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材料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官网)
4月16日10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用时183天,创下中国航天员在轨连续飞行时长新纪录,实现与第三模块组合体首次独立快速径向交会对接等多项“首次”,标志着空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中国空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在成功和喜悦的背后,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由哈工大和中科院光院长共同研制的机械臂悬挂装置和部分适配器,是航天员完成出舱任务时安装的,实现了两臂之间的电和信息互联。机械臂悬挂装置具有巧妙的爪形结构,能够根据指令自动捕获、锁定或释放适配器,为适配器在舱外长期驻留提供了保障。
机械手操作演示
在中国空站建设过程中,哈工大的多项技术和成果有力支撑了飞行任务。材料学院吴教授团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级铝基碳化硅(SiC/Al)复合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反射镜径厚比的限制,保障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顺利进行。材料所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一院组成合作团队,成功研制出整体结构复杂的异型输氧管,为保障航天员长期出舱活动的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间交会对接仿真图空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赵洁教授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设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各阶段地面测试,确保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历次对接任务万无一失;材料学院王教授团队攻克了空间对接机构核心部件的表面强化难题,研制出离子注入沉积工业设备,为空间对接机构50余个核心部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
天河核心舱机械手零重力装配测试系统
哈工大航空航天学院戚乃明教授研制的一系列多维度、高保真度零重力装配测试设备,成功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的整体装配和各阶段地面测试;航天院庞宝军教授研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已在天河核心舱成功应用。该技术可以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在空之间舱体受到碎片冲击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的安全。在化工学院黄裕东教授团队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十二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为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教授研究组、袁教授团队、哈尔滨材料学院周瑜院士创新团队、航天科工一院合作攻关,开发出两项技术成果,即火箭伺服系统耐磨密封涂层及整体五通件轻量化蓄能器外壳、冯继才教授团队、张炳刚研究组与航天科工六院合作开发的铜钢电子束焊接技术、机电所蒋宏远教授团队开发的金属橡胶阻尼环。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搭载天舟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这是中国/[/k天河核心舱用于航天员健康监测的超声设备来自深圳大熊猫开开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航天学院沈懿教授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并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是中国空站建设的关键一年。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实验一号、实验二号、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六个航天器将依次发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将同时对接空站,让6名航天员在轨轮换。哈工大将勇担航天第一派“排头兵”的使命,以严格的“规格”和在家门口的“努力”,续写泰空的传奇。
来源:领先新闻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熙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