相关话题#举报名优产品抄袭设计师回应#迅速上了微博热搜。
燃财经询问的多位律师推测,有可能是原作者爆出涉嫌抄袭后,名品才可以协商“赔偿”。这种类似于“先上车再补票”的行为,也被网友调侃为“瓜还没吃完,公关就完了。”
除了原创版权问题,名品的产品质量更是让人质疑。
2020年4月,官网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行政处罚决定,显示“MINISO雨后茉莉香水(空中园)”(DEHP)不符合规定。同年6月,根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名创产品经销的一款一耳苹果碗被检出三聚氰胺迁移不合格。9月23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名创产品为代表的可剥离指甲油被检出2B一类致癌物三氯甲烷,超过国家标准限量1472倍。
对此,快消品行业分析师林杰对燃财经表示,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名创产品采取代工模式,这本身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
林进一步强调,消费者选择名优产品,看重的是品牌赋予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品质保证。接二连三的抄袭质疑和产品质量爆炸,让消费者“心寒”,但同时也成为名优产品越来越“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
但是,卖不出去的名优产品并没有阻挡疯狂开店的步伐。
招股书显示,2021财年,国内新店400家,海外新店131家。截至目前,其全球门店总数为5045家,其中国内门店3168家,海外门店1877家。
但疯狂开店并没有带来营收的强劲增长,甚至无法阻止名优产品的亏损逐年扩大。招股书中显示,2019-2021财年,名创产品整体亏损分别为2.94亿元、2.6亿元和14.29亿元。2021财年,名品亏损同比增长450%。
易观品牌零售行业高级分析师李英涛对燃财经表示,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全国名品数量已经相对饱和,甚至会出现门店与门店争夺客流的情况。所以即使开新店可以增加公司整体收入,也很难增加单店收入。
正如李英涛所说,2019-2021财年,名品单店收入从270万元下降到190万元。两年时间,单店收入下降29.63%。
赖阳还表示,门店密度越高,每家门店覆盖的商圈半径越小。而且从选址的角度来说,过于密集的门店很容易导致后期开店难以选择理想的门店位置,从而影响单店利润。
“十元店”的困境
既然如此,为什么名品依然选择“疯狂开店”?
对此,林杰表示,像名创产品这种类似于十元店的实体店,最怕的就是商品积压。此外,其主打创意、联名等快消路线,卖东西成了其首要目标。
林杰补充道,名品采取的加盟模式是“零售合作模式”。具体来说,零售合伙人将负责选址并承担店铺运营费用,而名创产品将向合伙人提供店铺的管理和运营咨询。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名优产品控制门店的运营费用,但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加盟商之间的竞争。
“我们可能会在一条街上看到几家著名的优秀商店。这可能是因为一个加盟商选址后,其他加盟商会认为这条街有市场,于是纷纷开店,最终导致店铺‘拥挤’和‘无利可图’。”林杰坦率地说。
“但这不是一个有名的、优秀的家庭遇到的问题。”林杰直言,大多数薄利多销的线下经营企业,都会陷入“过度”开店的窘境。比如已经申请破产清算的拉夏贝尔,正在经历倒闭潮的ZARA。
“虽然卖的商品不一样,但本质都是薄利多销的快消品。这类企业很容易陷入‘为了卖东西而开店,最终因过度扩张开店而赔钱’的恶性循环。”
除了店铺的过度扩张,近几年名品的广告费用也在不断增加。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财年,名品广告及推广费用分别为0.86亿元、1.28亿元、2.15亿元。2021财年,广告费用同比增长67.97%,但营收增幅只有1%左右。
华说,这说明名优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减弱,所以即使加大促销力度,仍然无法换回相应的消费者。无疑,这也是造成名优产品最终流失的重要因素。
优秀产品说明书来源/名称燃财图
名优产品在面临增收和盈利双重困境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断崛起的互联网平台的打击。
李英涛告诉燃烧财经,所谓十元店的概念早些年在日本兴起。国内之所以一直很少有典型的大型企业,是因为十几年前“五元店”“十元店”刚刚起步,受到网络零售平台覆盖面的打击,才做大的。
“中国市场是全球制造中心,无数工厂、作坊和个人涌入互联网电商平台。以淘宝为例。平台初期就像一个巨大的10元店平台,主打低价商品。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平台的品类和价格也越来越丰富。但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线上无数中小商家形成的商品丰富、性价比优势比线下单一10元店更突出,这也导致线下很难出现类似10元店的经济业态。”
李英涛进一步分析,现阶段阿里、JD.COM、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十元店布局上有更大的先天优势,可能是“自营+外包+平台”的发展模式。这类产品购买频率更高,一旦具备竞争力,就能给整个平台带来强大的引流效应。
不过,李英涛也直言,如果要从线上走到线下,即使是互联网巨头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零售三要素的‘人货场’变了。当然,如果线下零售品牌走线上,挑战会更大。假设名优产品全面进入线上市场,缺乏流量基础,无法在线上与无数中小商家竞争。”
面对线上巨头和线下营收的困境,赖阳表示,线下经营、薄利多销的名优产品,必须找到长期生存的突破口。
王鹏还表示,除了零售业务,名创产品还需要开展更多面向其主要用户的其他业务。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海销售,十元店定位的企业在欧美、中国等互联网高度成熟的国家可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可能在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开辟另一种市场格局。
源自燃元素在本文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原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