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种类由什么决定(糖类都包括什么)


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脂肪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不一样.自然界有40多种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种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酸一般由4个到24个碳原子组成.
脂肪酸分三大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在多数有机溶剂中溶解,但不溶解于水.
脂肪 -------------C,H,O三种元素组成
磷脂 ----C,H,O,N、P五种元素组成
固醇-----------C、H、O三种元素组成
重金属原义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铅等,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
相对密度在4.5g/cm以上的金属,称作重金属.原子序数从23(V)至92(U)的天然金属元素有60种,除其中的6种外,其余54种的相对密度都大于4.5g/cm,因此从相对密度的意义上讲,这54种金属都是重金属.但是,在进行元素分类时,其中有的属于稀土金属,有的划归了难熔金属,最终在工业上真正划入重金属的为10种金属元素:铜、铅、锌、锡、镍、钴、锑、汞、镉和铋.这10种重金属除了具有金属共性及密度大于5以外,并无其他特别的
重金属
共性.各种重金属各有各的性质.
铬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很高兴为您解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将钙、镁等归属中量元素,将钠、硼、铁等归属微量元素,这个分类方法是以生物体为寄存对象,生物(排除微生物)生长吸收或储存的元素含量为依据。对应还有“大量元素”,这都不是传统概念以地球地质元素含量占比为依据。
大量元素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对碳、氢、氧、氮、磷和钾6种元素需求非常大,在生物体干物质中质量占比普遍1%以上(磷最少,略低于1%;碳、氢、氧占比超90%),这6种被归属为为大量元素。
糖是植物的主站干物质成分,单糖是直接参与植物新陈代谢的基础物质,多糖是如细胞壁等的细胞物质主要构成。而糖的化学结构,就是由碳、氢、氧组合成了有机物大分子。
同样,氮、磷、钾也是植物生成所需的重要且量大的元素。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磷,参与细胞核和核酸的构成;钾,细胞的生化反应缓液,使生理正常。
中量元素
钙、镁、硫等元素在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仅次于氮、磷、钾,而比其他元素需求要高很多,在生物体干物质中质量占比0.1%〜1%左右,这一类元素归属为中量元素。
钙,也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硫,以硫化物形式利于植物蛋白合成;镁,是生物酶的活化剂,也是构成叶绿素唯一的金属元素。
在有些分类中,没有中量元素一类,将中量元素直接归类于大量元素中。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范围比较广,不同生物体(如动物和植物)对不同微量元素的需求不同,但整体干物质占比普遍小于0.1%,这一类元素归属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虽然含量非常低,但对正常生物体来说不可或缺。如人体的铁元素,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促进造血;铜,参与造血,增强人体免疫力,参与色素的形成等。而对于植物来说,如钼,是固氮酶和硝酸还原酶的重要成份,确认了钼,豆科植物固氮作用发挥不了;硼,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正常运转,促进官的形成和发育,促进细胞和细胞生长等。
生物体的元素含量归属与地球地质元素含量归属有一定的重合,但不是一个概念,占比值也不同。而地质元素含量分地球、地幔、地核等不同层理,含量差异也较大。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具体含量不详,根据铁质陨石推断,应该达到90%左右;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约46.6%;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约78%。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物质是“有”的代名词。于是,物质是始终存在的,其无始无终。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分别提出了原子论。他们认为,物质的始基是不可再分的原子,而原子之间的空隙则是虚无。然而,如果我们从物理的角度来认识世界,那么我们的宇宙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其一是离散的能量,其二是聚集的能量。前者是具有物理意义的空间,而后者就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于是,虽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的差异仅在于粒子的存在形式不同;然而,由于自然界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封闭体系的物质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性质。比如,被封闭的粒子动能,形成了较大的质量和体积。于是,物质具有较为明显的惯性和引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物质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转化为怎样才能使离散的能量聚集成封闭的物质?这一问题的转化,使物质的无中生有,变为粒子存在形式的变化。所谓物质,其本质上是耗散结构系统。物质的生成违背了热力学中的熵增原则,其仅只是为了满足更大范围的熵增而在局部暂时形成熵减的过程。比如,植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robot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