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做什么生意好(潮汕做什么特色生意呢)

在潮州做什么生意好(潮汕做什么特色生意呢)

马化腾马化腾

一、潮汕:一个独特而矛盾的存在。

我大学毕业后,在潮汕住了五年。当时为了做生意,我几乎走遍了潮汕的每一个县,见了潮汕几百个中小企业主,和当地一些政府机关打过交道,也认识了一堆潮汕朋友。所以,潮汕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我的印象中,潮汕一直是一个独特而“矛盾”的存在。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潮汕的发展轨迹在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找不到类似的样本。说它“矛盾”是因为,首先,潮汕商帮以其凌厉凶狠的经营风格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商帮之一;汕头作为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不仅没有借助政策红利而登顶,反而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逐渐衰落。其次,潮汕人排外抱团,认人不认事;而持有这样一个群体的潮汕人,因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有时会把家人打死。最后,潮汕人有钱,潮汕有很多隐形的有钱人,但是当你走在潮汕的大街上,尤其是看着连江的水,你不会相信这个地方有很多有钱人,你会以为你去了越南,因为潮汕的城市环境建设还不如很多三四线城市;潮汕人手中的巨额财富与潮汕恶劣的城市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这种独特性和矛盾性,使得查普曼成为中国商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所以,大圣会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和你聊聊这个“外星人”。我会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查普曼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第二部分是:潮汕人是怎么做生意的?第三部分是:潮汕人做生意为什么这么好?文章很长,建议你先转发到你的收藏里,再慢慢看,因为这可能是全网关于查普曼最详细的文章了。

二、潮汕商人为啥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上世纪初,泰国国王拉玛六世写了一本书,叫《东方犹太人》。这本书表面上是在吹潮汕人的彩虹屁,说潮汕人勤劳,善于经商,但实际上暗藏的针很多。字里行间,暗示着潮汕人控制着泰国的经济核心,充满敌意。

马六世怕潮汕人,真的是因为潮汕人太会赚钱了:潮汕人甚至一度垄断了泰国经济。陈、、苏三位潮汕人,先后登上泰国首富宝座,在十大富豪榜中一度被八位潮汕人占据。可以说潮汕财团一跺脚,泰国经济就震动了。

潮汕人不仅在泰国赚钱,整个东南亚都有。有资料显示,当年潮汕走出国门的华侨有1000多万人,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其中泰国最多,有305万人,印尼有50多万人,新加坡有40多万人,马来西亚有40多万人。这里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泰国富豪,比如新加坡前首富、立邦漆创始人吴,他也是潮汕人。所以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有潮的地方就有查普曼”。可见查普曼分布很广。

在国内的商业江湖中,潮汕人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个人来说,李嘉诚、黄光裕、马都上过首富的宝座,而且都是潮汕人。综合来看:2018年新财富500强榜单中,潮汕有89人,从人数上远远超过其他地区;2016年的“万宝之争”也让宝能姚振华背后的潮汕财团大鳄浮出水面。公开数据显示,仅富德、宝能、朱孟依家族、乔欣集团四大潮汕财团,就控制和影响了至少1.1万亿的金融资产。

查普曼手里到底有多少钱,可能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查普曼赚钱的能力强、范围广、时间长,使他们无愧于“东方犹太人”的称号。

在潮州做什么生意好(潮汕做什么特色生意呢)

黄光裕黄光裕

三、潮汕人是咋做生意的?

潮汕人这么能赚钱。他们是如何做生意的?在潮汕呆了几年,看到身边几个朋友白手起家。短短几年,他们就做到了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潮汕人做生意确实有一套。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潮汕人做生意一般都有这些特点。

潮汕人做生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宁愿睡地板也不做老板。”

