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及鱼凫(蚕丛及鱼凫是什么年代)
直到这个地区的两个统治者,在迷雾时代强行通过。这是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的一首诗。我们都知道“蚕丛”和“鱼凫”是典故,指的是很久以前的两个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很难组成一个国家?让我们看看《山海经》中对蚕丛和鱼凫的描写。
让我们先谈谈蚕丛。《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用杨雄《蜀王史书》说:“蜀王姓,其后人姓白符,后者姓虞符。三代人都是几百岁,他们都是不朽的,他们的人民也和王华一起走了。国王打猎到嵇山,就去找神仙。这座庙就在这里。”这句话似乎在说,蜀国的第一个国君是蚕丛,他的后代叫关白,其他的叫虞府。这三代人都活了一百多岁,后来成仙了,他们的人都跟着君主走了,君主在这个地方打猎,死了。现在每个人都在纪念这位君主。
这样看的话,这段话有一定的神话意味,但还是从现实出发,看看它的准确性吧。据考证,本文所说的阚山,应该是成都平原西北部阿坝都江堰至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仔细想想,“猎”字应该不是打猎的意思。在《杨雄文选》和《猎羽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只有这样,才能猎得三魂,才能定李全。在这个语境中,“猎”就是夺取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发生了战争。从“鱼凫”和“蚕丛”的字面意思来看,“来自中国的蚕”应该是从事纺织活动,“鱼凫国”应该是从事渔业活动,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平原上,后者在海边。
宋高澄《物语》卷八《蚕市》中,引用《神仙集》说:“蜀中王恕,教人养蚕,制金蚕千只,每年初产,以赠民家。每养一只,蚕就会繁殖。也就是说,它属于国王。王巡境而止,蚕桑成市,蜀人因遗之,每年春蚕。”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蚕丛有一个国王,他非常仁慈,每年给人民1000只金蚕。这种蚕产出来的丝是最华丽最结实的,那一年分配到这种蚕的1000户人家的生活都会很好。蚕吐出丝后,蚕丛国王会把它们收回,赋予它们法力,并在明年分发给居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蚕丛的丝绸业非常发达。作为一个擅长养蚕和制丝的部落,蚕丛以蚕命名。
如果我们仔细看,的“从”应该读为“宗”。为什么这么说?庄子的万物同归说:“前尧问虞舜,”‘我要征服宗虚敖。同书《人间世》云:“昔姚攻枝而枝也。”。“从”就是“宗”的意思。因此,蚕丛的家族实际上是蚕族。的姓实际上是蚕族,与何族同名。大约在夏朝,蚕丛从岷山迁徙到成都平原,成为蜀国的第一个国王。而且在《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这个国家的居民有一只竖眼,大致是二郎神额头上第三只眼的形状。
至于鱼凫国,这个国家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古蜀国的起源。据考证,这个国家是在岷江上游建立的,很难在这个地区从事农作物生产。随着人口数量的扩大,鱼凫肯定会向下游扩张,这必然会导致与蚕丛的冲突。而且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虞翻最终打败了蚕丛和白煦,从而实现了对蜀国的统治,所以才有了“后者为虞翻”
我们可以从考古资料中更好地证明这一点。比如三星堆文化二期出土的器物中就有一个鸟头勺柄,是鱼凫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这一时期出土的相关石器和陶器也包含了蚕丛生产和生活的文化因素。这也是来自现实的一个简要证据。事实上,无论是杨雄的部分记录还是山海经中的童话,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能认真理解,一定会收获很多。
参考资料:
1.贾文和,蚕丛·高[J],烟台大学学报,2011(01)-0095-07。
2.严新,郁达夫与古蜀文明的演变[J],历史论证,2018 (03)-0025-6
3.山海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原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