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秋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四、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五、教师强调: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课文注释为北方的海,指东海的北部,其实应该是指渤海,当时的黄河是入渤海;今常义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百川灌河(古:特指黄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或者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被………所……固定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七、学生朗读课文,并置疑。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秋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涘: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秋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秋水教案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原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