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文|每日人物杨欣怡杜杜编辑钟十五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国,野生动物被推上风口浪尖。各地迅速颁布禁售令,野生动物贸易受到严格控制。但是养了30年蛇并经历过非典的顾并不害怕。她以为疫情过去,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两个多月后,4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常见的特种养殖动物如蛇、竹鼠、果子狸等不在其中。这彻底摧毁了顾等专业户在漫长等待中的唯一希望。

顾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农民的抱怨,贷款还不上,牲畜饿死。第一次,以前要回答问题的时候,她觉得很无助。55岁的顾已经做好了失业的准备。

5月8日是目录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这将决定蛇、果子狸、竹鼠等特种动物能否进入目录。顾和全国1000多万野生动物养殖从业者都在等待这一天。

不在目录里,被判“死缓”的特种养殖。

顾养蛇28年,遇到过无数烦恼,最后都过去了。但是这一次,顾真的慌了。她担心她的农场撑不了多久。

从1月底开始,各地林业局陆续向当地专业户发出禁售通知。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根除食用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只有列入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的动物才可以适用《畜牧法》的规定,允许食用交易。

消息刚出来时,一些农民打电话问顾对这个决定的看法。她总是用17年前的非典经历安慰他们。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顾学玲在业内小有名气,曾出过7本蛇类养殖教科书。(图源自受访者)顾在业内颇有名气,出版了7本养蛇教材。(图片来自受访者)

非典的经历是一颗定心丸,一度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当时国家制定政策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她向亲戚朋友借钱办了个养牛场,想以此谋生。但是半年后,买蛇的人又来了,顾重操旧业,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疫情过后,非典之前,65元一斤的蛇卖到了每斤98元的高价。

从那以后,顾没有遇到任何大的麻烦,甚至过去两年频繁的洪水也没有击倒她。养蛇的地下室去年被淹了,所以她把2000条蛇承包给了另外两个养殖户。没有了蛇的照顾,顾每天忙着修复工地,想尽快恢复养殖。

《决定》刚出台时,她连续三天发同一条微博,“耐心等待,毫无怨言”。

然而,决定公布后不到两个月,4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份家畜遗传资源目录,击碎了她和其他农民脆弱的信心。

4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13种特种畜禽名单中没有常见的蛇、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动物。这意味着,目录一旦通过,与目录外物种相关的特种养殖业将被全面禁止。

目录的征求意见时间为一个月。农民形容这是一种“缓刑”,但他们不愿意放弃。农民们纷纷给顾打电话,询问的语气比以前更加急切。一时之间,顾竟是如此罕见,以至于她失去了理智。“我真的说不准以后会怎么样”。

广东省翁源县果子狸养殖户范也深受其害。

顾和范是一个200多人的特殊农民群体。他们是4月初刚成立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今年是范养殖果子狸的第七个年头。

1月底,他收到了林业局的禁售通知。我以为只是暂时停售,他只囤积了两个多月的饲料。

三个月后,范等人来的不是解禁销售的通知,而是4月8日的目录征求意见稿,果子狸不在其中。

下午,他决定减少饲料量,停止新建河狸舍,让工人把钢筋、砖块等材料搬回仓库。

果子狸没有进入目录,范彻底失去了养殖的热情。他不再给果子狸购买额外的营养,甚至把原来一天的饲料分成三天,以降低成本。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过去,范明强会去市场批发葡萄、鹰嘴桃等当季水果作为果子狸的加餐。(图源自受访者)以前,范会去市场批发葡萄、鹰嘴豆等时令水果,作为果子狸的零食。(图片来自受访者)

因饥饿导致的果子狸死亡事件在养殖场不断发生。喂食量减少后不到一周,母狸为了保护自己吃掉了幼崽,瘦弱的狸被同伴咬伤。一个月内,果子狸死亡数量超过50只。

他把死去的果子狸清理干净,一只一只拍照,最后挖了个坑,埋在农场附近的果树下。这种每周一次的固定流程伤透了范的心。其他养殖户也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家果子狸死亡的照片。当他看到他们时,他感到非常不舒服,有时他整夜失眠。

按照每只果子狸2000元计算,加上每天3000到4000元的饲料钱和4个工人每月2000多的工资,今年以来范已经亏了70多万。

也有那些小农户吃亏了。据范介绍,那些15万左右启动资金的小农户中,有的去年刚贷了8万建河狸房,现在进退两难。“他们只能靠花芽维持生计”。

特种养殖,曾经是1400万人的致富经历。

从2004年开始养殖以来,范多次投资,建了更大的工厂,购买了更多的养殖河狸,投资金额从10多万增加到200多万。

2019年,范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填补之前养猪场猪瘟造成的资金窟窿,从银行贷了80万元,但现在资金已经见底,无法偿还。