我记得那时候,我的部门招了一个有灵性的家伙。工作一段时间后,那家伙说你这里的工作对我来说太重了,然后他要辞职。一看到别人什么都不会,我还能说什么?所以我同意了。然后有一天,我和朋友去衡山路吃饭,看到那个精神的家伙自己开了一家肠粉店。这时候我才明白,重要的不是工作累不累,而是为谁工作。如果你觉得这个精神上的家伙只是个例,那你就太单纯了。后来,我遇到了几个这样的家伙。其中一个来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去开了一家奶茶店。另一个正在做事,突然去卖红酒了…对于潮汕人来说,打工只是为了体验生活,当老板才是最终的归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潮汕人不像内地很多地方那么重视教育,但是思想很开放:“孩子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做生意赚钱就行。”所以,除了李嘉诚推动的汕头大学,潮汕几乎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但潮汕的职业技术学校却遍地开花。主要是上职业技术学校周期短,见效快,实用。

所以我知道那些后来发了财的潮汕朋友。其实他们上学不多,出来办社会早。他们要么是在别人手里干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创业,要么是从小生意做起。都是靠做生意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

当老板不打工,似乎是刻在潮汕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潮汕人做生意的第二个特点是,“哪里能赚钱,哪里就能赚;怎么赚钱,就怎么做。”

查普曼对赚钱的机会非常敏感。在地产崛起的时代,潮汕人冲进了地产江湖,以至于现在深圳地产圈的地产大佬大部分都是潮汕人。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潮汕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华强北,所以之前网上有个问题:如何在华强北找到优质商品?下面好评最高的答案是:学习潮汕方言;因为整个华强北几乎都是潮汕人的江湖;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汕人正在冲进互联网,用互联网工具推动产业创新;潮汕人对赚钱的机会很敏感,就像鲨鱼见血一样。

潮汕人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潮汕人赚钱手段的“灵活性”更是惊人。

王志刚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认识一个做保险的潮汕老板。这个老板专门建了两栋别墅,里面养了近百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绝色美女。天下歌舞升平,老大以此为武器开路,所向披靡。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眼熟?那是因为距离汕头250公里的厦门也有人这么干过。只有那个人后来被判无期徒刑。

如果你认为这是潮汕人唯一的赚钱方式,那你就真的低估了查普曼的想象力。

30人被判无期徒刑以上,19人被判死刑,虚开增值税金额高达323亿,骗税42亿,涉税犯罪团伙约150个…这起发生在2001年的骗税案,成为建国以来金额最大、犯罪最疯狂、涉案人数最多的世纪第一税务案。

而这个案件发生的地方就是潮汕。

所以,灵活的赚钱手段成了一把双刃剑。如果它在风中健康成长,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的财富;而当它长在灰色地带,就会长成一个毒瘤。

查普曼成为江湖剑客挥舞这把双刃剑,游走江湖,刀口舔血,生死注定,富贵在天。

潮汕人经商的第三个特点是低调务实,默默发财。

王石曾说,“和盛创展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真正载体。”。

和盛展的掌门人是朱孟依,潮汕人,是地产圈的教父。江湖人称“朱老农”。朱老农极其低调。他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有一次,某媒体偷偷刊登了朱老农的照片。朱老农勃然大怒,与媒体大吵一架,同时将这家媒体投放的广告全部撤下。

同样低调务实的还有宝能的姚振华。有一次,姚振华的秘书给他买了一双7000元的皮鞋。姚振华拿到后,很生气。他觉得太浪费了,就骂了秘书。秘书只好退鞋换了一双2000元的皮鞋。姚振华有块天梭表,1989年戴过就不舍得换了。姚振华说,就是个表,只要能用就行。没必要买十万以上的表。

姚振华口才很好,演讲富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有时候宝能内部开会,原本只有一个小时的发言时间留给姚振华。但是,姚振华一发言,就能讲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简直让人无法接受。会说话,爱说话的姚振华,从来不喜欢出现在媒体面前。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根本不想站在屏幕前。据说姚振华曾经花了很多钱让自己的名字不出现在百度上。

我认识的很多潮汕老板其实都是这种风格:能省的钱不会乱花,能省的钱会省。比如,他们不会太在意个人生活,不搞花里胡哨的表面作品,但愿意花钱买房;该花的钱一定不能省,要花。比如你在国外投资,请客朋友,都很舍得花钱。

