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老卖老是什么意思啊(倚老卖老是什么意思啊)

忌,即禁忌,指的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有些事是不该做的,这是常事。是老年的一个阶段,有些独特的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特点,老年禁忌不一定有下面我说的。未来或多或少,还不确定。骑驴看笔录,走着瞧。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避免:话太多。

说话,除了哑巴,是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动作。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要看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这里不多说了,也没有“祸从口出”、“金人守口如瓶”的意思。如果你说话,你会陷入困境;话不多,话就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你陷入困境。舌头的毛病不仅限于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都可能惹麻烦。

我先举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的时候,思路清晰,不爱说话。一进入旧世界,脾气就大变,可能是老年痴呆症有什么原因。说多了,也没搞清楚。有一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年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建的礼堂举行。必须邀请这位老人在开幕式上讲话。我们都知道他有这个问题。我们让他老婆提前准备了一份演讲稿,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塞进他的上衣口袋,反复叮嘱他看完就走。但是,一上讲台,他就忘得一干二净,装腔作势,开始讲话,听起来像是要从世界之初说起。如果到了那天的会议,中间至少还有3000年,主席会有点不耐烦。我们采取紧急措施,请他的妻子上台,从口袋里拿出讲话稿,让他念,然后下台,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就不多说了。据我个人观察,不是每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有的人没有。我说是“小问题”,其实不是。我想问一下,我上面举的会议例子不会造成极其尴尬的局面吗?当然,话又说回来,爱讲长篇大论的人不仅限于老年人,也有中青年,但大多是老年人。因此,我编了四个句子。献给老人:老人,血气有所下降;刹车失灵了,所以要小心。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第二:倚老卖老。

与五六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生活相对正常(我就说“比较”)相比,周恩来招待外宾后,有时会在外宾离开后把参加招待的中国同志留在后面,谈谈招待中有什么问题或失误,有点总结经验的味道。这时,刚才外宾在这里时的严肃景象,变成了轻松活泼的景象,大家都在争着发言,谈笑风生,有时一直谈到深夜。有一次,总理在讲话中使用了中国常用词“资历”。一瞬间,译者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翻译成英文。总理注意到了,于是客人走后,留下中国同志商量怎么翻译好这个词。

平心而论,人老了,也不能说是好事。他们又老又恶心。但也不能说是坏事。一个是年纪大,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经历。有时候对个人甚至国家都有一定的用处。但是,这种使用必须用事实来证明。如果你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就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另外,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我最不喜欢别人看不起他。一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心里就难受,甚至愤怒从心里起,离开了。有时候会让双方都不开心,甚至闹出恩怨。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一个人是否被尊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论资排辈都是徒劳。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三:不接受老。

傅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坦承老年》可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人在变老是客观事实,老了才承认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如果你拒绝服从旧的时代,你就会近乎理想主义。在中国古代的史记和古典小说中,不服从旧的例子数不胜数,众所周知,不必一一列举。但是,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一点:古今论者大多为不顺从旧而歌功颂德,这有点偏颇,绝对无条件地为不顺从旧而歌功颂德。有害无益。

空说了也无济于事。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那是1995年,我84岁。然而,我一点也没感觉到。不知道自己老了,正处于人生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两年天天去大图书馆,风雪无阻。我有点忘乎所以了。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样,四点半起床,去东单元的书房写作。刹那间,我的肚子给了我一个信号:该填饱肚子了。一看表,已经六点多了。于是我放下笔,准备回西屋吃早饭’。但是不知道是谁从外面把门锁上的,但是里面打不开。我惊讶极了,回头一看,密封的阳台上有一扇可以打开的玻璃窗。于是我想都没想,立刻打开窗户跳了出去。从窗户到地面大约有一米八高。一落地就摔了个大跟头,脚后跟有点疼。它旁边是石灰台阶的拐角。如果撞了头,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很害怕。上午下午都有会,第二天开车几百里到天津南开大学做讲座。我的脚肿了。第三天去校医院检查,左脚跟有点骨折。

我这样不服老,而且是昏昏沉沉的不服老。绝对不能接受。

上面我讲了不接受老年的恐怖,也讲了提前养老的荒谬。但是,你将何去何从?在我看来,不应该在战略上顺从老年,而应该在战术上顺从老年。两者的结合几乎一样普遍。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四:提当年的勇气。

我做了一个梦。

我开的是祥云什么的。我飞到了天宫,参加了在凌霄音乐厅多功能厅举行的一次静修。项羽是第一个发言人。早年指挥几十万壮士,跑遍天下。各行各业的王公都跪下了。他是诸侯之首,颐指气使,无人敢违。酒席摆在门口,把刘邦吓得像只小老鼠。说到开心。跳舞和吐痰。突然,一个神站出来问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是怎么回事?”项羽立刻低下了头,仿佛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

