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借钱的app(快速借钱无需审核)
开通贷款功能会送VIP会员——最近上班族发现,手机里的各种app突然变成了“理财app”。甚至当你打开一个视频APP的时候,你会受到“VIP会员”的诱惑,鼓励用户开通贷款功能。
不仅仅是视频平台,还有社交生活、打车、旅游等各类app。现在都植入了贷款入口,经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风险,甚至还刻意宣传“利率低”“付款快”。
试验
9个应用中有26个可以借到钱。
“之前偶然看到那个广告,觉得是个好东西。”一天工作结束,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刷短视频或者看网剧。有一次,她刚打开爱奇艺APP,突然发现平台弹出一个广告,“免费送VIP会员3个月”。小时候以为是平台在做活动。当我想到可以省下几十块钱的会费时,她欣然点了进去。
但是后来,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不对劲。页面上方写着“新用户获得30天首笔免息券”,中间还有“最高可贷金额20万”的大字。获取会员的按钮在哪里?仔细一看,原来在“3个月会员”旁边,有一列小字“首笔贷款已交付”。小时不急需用钱,自然也就不需要借钱了。但是,当她想到平台以发会员为幌子忽悠自己借钱的时候,她就火了。“我想我可以存点钱。结果平台还是想收利息给我多赚点钱。”
“你觉得看视频和借钱有关系吗?你借钱开会员了吗?”小时很搞笑。让她没想到的是,随后她又打开了手机上的其他5个视频app,发现其中4个居然有借钱的功能。这些平台有的会发弹窗广告,套路也是“借钱送会员”。还有的则没有那么明目张胆,而是在平台的“钱包”页面植入借钱的功能,只有用户在平台充值时才会看到。
既然这么多视频app都有贷款功能,那其他app会不会也有?记者下载了各种常用app。结果下载的29个app中有26个可以借钱,这些app的主要功能包括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等方面。
其中,部分app还主打贷款功能。例如,用于扫码和骑自行车共享的Hellobike APP,其借用功能按钮放置在主页的中央。如果你是饿了么,有七八种贷款服务可以接入。就连360这样的杀毒app,WPS这样的文档类app都可以借钱。其中有很多平台会像视频APP“送会员”一样给一些小恩小惠,有的会在付费时给用户一些费用减免,还有的会以送充现金红包的名义一步步引诱用户借钱。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漏洞
审核标准太宽松。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平台的借款功能都是以“实时审批,快速支付”为卖点。记者尝试逐一打开贷款功能,发现部分平台的审核较为宽松。
最容易打开的步骤是支付宝、微信等支付类app,或许是因为平时可以掌握消费数据。这些平台不需要任何其他信息,只需点击打开按钮,就可以打开贷款功能。
还有一些app,需要你提供一些个人资料。比如美团外卖APP,填写身份证号、刷脸后,平台几乎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计算,最终给出1.8万元的贷款额度。
填身份证号刷脸,APP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计算。
对于其他app,借用步骤会略显繁琐。除了上传身份证和刷脸,还需要填写个人工作、住址等信息。但记者发现,即使这些信息是随机填写的,一些平台仍然可以通过审批,并给予额度。
此外,有些app会在第一次审核时通知用户不通过,但也会为用户指出“其他途径”用平台接入的其他贷款服务借款。有的会直接让用户下载另一个贷款程序,在上面借钱。记者试用发现,有些贷款手续虽然只填写一次信息,但会直接为用户向三家不同的贷款机构申请。如果再次失败,会给用户推送一个“为什么查询失败”的“查信用”软件,这个软件需要额外收费。
记者发现,审核成功似乎与电话通讯录里有多少人有关。很多平台在审核时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上的权限,查看通讯录。首先,记者使用了一张使用频率较高,通讯录中人数较多的电话卡,审核顺利。但是当换成另一张新的没有通讯录好友的卡时,几个app都显示审核失败。
26款app中,有14款最终获批,并开通了贷款功能。APP给的额度一般是两三万,最多的一个直接给了10万的额度。所有平台贷款金额加起来30万。
毛妮
广告以低利息为噱头。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上,除了宣称快审快贷,还有很多app会以极低的利率诱惑你打开。比如百度贴吧APP宣称最高贷款额度20万,而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然而,当记者填写各种信息时,平台给出的最终额度只有7500元,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还有一些app,在宣传时往往不告知年化利率,而是使用“日息三千”、“日息五千”等日息。还有的干脆没有利率百分比,而是采用举例的方式,比如“1万元一天利息只在2元”。有些平台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更小,会把例子变成“借款1000元,利息只有0.16元”等等。
为了混淆利率数字,平台宣传中经常使用例子。
在手机的微博里,贷款广告里写着最低日利率。计算后发现最低年化利率为10.95%。批准后,贷款利率变成了24%。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记者填写贷款金额时,APP上还用小字注明“您正在享受6.6折利率优惠,1000元只需0.67一天。”本来记者以为平台已经给出了利率优惠,但是一算发现,这个数字算出来的年化利率还是24%,根本没有6.6%的优惠。
明明写着利率优惠,却还是和原来的利率一样。
除了在利息上做手脚,一些平台还会对借款人发起“电话攻势”。平台在饿了么开通贷款时,平台将记者分流到另一个贷款APP。记者先用手机号注册,上传了身份证信息。但由于当时使用的手机卡是没有通讯录好友的新卡,后来填写个人信息时无法从通讯录中选择联系人,最后无法放弃。仅仅半个小时后,记者就接到了该平台客服的电话,电话中不断催促记者继续填写个人信息完成审核。即使记者解释了填写信息中的问题,该平台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又打了两次电话。
正德
诱导借贷容易造成“过度借贷”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顾磊认为,APP中大量接入贷款功能的现象可能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为了让放贷更容易,平台之间可能会互相攀比,竞相降低贷款利率,这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影响很大。也可能对全国统一利率价格产生影响。”
顾磊提到,今年2月,银监会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在调查中,仍有部分平台在联合当地法人银行发放贷款,但记者明显不在银行的服务范围内。对于异地放贷的现象,顾磊认为在实际监管中难度相当大。“既然贷款是在网上完成的,那怎么识别借款人的所在地呢?是以手机所在地为准还是以手机号注册地为准?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互联网经济学专家刘兴亮看来,APP中发放的消费信贷大多是无担保的,对促进消费有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诱导,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制力差的群体可能会过度借贷。“比如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普遍没有受到良好的金融教育。他们通常会过多地使用这些应用程序。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掉进贷款陷阱,甚至导致以贷养贷。”
事实上,刘兴亮担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网络论坛的信贷区早已成了“以贷养贷”的讨论区,“哪家机构审核后快速付款”成了最常见的帖子,还有的列出了自己的债务明细。就一个人欠了七八家机构的贷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