潮汕人的低调务实,一方面是由来已久的经商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舔血自保的策略。这一点我就不详细讨论了。你仔细品尝。总之,潮汕人都懂得默默发财,求利不求名。

潮汕人做生意的第四个特点是抱团。

2010年,国美股权之争达到高潮,黄光裕家族开始全面反击。一方面,黄光裕开始打感情牌,黄光裕在狱中写下《我的道歉和感谢》,黄光裕妻子杜鹃则灵活拉拢贝恩资本与陈晓对打;另一方面,潮汕商业集团也在短时间内筹集了20亿资金,帮助黄家来应对危机。在股市上,潮汕财团也大量买入国美股票,用真金白银支持黄光裕;最终,这场战斗以黄氏家族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2016年5月,“万宝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深交所同时向宝能和万科发出监管函,被视为各打50板,让控制权之争进入更微妙的阶段。被王石称为“野蛮人”的姚振华此时正处于风口浪尖。

2016年7月8日,姚振华在宝能总部接待了一波重要客人。这一波的嘉宾有汕头市委书记陈贤良、深圳汕头商会会长郑汉明、深圳潮汕商会会长黄裕红等人。在这次会议上,各地行长表示,如果宝能需要支持,会全力以赴支持。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虽然在证监会的介入下,姚振华最终没能吞下万科,甚至付出了十年内被禁入保险行业的代价。风起云涌之时,潮汕商帮挺身而出,无疑给了姚振华打一场攻坚战的底气和信心。

查普曼,作风凶狠,在商业江湖中像狼一样一只接一只地猎食;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有一个狼群站在他们身后。

在潮州做什么生意好(潮汕做什么特色生意呢)

李嘉诚李嘉诚

四、潮汕人为啥这么会做生意?

看完潮汕人是怎么做生意的,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好奇:潮汕人做生意为什么这么好?当我研究这背后的原因时,发现这简直就是一部潮汕人生存发展的血泪史。而我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部分,才能透彻理解查普曼的集体性格和商业风格,所以请耐心看完下面的内容。

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与新任宰相张盾有过节而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苦心孤诣的苏东坡在《流放之地》中写道:“一日三百荔枝,我愿为岭南人”。

岭南一直是古代朝廷押解重刑犯的理想之地。为什么?因为岭南真的很苦:气候潮湿,山林多,蛇虫鼠蚁,烟瘴横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从北京到岭南路途遥远,犯人能活着到达岭南已经很幸运了。到了岭南,就是一切噩梦的开始。人间炼狱会让生不如死。所以当时官场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人,就送他去岭南。于是,岭南成了“蛮夷之地”和“流放之地”。

当时苏东坡被贬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的徽州。惠州向东走了300公里,才真正到达潮汕。与徽州相比,潮汕简直就是“岭南之南”。

潮汕的地形与珠三角很多地方略有不同。潮汕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使得潮汕可利用的耕地极其有限,人均耕地更是少得可怜。古代只有平均水平的一半,现代只有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农业时代,耕地面积小意味着填饱肚子更难。

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带来耕地少,还带来可怕的地震和台风。

位于潮汕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属于广东五大地震带之一的泉山地震带。历史上地震频繁,小地震也多。

从1400年到1970年,潮汕有文字记载的地震有127次,国家地震部门确认的5级以上地震有10次。最大的一次是1918年2月13日南澳大利亚附近的7.3级地震。

那是大年初三,许多人都在走亲访友。下午两点左右,人们突然听到雷声滚滚。空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硫磺气味。华英学校附近的主干道突然裂开一条30多米的裂缝,滚烫的硫磺水从裂缝中涌出,路人四处逃散。地震导致大面积房屋倒塌。金山街高盛剧院除舞台外全部倒塌,造成40多人死亡,20多人受伤。整个万寨茶楼倒塌,造成20多人死亡,30多人受伤。当晚22时许,第二次余震发生,震塌了一座正在演出的剧场。剧院里没有人能幸免。