今年对于粉丝强明来说本来是很有希望的一年。他计划建造两座新的海狸屋,每座600平方米。建成后,它们可以容纳1500只商业海狸,从而实现存量翻倍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产值超过5206亿元,野生动物养殖业专职和兼职从业人员超过1409万人。

种养一直被认为是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与猪、牛、鸡、鸭等传统畜禽养殖业投资大、周期长不同,特种养殖往往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

顾早就发现了这一点。1992年,顾开始养蛇,为的是给孩子筹集经营费用。最早的时候,蛇的种类不到100种。2017年,古凌雪饲养了3000种蛇,每年可收获近2万枚蛇蛋。

同时,她免费向来家里学习的养殖户传授养蛇技术,对方只需要答应从她这里买苗就可以了。顾的《养蛇致富》一书曾在央视《一条生财之路》、《绿房子空、《每日农经》等节目中报道,有些节目她还不止一次参加。2000年前后,每年都有数百人上门学习养蛇技术。

二十年过去了,大部分都已经靠养蛇挣钱买房买车了。2018年,一枚蛇王蛋卖到了近50元的价格。一些农民和顾分享了这份喜悦。“蛇蛋真像金子”。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每年顾学玲的养殖场都会收获很多大王蛇蛋,她会选取部分进行孵化。(图源自受访者)每年,顾的农场都会收获很多蛇王卵,她会挑选一些进行孵化。(图片来自受访者)

来自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的姜也希望进行特种养殖。

2008年,江通过中央7频道的《致富之书》了解到桂林养殖竹鼠的情况,于是埋下了养殖竹鼠的念头。

他算了一笔账。一只竹鼠从幼苗长到成熟出售只需要6个月,成本60-70元一只。一只三斤重的成年竹鼠市场价可达200-300元,平均纯收入一两百元。此外,每对竹鼠一年可繁殖三胎,总数为8-15只,可在短时间内扩大繁殖规模。

正是因为竹鼠养殖带来的利益,江在2010年放弃了年收入十几万的生意,决定投身竹鼠养殖。

2011年,姜联合一些农户成立了竹鼠养殖合作社。到2020年初,姜的合作社存栏竹鼠14万只,总投入4000多万,年收入1620万,带动50多户农民致富。

这些特种动物的养殖,近年来也被地方政府视为当地的扶贫措施。

2018年,江西省赣州市将果子狸养殖纳入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每引进一组(1公2母)果子狸,赣州市给予1500元补贴。

同样在2018年,广西扶贫办向全省下发《关于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通知》,明确将竹鼠蛇列为县级“5+2”,村级“3+1”。根据该通知,广西的贫困户养一只竹鼠可获得56-120元的补贴,养一条蛇可获得35-75元的补贴。相比之下,贫困户养一只鸡只能得到7-15元的补贴。

江合作社有一个竹鼠场,是由9个贫困户共同投资的。种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贫困户只需饲养即可。等竹鼠成熟了,就被公司收购了。

扶贫项目于2017年启动。第二年贫困户收入8万多。预计2020年收入达到20万,让贫困户在还清贷款的同时脱贫致富。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养殖户年前刚刚改建的现代化竹鼠养殖场,安装有自动清粪设备。(图源自受访者)年前农民刚刚改建的现代化竹鼠场,配备了自动清粪设备。(图片来自受访者)

姜心想,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合作社的年收入将增加近一倍,达到3000万元,农民将获得更多的分红。

然而,竹鼠蛇专项养殖扶贫项目随着1月份禁售令的发布戛然而止。

禁止令下达后,贫困户的竹鼠不准交易,但日常投入不能少。”他们仅贷款就借了40多万元.”江很担心他们。

“这显然是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扶贫项目。怎么能禁止呢?”目录发布后,一些农民提出了他们最大的疑问。

特种养殖的“野”争与检疫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尽管病毒的确切来源尚未确定,但专家和公众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野生动物身上。

在疫情爆发前,粉丝强明从未将果子狸与新冠肺炎联系在一起。他每年能卖出上千只果子狸,大部分供应广东本地市场,少数销往广西。“我养了七八年了,没听说过有人因为吃了养殖果子狸而生病的。”

范强明完全支持禁食非法野味,但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人工饲养的果子狸也被列为非法野生动物。

在他看来,自己养殖的果子狸证照齐全,与“野味”无关。早在繁殖之初,范就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许可证》。

范也认为,他的农场各个方面都在规范运作。每年,兽医都会给农场里的成千上万只果子狸注射疫苗,并定期给它们的房子消毒。范的农场也是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疫情期间,范明强所在地区的多家养殖场都被采样检查,检测结果均合格。(图源自受访者)疫情期间,对范辖区内多家养殖场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图片来自受访者)

