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

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诗: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创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赏析: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拓展内容:自题金山画像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