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永什么(永远第一的成语)

◎记者夏子航

山河呜咽,举国悲痛。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5月22日13时07分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袁一生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和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他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奖”等20多个国际和国内奖项。

我努力了一辈子,为生计发愁,努力了,努力了,心里充满了勇气。他长期致力于向世界推广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吨左右。

人们爱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坚忍不拔、贡献突出,更是因为他朴实无华、辛勤耕耘的领域、平凡中的伟大,更因为他的家国情怀和风格传承。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将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明德厅举行。

一什么永什么(永远第一的成语)5月22日,在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学生来到袁隆平雕塑前献花,表达哀思。

深感安慰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生没死。”

正因为如此,当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传来,世界震惊,举国哀悼。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蒙蒙。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的家人在床边唱着《红莓花开》等他最喜欢的歌曲。然而,这些优美的旋律并没有阻止袁老的离去。

13时07分,被无数人爱戴的袁隆平院士因病在长沙逝世。袁老走得安详从容。

“老人没有留下遗言,但在他还能说话的时候,他仍然执着于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好好发展杂交水稻事业,好好推广。”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的家人对新华社记者说。

今年年初,90后袁隆平也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从去年年底开始,袁隆平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年龄越来越大。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水稻研究基地摔倒,身体不适。4月初转入长沙住院治疗。

入院之初,袁隆平每天都问医护人员同一个问题——“外面是晴天还是雨天?”“今天几度?”

这是袁老多年的习惯。他总是担心天气和大米。袁有孙女的时候,曾经以为爷爷是个“气象员”。

住院期间,袁老经常安慰医护人员不要难过,要记得吃饭:“不要为了我不吃饭,不吃饭就吃不下饭。”

依依不舍

长沙5月22日16时,乌云低垂,地面湿漉漉的。袁隆平院士的灵车缓缓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驶出。车道两旁,站着大批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

灵车行驶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由北向南缓缓前行。很多市民在路边跟车跑,伤心地喊着“袁爷爷,一路顺风!”

当车辆在营盘东路东行时,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车辆不约而同地按响汽车喇叭,喇叭悲鸣,响彻云霄,为袁老送行。

场面震撼,让人落泪。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年轻的“90后”、“00后”久久站在现场,不愿离去。晚上,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不断有人来,放下鲜花和纸条,甚至还有稻秧,向袁老致敬,缅怀他的哀思。

然后,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的路上,灵车在袁老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道而行。在这里,有他的事业,也有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5月22日下午至深夜,仍有大量民众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

5月23日上午10时许,在距离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几公里处,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手捧鲜花在散步。在殡仪馆,排队悼念的人几乎占满了马路,队伍绵延数公里,看不到头。

队伍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也有跟随父母的童心未泯的孩子。大家神情肃穆,哀恸不已。一位老人不断接到家人的电话。在电话的另一端,他的家人担心她的健康。老人不断跟家人说:“我身体好,队伍就快进去了。我必须去哀悼。”

得知父亲第二天要参加袁爷爷的追悼会,一个孩子对父亲说:“爸爸,对不起,我不能去。请代我向袁爷爷鞠躬。”

团队里也有很多外卖小哥,通过跑腿的方式为一些不能到场的人送花悼念。

在网上,截至5月23日21时,已有900多万哀悼者在袁隆平同志灵堂献花表达敬意。

有人说,哪里有英雄被敬仰,哪里就有英雄诞生。

一什么永什么(永远第一的成语)2013年8月19日,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冠镇厉安德村,袁隆平在袁隆平超级稻四期示范片中查看水稻长势。

一米报国。

2019年10月,在一次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草下乘凉的梦想;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他的梦想和理想。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报效国家。他想过在军队和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单位产量。所以,高产对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他亲眼看到饥饿的人们躺在路边,令他心酸。1949年报考西南农学院。

1956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开始了一项农学实验。几年后,他发现水稻中的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他首先想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本文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杂交籼稻研究协作组。

1996年,农业部正式确立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2000年实现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然后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级跳”。

九十岁,追梦。

“退休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袁隆平如此说道。

今年5月初,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宣布,袁隆平的“超优千”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研究。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该研究地块进行了产量测试和验收。随机抽取3块田地进行收割测量后,公布最终结果: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大面积种植超级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

据介绍,“超优钱”是袁隆平研制的第五个超级杂交稻。自三亚试种以来,其亩产量连续几年刷新纪录。这个品种有望帮助袁隆平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公斤的目标。

为了让中国人“端得稳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亩产双季3000公斤的研究目标。2020年12月20日,国家双季杂交水稻亩产3000公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成立了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研究领导小组。

2021年,3000公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7个重点,早稻设计亩产900公斤,品种为“超优钱豪”,4-6月收获;晚稻设计亩产600公斤,品种为“三友1号”,10-11月收获。

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90后的宝藏”

在很多人眼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90后的瑰宝”。

大米一直像他的“孩子”。袁隆平的后院,试验田旁边,就算晋升为“90后”,一天也要看三四遍。

2019年9月,在动身前往北京领取共和国勋章之前,他也来到稻田边与大米告别:“你们都乖乖的,过几天我就回来。”

除了毕生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袁隆平这位“宝藏爷爷”、“90后王者”也深受喜爱。

他会拉小提琴。他大部分时间忙于科学研究。他可以弹空来练习小提琴和踢踏舞。

为了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与更多的国际朋友交流,他努力练习英语。

他还经常和经常打扑克的朋友一起做“脑力锻炼”——打麻将。

问他为什么不带博士生,他给出的理由是修改论文会很麻烦。

当被问到“你觉得自己帅吗?”,他回答:帅。

袁老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一次,他和妻子逛街,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种衬衫不错,去田里穿很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在他9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特意穿上了一套新西装,去了他经常去的理发店,剪了一个来自帅帅的发型,并笑称剪了头发后他年轻了5岁。

90岁生日,面对生日蛋糕,他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给妻子。

一什么永什么(永远第一的成语)5月22日,群众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精神传承

袁老对年轻人的鼓励从来不吝啬。他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寄语并鼓励年轻一代好好努力。

他对年轻人说:“理想应该是高雅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钱上。你应该赚钱,但要能赚到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钱。”

他还有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成为一个好的种子,你应该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深、枝粗、果壮。”

袁隆平获得的国际奖项和奖金几乎全部捐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年轻一代的发展。

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向袁隆平讨教“成功秘诀”。袁隆平通过视频回复:“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不认为我有什么秘密。我的经验就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020年,袁隆平寄语青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

袁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杂交水稻,还有他宝贵的精神。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妈妈,饭熟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他在信中写道: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出成果的时候,每当我在国际论坛上谈笑风生的时候,每当我拿了一个又一个奖杯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人们,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的妈妈!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你的英语启蒙,我如何能以超越那个时代的眼光,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拜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我无法想象,在那些漂泊的岁月里,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你们的坚持和鼓励,我如何能得到系统的现代教育和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勇气。我无法想象,没有你在摇篮前给我讲尼采,讲这位充满活力和意志力的伟大哲学家,我怎么能在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中坚信一定有一粒种子能让成千上万的人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颗种子是你妈妈在我小的时候种下的!”

精神“种子”代代相传!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楠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