和他一样,竹鼠养殖户姜也认为,竹鼠不应该为病毒“背锅”。在他眼里,养殖的竹鼠比其他传统畜禽更干净。“它们只吃饲料,不喝水。”江觉得,在封闭养殖下,养殖的竹鼠是不可能感染病毒的,甚至“农民可以在鼠房里吃饭”

但是,无论是封闭的养殖环境,还是完善的消毒措施,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芳看来,都不能成为没有病毒风险的基础。

他告诉每日人物,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农民养的特种动物还是野生动物。驯养动物需要很长的时间,仓鼠、龙猫等短期驯养的动物经历了大约70年到100年的驯化期。而竹鼠、蛇、豪猪等动物的繁殖时间都比较短,现有的对它们的科学研究还远远不够。

他还表示,任何动物养殖,包括《目录》中的传统畜禽,都存在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比如之前爆发的非洲猪瘟、禽流感等。

与特种养殖不同,传统畜禽养殖形成了规范的养殖流程和成熟的检疫标准,风险在人类可控范围内。而特种养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检疫标准,包括养殖场场地、运输、屠宰等一系列步骤。

一些竹农和鼠农承认这一点。目前大部分养殖户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养殖。

管理上的盲点也是存在的。事实上,陆生野生动物如竹鼠、蛇、果子狸等。,这些都是允许饲养的,以前都是由林业部门管理的。然而,负责牲畜饲养的农业部门并没有制定这些野生动物的饲养和检疫条例。

这样一来,虽然这些野生动物在林业部门的许可下可以合法饲养,但一旦离开养殖场,进入市场流通销售领域,就处于监管盲区,属于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都不管的“两不管”产品。

针对这一行业缺口,王芳认为这些漏洞短期内无法填补,所以现在他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抚养孩子的问题很复杂。不仅关系到科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政策和民生。这是一个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他希望后期能有听证会,用明确的标准对每一种养殖动物进行讨论和衡量,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殖户之间建立理性对话的渠道。

艰难转型,农民何去何从?

4月16日,新京报报道,广东东源县3000多只竹鼠已被无害化处理。农民损失了数百万元。范也注意到了的消息,想起自己过去的三个月,他也有同感。

整个二三月份,范几乎每周去一次县林业局反映自己的现状,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农户能拿到一笔应急饲料款,但得到的回应都是“等着”。

最近几个农民朋友坐不住了。他们请范一起去当地市政府。范不同意,并劝他的朋友们耐心等待,至少要等到5月8日。

但江等不及了。为了维持竹鼠的生存,合作社每天要支出4万元,已经是负债经营。他还向林业局提出贷款请求,希望能熬到5月8日,但无果。“他们说如果贷款给我,就等于变相支持竹鼠养殖,违背政策。”姜杰转述林业局的回复,让他感到无奈。

为了尽可能地省钱,姜改变了饲料比例,而竹子等粗粮的比例增加了。“竹子是自己在山上砍的,不用花钱”,也相应减少了玉米等面粉大米的投喂。但是,影响很快就出现了。农场里每天都有竹鼠死于营养不良,竹鼠的存量持续下降。

每日农经养牛(三农养牛致富经)

在禁止交易的三个月里,养殖户的竹鼠一天比一天瘦。(图源自受访者)在禁止交易的三个月里,农民的竹鼠一天比一天瘦。(图片来自受访者)

但江忍不住了。他借不到钱。“现在其他人都知道竹鼠养殖是什么样子,都不愿意借钱给我。”当手头的钱都花光了,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的竹鼠饿死。

姜的很多微信好友都是农民。最近朋友圈充斥着卖茶叶、卖纸尿裤、养殖野蜂的新广告。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江竹鼠。他以为几千万的投资不能放弃,他坚持要等到最后的结果。

范也觉得转型对自己来说不太现实。人到中年,他没有重新开始的资本和勇气。“债务还没还,转型怎么这么容易?”

范已经做了一个计划。如果果子狸最终被禁,他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补偿价格。“至少不能低于成本价吧?”

姜没有考虑过的赔偿问题。他相信,只要目录还没有最终确定,一切都会好转。他频繁在朋友圈发表对草案的评论,号召大家为竹鼠投票。

随着最后期限一天一天的临近,越来越紧张。5月4日,他更新了朋友圈,没有再提竹鼠。他写道,“穷则不能讨饭,不死则出来。”他把这次经历视为对自己的磨练。

五十多岁的顾再也没有力气四处奔波了。她在朋友圈和微博上传农民诉求的视频,转发评论征求意见稿的文章,呼吁大家为蛇发声。

她不知道这些诉求能带来什么。“但做总比不做好。”

每年四月,顾都在蛇房里忙碌,给蛇房加温,给冬眠后的蛇喂食。现在,农场空没了,杂草长了一米多高。她放了一些鸭子和鹅进去吃草。她也会开车去农场,在那里坐一下午。

她幻想着当两只鹅吃光了杂草,熟悉的蛇会回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范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阳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