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第三折翻译(窦娥冤第三折翻译白话)

李佳

看过《赵风月救风尘》(以下简称《救风尘》)这部剧的朋友说:谢幕的时候,制片方介绍,这部剧的原作者是关汉卿。身边有人问,关汉卿是谁?很有名吗?大家都笑了。笑过之后,我不禁在想: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关汉卿?

当初《营救尘埃》并不是一部剧。关汉卿写的时候,是700多年前,以元杂剧的形式。当然是关汉卿出名了。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是《窦娥元》,著有《救风尘》、《望江亭》、《访月亭》、《单刀会》等60余种剧目。世界上只有10多种。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遗忘;其实记得元杂剧的人不多。

究其原因,自然与元杂剧的舞台再现难度有关。虽然杂剧的许多曲牌被后人沿用,但唱法、职业、表演范式并没有保留下来。时至今日,舞台上最古老的昆曲,号称“百戏之祖”,比它还晚了近百年;至于京剧和越剧,都是“后辈”。元曲的一些剧目被后世作曲家改编成昆曲、京剧等,从而获得了舞台生命的延续。至于很大一部分没有改编的,也逃不了被失落和丢失的命运。

那么,元杂剧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在沉迷和追随《伦敦西区》、《百老汇》、《好莱坞》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昆曲的诞生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杂剧也是唐宋传奇与明清小说的重要纽带;元杂剧包含了中国的文学艺术风格、创作习惯、艺术传统和世俗风俗,具有中国古典的词句美。元杂剧因其跌宕起伏的情节、短小精悍的容量、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粗俗的语言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不难看出,脱胎于元杂剧的《救风尘》这部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宋冀的介绍已经和“穷书生”安石秀订婚,但他毫不犹豫地移情别恋“富二代”和“官二代”周舍。我的妹妹赵神奇地预言“甜言蜜语的男人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场景有多熟悉?细想之下,我们不禁感叹:宋和其实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只是他们改头换面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之一就是“超越时代”。经典包含着人类的命运,人性的善恶,人生的哲学。但经典的生命力也要通过不断的传播来获得,而戏剧作品最有效的载体无疑是舞台。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典,就和其流传之广有关。正如话剧《救风尘》的编剧龙平所说:“一部话剧只有不断地在舞台上呈现,才是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救风尘》的话剧改编无疑是对元杂剧继承乃至“复兴”的一次大胆尝试。欣赏完这部剧,我欣喜地看到了适配者的真诚。该剧虽然融入了现代的观点、段子和解读,但总体上还是尊重原著的,与那些以经典为名的“现代青春剧、都市剧、言情剧”大相径庭。它不仅在舞台和服饰上还原了故事的历史背景,而且严格遵循了原著的剧本结构,很好地保留了元杂剧短小精悍的情节、戏剧化的人物形象等艺术特色。对白也充分借鉴原著,兼具古典与现代之美。

把元杂剧“翻译”成话剧,无异于把两种戏剧形式进行了交叉,有些“水土不服”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戏剧是写意的,而戏剧是写实的。具体来说:前者以表现为主,故事为辅,特别是元杂剧中有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并不起到宣扬故事的作用,而只是起到抒发情感、烘托意境或塑造人物的作用,有的就像戏曲唱段;而后者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来推动剧情,每个具体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任务。所以“译”的成功,绝不是“古译今”那么简单。就这个“营救尘埃”来说,比如赵是怎么把引诱到郑州的?如果需要表演,就得给演员加上对话和动作;也正因如此,潘儿的丫环小仙,这个在原著中的角色十分弱小,被安排扮演一个重要的“滑稽”角色。再比如,为了让知府的形象立体,剧里还为他演过,让他和宋吉有了缠绵悱恻的关系,让他的浪漫个性更加丰满。后来,对宋的同情也就成了自然。

《拯救风尘》这部剧自首播以来,收获了不少肯定,但也有一些质疑。比如有网友认为是“非今非古”。个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苛刻。毕竟古代和现代是有区别的。既然时代变了,就要容纳现代观念和戏剧元素。大银幕上,罗密欧不是曾经以“美国牛仔”的身份在大街上打架吗?但很多老戏都有登上话剧舞台的潜质,比如《上墙》《拜月亭》《风筝误差》。看过《救风尘》,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戏剧效果或许值得期待。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陈悦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