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窗是什么意思(橱窗的概念)
本台驻美国特约记者邱天李瑶
圣诞节和新年假期过后,许多外国大学的新学期开始了。这时候学生最关心的就是选课。国外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一般全日制学生每学期要修完学分需要修四门左右的主课。想早点毕业或者省下时间参观交流的同学,每学期都要修五门以上的课程。一般学校的选课周期只有短短的一两周,如何合理选课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多名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选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整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英语中有一个词叫“橱窗购物”,即购物时,你只是随意看着商店橱窗里的商品,而不实际购买。“逛街”也是学期初在学生中使用的一种选课策略——由于国外大部分大学的课程在学期的前两周是不算出勤的,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退课和旁听,所以很多人会尽力听完所有喜欢的课程的前两节课,再决定是否选择它们作为学期的学分课程。
美国加州某大学学生徐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个人每学期选课之初都会纠结一阵子。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听听,再做决定。”有中国留学生表示,中国留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逛街”后不好意思退课,导致被迫选修太多不适合自己的课程。其实很多大学的选课文化都是比较自由随意的,很多老师在开学的时候就习惯了,鼓励学生尽力而为。
“逛街”期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开学时,老师会对课程内容、分数计算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有时还会在第一节课把学生分组,布置课后任务。前一二节课缺课可能会给后面的课带来不便,所以开学的时候不要撒太大的网。最好只听自己概率大的课。
“逛街”之后,要开始认真考虑正式选课了。首先要确定三门好课:每个人必修的基础课,某一领域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兴趣相关的选修课。然后权衡三者,明确轻重缓急。确定了不能弹性设置的课程后,时间安排是大部分学生重点考虑的。所谓时间安排,不仅仅是指上课时间不冲突,还要保证学习、作业期限、平日集体活动不冲突。比如学生要看好某门课这学期有多少作业和考试,在什么时间。如果所有三门课程都在周二交,即使三门课程互不冲突,学生也可能在每周二之前不堪重负。
有的学校有独特的选课政策,让很多大一甚至大三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在美国东海岸某知名大学读研究生的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学校采取的是“竞价式选课”:每个学生入学时都有“选课积分”,选课时要把积分投入到意向课程中。最后,学校根据每个人放的分的多少来选择这门课要录取的学生。选修点数每学期适当调整,并根据学生的学年、专业、学历而有所不同。学生甚至可以在某个学期选择不使用积分的冷门课程,把省下来的积分全部投入到上学期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课程中。梁开玩笑说“这就是学校让我们提前学经济学的原因”。除了“竞价”,一些学校还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如“等候名单”和“选择性选课”。
学生在了解了学校的选课规则后,需要尽可能的掌握校园网上的相关信息,如开班教授信息、风评、课程大纲、课程评价等。国内外很多高校在每学期前都会公布一份课程评估材料,作为学生选课的参考。王,美国西部某大学博士生,在该校担任助教。她告诉记者,“很多学生第一节课不知道教授是谁,也不知道课程讲的是什么,大部分只是看了一下课程名称就过来了。”即使是两个课程名称非常相似的课程,根据不同的授课老师,也很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还要对每门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和整体规划,利用好宝贵而短暂的选课阶段。
编辑:吴婷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张原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