第二个说话的是吕布,手持画戟在天,英气逼人。他自吹自擂,吹嘘自己如何打了貂蝉,杀了董卓,杀了天下人。虎牢关击败关、张、刘,天下无敌。一个仙女在他正狂喜的时候突然大声打断了他的讲话:“在白门楼上,他跪下来向曹操求饶。大耳贼刘备用一句话毁了你的一生。怎么回事?”吕布面色大变,汗流浃背,立刻退下,像一只战败的公鸡。

谁都看得出来我的梦是假的。然而,在众生中,尤其是在老年,有一些人靠吹嘘自己的勇气而生活。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争强好胜可能是人类的本能。但是,一旦年纪大了,求胜心切,身体虚弱,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但我又不甘心自卑,只能自吹当年勇敢来安慰自己。这种情况,别人帮不上忙。“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是你要随时保持警惕。

现在一些拿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都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无论冠军、金牌有多辉煌,一旦拿到,都是过去,从现在开始要从头开始。

我认为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五:自我隔离。

活到老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灾难。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所以是幸福;但是老年有它的难处,所以它是一场灾难。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灾难是自我孤立。封闭,行动上封闭,思想感情上封闭,形式和程度因人而异。老人懂事,别人不懂事。前者更能理解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知道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永远不要要求事物永远不变。后者恰恰相反,要求事物是永恒的;即使有,也是越来越差。上面说的九斤女就属于这种人。这种人,即使还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上,却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这是最常见的自我隔离形式。

我高中的时候,有个教经典的老师,是个秀才,还是前清朝的举人。五经四书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据说还能背下来。他教我们经典和诗经,从来不带课本,业务很熟练。

但是学生不喜欢他。因为他守口如瓶:“我们大清国怎么样?”学生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清国”,他的真实姓名被隐藏起来了。我们觉得他是老古董,他觉得我们是新造反派。我们之间不是代沟,而是深渊。他完全封闭了自己。

在我看来,无论老年人有什么形式的自我隔离,对他们的个人健康都是有害的。我建议世界上所有的老年人纠正这一缺点。和年轻人在一起,即使是“新人”,他们的活力也会一直感染老年人。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忌:总想着死。

对死亡又爱又恨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我们只能尊重,不能妄加评论。

作为万物之灵,人也不例外。俗话说,“去黄权的路上没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但是,人老了,尤其是到了耄耋之年,就离开满野百合的地方越来越近了。这个时候,经常想到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

今人如此,古人不孤!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作家,大多关心生死。按照我个人的想法,不同的时代差别很大。晋南北朝似乎更重视它。大致划分,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方很怕死,而且说得很公开。这个学派可以以江淹为代表。他在《怨颂》的开头说:“试看平原,蔓草缠骨,拱木聚魂。人生到此,天必和。”最后几个字是:“自古有死。不饮恨咽!”这些话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派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在《世说任新雨旦等》第二十三篇中,阮籍、嵇康、单涛、、、、向秀、王戎“常聚竹林,自得其乐”。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玲命令何乔跟随他,说:“如果你死了,把我埋了!”对死亡非常开明。其实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因害怕死亡而颤抖,做着欺骗自己的手势。当然也有逃避残酷政治迫害的意图。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观点可以在他的诗《上帝的解释》中找到。诗中有句话:“老少同死,惟贤愚无复数。如果你喝醉了或者能忘记,你就不是年龄推动者!当你总是对善良感到高兴的时候,谁应该这样做?伤了我的命,送了也合适。浪变大了,他们既不高兴也不害怕。你要尽你所能,不要为此烦恼。”他反对酗酒使自己陶醉,他也反对思考死亡。我觉得这是最正确的态度。最后四首诗成了我的座右铭。

就像我上面说的,老年人想到死亡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想自己以后是什么态度。你不能一天到晚活着,甚至吃了恨,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必将成为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工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心平气和。

鲁迅在50岁之前就写了死亡。王国维说:“五十年,只有一死。”并且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是我的特殊原因。在“十年浩劫”中,我濒临死亡,一次千钧一发的事故救了我。从此以后,我觉得多活一天就是多赚钱。所以,更容易坦然的对待死亡。

在此,我真诚地奉劝天下苍老懂事的人,偶尔想一想死亡,但不要一直想。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季羡林:老了,别太多话倚老卖老

逸香,一种文艺的生活方式(微信微信官方账号:e _ xang);

和读书一样,读书是一种修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iex ang);

意大利人,都市旅行家(微信微信官方账号:taoolichina)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原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