据《汕头年谱》等史料记载,地震持续20分钟,汕头多处建筑、商店、影剧院、政府机关等房屋倒塌,造成200多人死亡,300多人重伤,500多人轻伤。整个潮汕地区,因为这次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有近万人伤亡。

四年后,八二台风成为潮汕人的又一场噩梦。

1922年8月2日,12级台风袭击汕头,史称“八二风灾”。《潮州县志》将这次台风描述为“风大,山撼山,木屋拔”,大致意思是台风凶猛到可以借强风震山、连根拔起、掀屋。

台风持续了一整天,最终导致汕头超过80%的地区受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超过一半的房屋倒塌,夺走了近8万人的生命。

建国后,潮汕曾多次遭受台风侵袭,如1969年的3号台风。这场超强台风造成几层楼的巨浪冲上海堤,将几个人抱着的大榕树连根拔起,5060吨的机动船被潮水抛上陆地,潮阳县牛田洋垦区85公里长、3.5米高的海堤被拦腰截断2米,只剩下1.5米高。汕头市区平均取水1.5米。

如果说地震、台风是“天灾”,那么潮汕人就需要应对其他“人祸”,也就是海贼。

自唐代以来,潮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贸易的门户,拥有驼林湾、城阳港、张林港等近十个良港。航运和贸易的发展让恩格斯赞叹不已:“汕头是远东唯一具有商业性质的城市。”

哪里有商船,哪里就有海盗。公元1133年2月,海盗李生袭击潮州,烧毁无数房屋。那段时间,他入侵潮州城,城内官兵根本抵挡不住。后来,在海阳县乡绅的努力下,他招募了大量的村民兵,与官兵一起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海盗终于被赶出了潮州。

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政策。这对于物产并不丰富,只能“靠海吃饭”的潮汕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所迫,很多人只能铤而走险。

于是,潮汕地区出现了新一批兼职海盗。官兵来检查,就变成了老实的渔民;官兵一走,就成了凶狠的海盗。明朝后期,出现了许多专业岛屿。

其中最著名的是传说中的海盗头子林凤。林凤领导的海盗集团在鼎盛时期拥有300多艘船只和4万多人。公元573年,林凤海盗先后袭击澄海、潮洲和惠来,杀害贪官,抢劫百姓。后来林凤占领南澳,与朝廷媾和,被广东连长尹正茂拒绝。后来,林凤去了菲律宾,杀死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指挥官戈因特,并在林加廷湾建都,自称国王。这是另外一个故事。让我们按下不看。

总之潮汕人苦于海贼。1552年,潮州有95万人。第二年,海盗兴起,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入侵了十八次。574年,潮州人口突然下降到71.25万,减少了四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人能经商,其实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属性使然。

首先,潮汕耕地面积稀少,使得潮汕人没有办法从事小农经济。他们不能靠种地填饱肚子,只能靠做生意。所以说潮汕人与其说是自身的商业基因,不如说是生活所迫。

其次,为了应对由来已久的“天灾人祸”,即地震、台风、海贼,潮汕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山塘文化和侨乡文化。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政府不靠谱,比如海盗来了,官兵要么不能及时赶到,要么到了也打不过。他们不得不依靠氏族来迅速聚集力量抵抗海盗;比如1918年南澳地震后,时任广东巡抚的陈炯明只拨款2万元给潮汕。但1922年“八二飓风”后,由于当时的政府忙于北伐,基本上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援助;潮汕人要抵御天灾人祸,只能一起战斗。这就是这样一群潮汕人的根。

最后,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给了潮汕地区两次机会。一个契机是潮汕成为最早接触海外贸易的地区,加速了商业化进程,也实现了潮汕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另一个机会是,出现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使得查普曼大规模走向海外。这两个机会的直接结果是,查普曼拥有更广泛和前沿的商业信息和视野,从而能够迅速抓住赚钱的机会。

如果用两句话总结查普曼,我觉得应该是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能温饱,谁愿意流离失所?

第二句是:一半是陆地,一半是海水,也是善恶,江湖皆大欢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丁俊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